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水
臺州刺繡是臺州一個獨具魅力的藝術瑰寶,有著近百年的歷史,其創作源泉來自臺州人的傳統生活習俗。臺州刺繡通過三代人的傳承,延續了文化生命力。其中,有一個承上啟下的靈魂人物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就是臺州刺繡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臺州刺繡研究所所長陳克。
十九歲的陳克從浙江美術學院附中畢業后,進入臺州繡衣廠,師從臺州刺繡第一代傳承人應大玉,就此與臺州刺繡結下半個世紀的緣分。“為繡衣設計圖案,‘描花是基本功,就是刺繡前在底料上描好要繡的紋樣。”陳克說。與湘繡、蘇繡等不同,臺州刺繡的每幅繡稿都是人工畫上去的線稿,故稱為“千絲描”。描線越細越好,這樣刺繡就不會露出墨跡。要想“描花”描得好,繡工不僅要手上功夫好,還要懂得刺繡針法,做到“落筆有數”,不能涂改走樣。
陳克坦言,一切方寸都在五指之間,難度很大。他學的是繪畫專業,畫頭像、風景還行,可是“描花”就不行了。幾年后,陳克的師傅應大玉過世,另外幾個師傅年事漸高,于是陳克產生了整理和保護臺州刺繡技藝的念頭。1975年,陳克終于把臺州刺繡藝術中的兩百多種針法整理出來,匯編成了《臺州繡花針法》。這套刺繡的針譜成為當今保護臺州刺繡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寶,保存于臺州市檔案局。
20世紀80年代,臺州刺繡是中國唯一融合了西方“雕繡”和民間“彩平繡”的繡種,備受國際市場青睞。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流行時尚的風向開始變化。西方流行機器繡,擠壓著岌岌可危的臺州刺繡市場。陳克嗅到了危機,一頭埋進國際流行的朦朧花色研究中。
從描花到設計,從燙花到工廠管理,從技術資料整理到工藝創造發明,陳克發現,眾多設計師都是沿著“一看、二學、三變”的三部曲走過來的。看是吸收,學是模仿,那什么是變呢?變就是創新。
陳克開始嘗試各種染料試劑。在老藝人的幫助下,他終于找到了對絲線具有親和性的酸性、活性染料。但是,這種染料很容易滲到綢布上造成污染。一天,陳克忽然想起浙江美術學院附中老師教過的水彩畫濕畫法,按照同樣原理,他先把繡品繡線弄濕,待其半干后再繪紋樣。沒想到這一試,大獲成功,染料水在線纖維中相互交融,變化出無窮色階,既有針法的精致質感,又兼具水粉畫的夢幻靈動。
后來,陳克開始創作觀賞性繡畫。1986年,他設計的《真絲全雕疊袖旗袍》一舉成名,在保加利亞國際博覽會上摘取皇冠。緊接著,他創作的觀賞性繡畫《彩化繡全雕衣裙》《富貴有喜女襯衫》《美麗臺州之寒巖春色》等數十件作品獲得大獎,不少作品曾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收藏。更讓他欣慰的是,臺州刺繡第三代傳承人林霞緊跟時代的審美,把握住傳統技藝與時代的契合點,用臺州刺繡的技藝做出年輕人喜歡的產品。
臺州刺繡在中國民間刺繡工藝上獨樹一幟,是早期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個見證,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克從藝幾十年來,低調務實,博采眾長,潛心研發新工藝,退休后堅持帶徒傳藝,被稱為臺州刺繡靈魂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