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義
一說到“宇宙”,我們就會想到“無邊無際”“奧妙無窮”等詞語。也難怪,如今的宇宙是由數千億個星系組成的,我們身處的銀河系直徑約10萬光年,也不過是宇宙的數千億分之一罷了,“宇宙”可謂大矣。但在我國古代,“宇”和“宙”都不過是人們居住的房屋上一個小小的部件而已,越來越大的“宇宙”有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演變過程。
我們先看看“宇”字。金文的“宇”字是一座房屋里面一個“干”字,實際上就是一座房屋的形狀和結構。《說文解字》曰:“宇,屋邊也。”《豳風·七月》中記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釋文是:屋四垂為宇。這里的“宇”都是指房屋的屋檐、廊檐。還有《儀禮·士喪禮》中的“置于宇西階上”,《資治通鑒》中的“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等,也是這個意思。
隨著時間的推移,“宇”這個房屋上的部件,慢慢地代替了整座房屋甚至整個國家。《招魂》中寫道:“高堂邃宇。”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寫道:“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些“宇”就不是屋檐,而是整個房屋了。
屈原《離騷》中的“爾何懷乎故宇”,賈誼《過秦論》中的“振長策而御宇內”,此處的“宇”又比房屋大,它是指國家或天下。《呂氏春秋·下賢》中的“神覆宇宙”,《墨子·經上篇》中的“久,彌異時也。宇,彌異所也”及“久,古今旦莫(暮)。宇,東西家南北”,這些“宇”已經是一個很大且多變的空間范疇。
我們再看看“宙”字。甲骨文的“宙”字是一座房屋里面加一個“由”字,表示一座房屋靠一根上細下粗的梁頂著。《說文解字》曰:“宙,舟輿所極覆也。”《淮南子·覽冥》曰:“按,舟輿上覆如屋極者,或曰覆也,舟輿所極也。而燕雀佼之,以為不能與之爭于宇宙之間。”高誘注:“宇,屋檐也。宙,棟梁也。”這些“宙”都是其本義“棟梁”的意思。但到了《南齊書》中的“功燭上宙,德耀中天”,王勃《七夕賦》中的“霜凝碧宙,水瑩丹霄”,“宙”就是指天空了。
另外,我們從古人運用“宇”“宙”二字的過程中,也可以看出古人對大自然、對宇宙也是逐漸認知的。“宇宙”一詞最早出自《莊子》一書。《莊子》曰:“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這時的“宇”已經代指一切空間,“宙”已經代指一切時間。《文子·自然》曰:“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這時候,我國古代的詩人和科學家都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如《楚辭·九章·涉江》曰:“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東京賦》曰:“澤浸昆蟲,威振八宇。”《莊子·庚桑楚》曰:“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這些“宇”已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方位、處所,而是指所有的空間;這些“宙”已經表示沒有開始沒有終末的無限時間。可見,在我國古代詩人的心目中,宇宙已經無限大矣。
我們現在說的宇宙,已經找不到房屋的影子了,但了解“宇”“宙”二字的本義,有利于閱讀古文,有利于研究古人對宇宙的認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