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
(國能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河北滄州 061113)
裝船機是一種具有整機行走、臂架伸縮、臂架俯仰、懸皮機構、溜筒調平及回轉等功能的大型、高效連續裝船機械[1],是裝船流程中的頭部設備,與流程中的皮帶線、取料機等設備存在聯鎖控制。隨著港口煤炭目標運量的逐年增加,作業密度不斷加大,對提高裝船流程效率的需求越來越大。
當裝船機移艙移泊對艙后,取料機才會開始上料,料頭最多需要8 min 左右才能到達裝船機尾車,最短也需要2 min。因此取料機上料后,裝船機存在較長空閑等待時間。如果對艙完成后再流程啟動,則等待時間更長。因此,存在嚴重的流程空耗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在裝船機對艙的過程中實現取料機提前上料,在裝船機對艙后完畢,料頭即可到達裝船機尾車,最大限度地節約流程時間,提高流程效率。
為保證取裝流程的安全性,裝船機懸皮啟動/停止狀態與上游關聯皮帶機及取料機存在程序聯鎖:
(1)在非移艙請求狀態下,裝船機懸皮停止后,則上游關聯皮帶機及取料機懸皮、斗輪都會立即停機。
(2)裝船機打移艙請求情況下,裝船機停懸皮,地面皮帶機不停機,但上游關聯取料機斗輪停轉。
為保證伸縮驅動的安全及使用壽命,裝船機俯仰機構與伸縮機構存在程序聯鎖:
(1)俯仰35°模式:當俯仰角度大于35°時,臂架伸縮驅動無法激活,不能執行伸縮動作;俯仰角度小于等于35°時,臂架可以伸縮。
(2)俯仰45°模式:當遇到特殊情況時,如受潮水原因影響或船舶剛靠泊,船舶比較高,臂架俯仰角度無法降到35°完成對艙時,可以采用45°模式。
為了保證懸皮驅動及懸皮上料時不發生打滑回溜現象,懸皮啟動與俯仰角度存在程序聯鎖:當俯仰角度小于10°時,懸皮才允許啟動。
該港口已實現遠程裝船[2]、智能裝船。在此基礎上,本文主要通過計算取料機料頭到達裝船機尾車的時間,與裝船機移艙剩余時間進行比較,實現提前控制取料機上料。
根據取料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設備的行走數據,可以計算出BQ 線料流的長度X,帶速v1;BC線長度Y,帶速v2;通過裝船機行走數據計算BM 線料流長度Z,帶速v3。料頭在沿線皮帶經過的時間為T1=X/v1+Y/v2+Z/v3。T1忽略了取料機懸皮、斗輪啟動時間,懸皮料流時間及沿線轉接塔漏斗下料時間,實際料頭到達裝船機尾車時間要大于T1。
裝船機所在位置到目標艙位具備裝艙條件時間記為T2。分別計算行走剩余時間T21和俯仰剩余時間T22,則T2=T21+T22。
在理想狀態下,當T1大于等于T2時,取料機開始取料。裝船機對艙完畢時,料頭正好到達尾車,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流程時間。
2.1.1 提前上料程序設定
為了保障提前上料的安全性,設計當T1≥T2+60 s 時,取料機開始取料,在裝船機對艙時間T2的基礎上增加60 s 裕量,為裝船機增加安全保障。T1在計算時已經留有裕量,因此更能保證料頭到達尾車時已滿足裝艙條件。
2.1.2 程序聯鎖優化
提前上料模式下,因存在臂架俯仰角度不滿足懸皮啟動的條件。需對設備的聯鎖邏輯進行優化,取消裝船機移艙請求信號與流程上取料機斗輪之間的聯鎖。即裝船機打移艙請求情況下,流程上取料機斗輪可正常運轉。
2.1.3 增加倒計時監控功能
方便取裝操作員更加直觀使用提前上料模式,在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人機接口)界面增加T1、T2時間的顯示功能。
2.1.3.1 料頭到達裝船機尾車倒計時顯示功能
利用取料機斗輪啟動命令、取料機位置數據計算料頭到達裝船機尾車時間,并根據皮帶機速度進行倒計時,提供較為精確的料頭到達裝船機尾車時間顯示,為取裝操作員提供參考。
2.1.3.2 增加移艙倒計時顯示功能
手動裝船模式下,以臂架抬至最高角度后行走命令觸發,至裝船機對艙完畢且臂架降至作業角度為移艙所需時間,并通過HMI 界面進行顯示。
自動裝船模式下,以自動移艙功能觸發,至對完艙且臂架降至作業角度為移艙時間。系統自動計算移艙時間,并通過HMI界面進行顯示。
2.1.4 提前上料模式自動限量控制
提前上料過程中,為了降低提前上料中斷停機堵斗程度,在PLC 程序中增加聯鎖。PLC 控制系統判斷裝船機懸皮啟動輸出信號是否為0,對取料機進行聯鎖控制。當裝船機懸皮未啟動時,PLC接收信號為0,控制流程上取料機流量自動限制小于4000 t/h;當裝船機懸皮正常啟動后,PLC 接收信號為1,此限制自動取消。
2.1.5 懸皮啟動控制優化
為保證提前上料的連貫性,啟動提前上料功能后,PLC 實時檢測俯仰角度,增加俯仰角度控制懸皮啟動的功能。當臂架角度小于10°時,PLC 自動控制懸皮啟動。
2.1.6 尾車料流檢測改造
在原料流檢測基礎上,增加尾車料流檢測裝置,把好料頭到達裝船機尾車的最后一道關,防止料流埋尾車漏斗或在尾車漏斗處大量撒漏。
2.1.7 增加尾車料流預報警
取料機開始提前上料,料頭到達尾車時間按照T1開始倒計時。當T1≤60 s 時,PLC 檢測到裝船機懸皮啟動信號為0,此時HMI 界面報警,提前上料界面閃爍;當25 s<T1≤60 s 時,PLC檢測到裝船機懸皮啟動信號為1,提前上料界面閃爍停止,故障復位可清除報警;當T1≤25 s 或尾車料流檢測信號為1 時,PLC檢測到裝船機懸皮啟動信號為0,提前上料流程停止,控制上流沿線設備停機(圖1)。

圖1 尾車料流預報警邏輯
當手動移艙、初始對艙時,可以開始提前上料控制模式,在HMI 界面點擊啟動移艙或對艙按鈕,輸入目標泊位號、艙號,判斷俯仰角度是否滿足移艙高度,當滿足移艙高度開始做行走時開始計算移艙、對艙時間。當T1>T2+60 s 時,觸發提前上料指令,取料機可以根據控制中心要求開始取料。判斷裝船機懸皮啟動信號,限制取料機自動上料流量。同時,HMI 界面顯示料頭到達尾車剩余時間及移艙剩余時間。
自動裝船時,可以直接通過GPS 直接獲取數據,如裝船機位置坐標、俯仰角度、對艙終點坐標,可以準確地計算出移艙時間,從而控制流程同手動模式。具體控制流程如圖2 所示,其中T1為料頭到達裝船機尾車時間,T2為當前移艙或首次對艙所剩時間。

圖2 控制流程
通過對裝船機自動控制提前上料的關鍵技術研究分析,在某港口的裝船機進行應用,首先以一條改造流程線R8(R9)—SL6 為例進行概率測算,從上游R8 到裝船機SL6完整流程為R8(R9)—BQ5—BC4—BM6—SL6(表1)。

表1 R8(R9)—SL6 流程
因BQ5 作業時R9 單上概率很小,以R8 作業(R8 單上或R8/9 配煤作業)為例進行測算。按概率統計原理,R8在作業時位置期望為BQ5 皮帶1/2 長度處。按概率統計原理,SL6 位置期望為202 泊位與203 泊位中間位置。基于以上兩個條件,R8 煤料路徑長度為1282×0.5+276+1000=1916 m。
料頭到達SL6 位置所需時間為1282×0.5÷5.3+276÷5.3+1000÷5.3≈352 s。
為了保證安全,預留60 s 提前量,同時考慮提前上料時限量4000 t/h(標準作業6000 t/h 的2/3),則每次提前上料可節約流程時間為(352-60)×2/3=195 s,按船舶為5 個艙,移艙加對艙需要11 次,則作業1 條船可節約作業時間0.6 h。
基于概率統計,SL6 運用提前上料技術,提前上料過程限量為4000 t/h,理論上可為期望泊位節約作業時間0.6 h。
裝船機自動控制提前上料功能已在該港口裝船機上實際應用,節約作業時間效果良好,該功能設計原理及流程控制安全可靠,PLC 編程易于實現,具有較高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