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
古人早早地就能將顏色與大自然完美地結合起來。《周禮·考工記》中提到:“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句中所指的“五色”。即青、赤、白、黑、黃,這五種顏色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正色”“底色”,也是古人將在自然中存在的顏色與天地五行相結合后提出的一種哲學概念——五色觀。《釋名·釋地》中記載:“徐州貢土五色,有青、黃、赤、白、黑也。”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五色觀”的存在。
又因在《易經》中有“春屬木,夏屬火,秋屬金,冬屬水”的說法,再結合五行“金、木、水、火、土”,進而得到了“五季色”。《后漢書》中記載:“乃閱陰太后舊時器服,愴然動容,乃命留五時衣各一襲。”李賢在批注《后漢書》時稱:“五時衣謂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也。”如今,二十四節氣中屬于秋天的“白露”便因此而來。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里這樣釋義“青”字:“青,東方色也。木生火,從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他也是將其與五行自然聯系起來進行解釋。這種觀點甚至不是一種平面思維,它不僅包含五行方位,還連接季節及人的五臟,使其動靜結合、天人合一、內外兼修,是一種非常嚴謹的立體性思維。
古人還將顏色引申出更深層的文化內涵,這一點從不少帶顏色的詞語被我們沿用至今中已然頗見端倪。如成語“黑白分明”,出自漢朝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保位權》:“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這句話是說黑的白的、好的壞的都分得清楚明白,百姓便知道該怎么做了。據此,人們開始用“黑白分明”形容是非界限很清楚。
又如“青白眼”一詞,相傳與“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有關。唐朝房玄齡等人所著的《晉書·阮籍傳》中記載:“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赍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阮籍是個不拘世俗的人,所以對固守禮教上門吊唁的嵇喜白眼相對,以表示自己的討厭,面對攜琴而來的嵇康反倒很高興地青眼相待。由此發展到后來,人們便用“白眼”表示對人的憎惡或輕視,用“青眼”表達對人的喜愛或尊重,成語“青睞有加”也正是源于此處。
古人對顏色的講究,還體現在禮儀與服制上。歷朝歷代在創立之初,不但要忙于定國號,而且要商議當朝崇尚的顏色。比如秦朝尚黑,因為他們認為商朝尚白,白為金;周朝尚紅,紅為火。從五行相克的角度看,火克金,水克火,所以秦朝追崇屬水的黑色。在衣著禮制上,孔子對自己在日常與祭祀等不同場合的衣著顏色就有著很高的要求。《論語》中曾提到:“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褻服……黃衣,狐裘……吉月,必朝服而朝。”
唐朝恢復實行九品中正制后,規定三品以上官員著紫色官服。至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后,在官服顏色的基礎上又添加動物圖案,用來區分文武官員,也稱為“補子”。一品文官的圖案為仙鶴,九品雜職的圖案為鵪鶉,二者之間有著云泥之別。
世間各種色彩自天地中來,最終歸用于人類自身。古人將顏色研究到極致,這背后不僅蘊藏著他們豐富的美學觀念和樸素的哲學智慧,更是留給后人一個五彩斑斕的別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