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育偉,何 峰,姜胤嘉
(淮陰工學院,江蘇淮安 223300)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類機械向精密化、復雜化的方向發展,自動化技術的大量應用導致很多設備的維修、維護費用極高,且一旦停產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保證設備不會因不及時維修而造成損壞,需要設計設備狀態異常的智能檢測方法。文獻[1]以解決多尺度樣本熵為核心,提出了一種基于計劃性改進方法的智能檢測算法,該算法在多尺度拓展的基礎上,結合最大相關冗余條件建立了一個樣本分類器,使用多尺度的樣本熵替代傳統的樣本熵,避免了大幅度的閾值信息丟失現象。文獻[2]以故障特征不明顯的情況為例,提出了一種以故障信號特征提取為基礎模型的智能診斷方法,提取特征信號,將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并建立數據模型。使用能量譜序列,將數據的時間特性在卷積神經網絡的基礎上進行分類。文獻[3]為避免因數據分布不均勻導致故障特征無法表達的情況,設計了一種適用于不同工況的機械故障診斷方法,在保留原始信號的基礎上,建立深度卷積神經網絡模型,提升網絡訓練效率,挖掘樣本信息,并通過小型注意力機制形成特征通道。結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設計了一種新的精密機械狀態異常智能檢測算法。
在精密機械設備中,最典型的部件就是由傳動軸與軸承組成的齒輪箱,該部件在異常檢測中需要不斷分析信號中的各類異常元素。并通過設備的故障判定與定位,進行異常分析。軸承結構一般起連接作用,經常會有大量的荷載施加在軸承結構中,這種現象會導致結構加速老化,并導致設備運轉出現問題。軸承一般由內圈、外圈以及滾動體等結構組成,任何老化、局部損壞等問題的出現都會導致振動頻率出現異常。軸承磨損故障以及軸承老化故障是最常見的兩種故障類型,根據磨損以及疲勞剝落產生的脈沖沖擊,可以使用滾動體的自轉頻率作為滾道的故障調制函數。
式中,d(t)表示滾道試點部位的故障調制函數;fn和fm分別表示滾動體在開始沖擊前后的自轉頻率;Ap表示故障信號的周期。
當軸承表面出現明顯老化現象時,可以通過周期性信號解析多種成分耦合在一起的頻譜現象。當頻率在1000 Hz 以內時為低頻段,當頻率在100~200 000 Hz 之間時為中等頻段,當信號頻率在200 000 Hz 以上時為高頻段。通過頻段檢測,可以對一部分傳感器的精度問題進行有效分析。在這些頻域內,假設時域信號的周期為2π,則可以通過正交基展開信號模型:
式中,f(x)表示信號模型;f(n)表示信號函數的傅立葉級數;m 表示正交基的數量。
通過多個離散函數的特征周期,對成分轉換進行表達。在現實生活中,非平穩信號隨處可見,信號成分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動而逐漸增加,從相關故障信息中獲取難度特征,需要具備變化快、不平穩等特性[4]。在預定義的信號模型中構建一個相匹配的內核函數,需要逐漸改變時域網格特征,通過平移和轉換兩個因子建立獨特的高斯窗函數,并實現高頻率的分辨率,避免信號集中度較差的情況發生。在待處理的信號映射下,小波函數的模型可以表示為:
式中,Gwt(t,w,c)表示小波函數;t 表示信號傳遞的時間;w表示現行調頻的角度;c 表示平移因子;Km(t)表示高斯窗函數;jk表示幅值。
通過這些參數因子,獲取適用于設備特征提取的模型,并將時頻信號轉換為集中性最佳的波段。若其中的信號在時域中有變化性,則一切信號分來那個都將與中心頻段相關,且幅值保持不變。據此,可以通過數據采集器獲取振動信號,并得到與時間波形數據具備明顯差異的特征值。采用頻譜分析的方式,可以對振動信號的幅值進行沖擊,其中的均值表示隨機過程的中心趨勢。用頻譜分析的方式,對信號進行代數化處理,其所采集到的信號頻率結構也會隨之發生改變[5]。結合網絡特征,對故障進行判別,并在始于能量特征分析中盡量獲取設備的運行狀態。將振源信號轉化為頻譜信號,一般可以表示為:
式中,Bq(t)表示t 時刻的頻譜異常特征信號;Bf(t)表示t 時刻的振源信號。據此可以獲取精密機械設備的狀態異常特征。
結合上文內容,可以設計相應的異常檢測算法,具體算法流程如圖1 所示。

圖1 檢測算法流程
首先需要輸入原始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初始化處理。對數據特征進行匹配,并均勻分配資源。訓練網絡模型,判斷條件是否滿足需求,若不滿足,則需要重新返回到數據的初始化處理階段。當條件滿足時,可以進入較小值的刪除階段。在該階段中,數據較小一般為非異常狀態的數值,刪除此類數據,可以減小篩選數量,提高檢測精度與檢測效率。判斷是否所有類型的數據均被算法篩選,如果存在未被篩選的數據,需要將其返回到初始化處理階段,反之則可以輸出最終結果。通過該算法,即可得到精密機械狀態異常的智能檢測結果。
在精密機械內部,滾動軸承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接決定整個設備的性能。本實驗對滾動軸承的多個部位進行智能檢測,以驗證本文檢測算法的有效性。選擇某滾動軸承故障振動信號作為實驗數據,并選擇其他算法作為對照組,各部位的參數如表1 所示。

表1 軸承實驗參數
該實驗的數據集中共包含450 個訓練樣本和900 個測試樣本,軸承的異常狀態可以分為3 種類型,依據故障的尺寸與深度,將其劃分為3 個故障檔次,標記為1、2、3。
在本文的檢測算法中,對已知樣本進行輸入與輸出,進行神經網絡訓練。設置動量因子為0.9,學習因子為0.1,目標精度為0.001,迭代次數為500。此時的網絡訓練過程如圖2 所示。

圖2 網絡訓練過程
在訓練過程中,初始的模型精度為100~10-1之間,但是隨著迭代次數的不斷增加,精度逐漸提高,在第400 次迭代時達到了10-3,即0.001。
好的監測算法需要具備較高的檢測率以及較低的誤報警率,對上述3 種不同的軸承異常狀態進行測試,對比本文算法與傳統的改進多尺度快速樣本熵診斷方法、LSTM-CNN-CBAM 方法、注意力深度遷移聯合適配方法,驗證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實驗結果如表2~表4 所示。

表2 滾動體故障

表3 外圈故障

表4 內圈故障
如表2~表4 所示,在同一故障類型的不同程度中,各算法的檢測精度并沒有根本性的差異。通過本文算法獲取的9 種軸承檢測率均大于99%,誤報警率小于1%,兩項測試的標準差均不超過0.2,可見該檢測結果可信。改進多尺度快速樣本熵診斷方法、LSTM-CNN-CBAM 方法以及注意力深度遷移聯合適配3種傳統方法的檢測精度則均小于本文算法,標準差也相對較大。
本文設計了一種應用于精密機械狀態檢測的異常檢測智能算法,通過該算法可以獲取較高精度的檢測結果。實驗數據證明了該算法的優越性。在相同條件下,本文算法的檢測率均高于其他傳統算法,誤報警率也相對較低。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可以將異常度檢測與故障診斷相融合,對設備早期的故障以及微弱故障進行檢測,并利用智能算法劃分樣本分布閾值,使其能夠具備自適應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