文:有書進擊的苯 編輯:七錦
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好運連連,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可天上從不會掉餡餅,任何成功都無法通過空想獲得。所有的好運,不是求來的,是靠自己努力爭取來的。
未來,在以下5件事上修煉自己,好運便會接踵而來。
元曲《誶范叔》中言:“先敬羅衣后敬人,先敬皮囊再敬魂。”你的形象,就是你的名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你的生活狀態和層次。形象不好,內在再完美也難有機會展現。
知乎有個網友,曾談起朋友小偉的面試經歷。小偉不太注重穿著打扮,總給人一種邋遢的感覺。有一次,他去一家大的培訓機構面試,需要試講5分鐘課。為此,他準備了整整一個月:請教當老師的親戚,不斷排練,不斷改進。網友也聽過小偉的課,聲音有磁性,內容由淺入深,容易理解,課堂氛圍掌控得也不錯。就在所有人都覺得小偉肯定能通過時,他卻被刷下來了。因為面試官看到他邋遢的形象,認為他并不重視這次面試,沒有給他試講的機會就結束了。
心理學上有個首因效應,指第一印象,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你在對方心中的好壞。優雅得體的外在形象,不僅是尊重別人,更是尊重自己,尊重生活。一個連自己形象都不注重的人,怎會讓人愿意深入接觸呢?就像楊瀾所說:“沒有人有義務透過邋遢的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只有注重儀表,做一個精致的人,才更能給人留下好印象,讓人愿意接近你、了解你、信任你。

在著名投資人查理·芒格眼中,學習是通向成功的關鍵,因此他總是鼓勵人們多讀書、思考,多嘗試新事物。他自己,也一直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
年輕時,查理·芒格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法學院。大學期間,除了專業領域,他還自學了經濟學、心理學等領域的知識。過硬的專業能力,使他畢業后順利成為法院的一名律師。但他并未就此停止學習的腳步。相反,每天下班后,他都會花大量的時間,閱讀金融類的報刊書籍。長期的閱讀,讓他對金融投資領域倍感興趣,于是他辭去律師工作,轉行做起投資人。憑借著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查理·芒格在投資領域風生水起。
人若一味地固守舒適圈,不肯學習,有朝一日定會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視野局限中。只有主動拓展認知維度,勇于接觸未知領域,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持續前行,見識到更多風景。
《鈍感力》一書中指出:鈍感力是一種才能,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鈍感力的意思是,被斥責也不氣餒,依然能保持開朗心情、恢復快樂的能力。很多時刻,人之所以感到難過,都是因為太過敏感。一旦太在意外界的看法、胡思亂想,就會使自己的心態崩潰,將生活攪成渾水。
暢銷書作家宋曉東,早期經常在網上發表關于心理學的文章。每次發布后,都反復查看閱讀量,評論更是逐條看完。如果有網友指責,他能好幾天睡不著覺。那段時間,他的神經每天都是緊繃的,無時無刻不在想怎么讓所有讀者都滿意。就這樣,生活逐漸變得一團糟,無法專注做事,內心疲憊不堪。幸好,宋曉東及時發現了問題,并嘗試放松心情,減少對外界指責的關注。做出調整后,他的內心變得恬靜,不再被負面念頭影響。與此同時,創作靈感也不斷涌現,文章越寫越順。
關注是情緒的放大器,我們關注什么,生活就會過成什么樣。心思敏感的人,遇到一點挫折,就自我摧殘,一遍遍懷疑自己、質疑他人。而鈍感的人,從不會因為失敗或者別人的指責而陷入無效的內耗。遇到問題時,他們會更關注事情本身,而不是這件事帶來的負面情緒。當你開始保持樂觀、不再敏感,少一些思慮,煩惱也會隨之減少。
盧梭說:“虛弱的身體將永遠無法培養有活力的靈魂和智慧。”要想擁有健康的身體,離不開一定的鍛煉。只要堅持動起來,哪怕是散步、慢走等舒緩的運動方式,生活也能越來越健康、幸福。
物理大家楊振寧先生,曾坦言自己長壽的秘訣:一是家族沒有遺傳病,二就是堅持運動。在繁忙的科研之余,他也不忘鍛煉,每天都會出門散步,常常一走就是一個小時。后來年齡大了,腿腳不再像之前一樣靈活,但他也會堅持在家中來回走動,舒展筋骨。正是堅持運動的好習慣,使年過百歲高齡的他,依舊神采奕奕。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經常由于工作辛苦,忽視鍛煉。或目的性太強,鍛煉幾次見不到效果后,就選擇放棄。殊不知,運動不僅能塑造我們的身體,還能調節心情,放松神經。一兩次或許看不到明顯效果,但堅持下去,整個人一定會變得容光煥發,活力滿滿。
《斷舍離》中寫道:“消耗你的人,當舍;無效的社交,當離。”一個人只有斷絕無意義的負累,才能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注于提升自己。
作家賈平凹曾說自己成名后,朋友莫名多了起來,每天都有人來拜訪,或邀請他參加聚會。長此以往,他的生活充滿喧鬧,再也無法安靜地看書寫作,無法產出新作品。直到他后來患了肝炎,之前頻繁來往的朋友們因為害怕被傳染,便開始躲著他。那段閉門不出的日子里,賈平凹的生活終于回歸清凈。也正是那時,他才發現,之前的社交,純粹是一種浪費時間和精力的消耗。與他們不再來往后,自己才能真正沉下心創作。安寧的環境,讓他文思泉涌,寫出一部又一部作品,收獲一個又一個獎項。
人生最大的錯覺之一,莫過于覺得多個朋友多條路,于是執著于四處應酬,結識人脈。手機通訊錄上充滿不熟悉的人,不惜多次犧牲金錢和時間,在無意義的飯局中奔波。可無效的社交,帶來的只有消耗,對生活毫無益處。
余生很貴,請學會精簡圈子,把精力用于個人成長,花在值得的人和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