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中
摘 要:四川是農業大省,農業是四川各族人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生產活動。四川諺語中的很大一部分,直接反映了廣大農民以農為本、崇尚農耕的思想以及對農業生產經驗的總結。靠土地生存的農民們,把全副身心都撲到了田地上,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在水利、肥料、耕作、農具、作物、苗種、田管、收割以及副業、林業、畜牧、漁獵等方面,都總結、創造、傳承了大量的諺語,堪稱一部精湛絕倫的農耕全書。
關鍵詞:四川;農業諺語;農業;副業;林業;牧業;漁獵
“農業”有廣、狹義之分。廣義的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狹義的農業,指與主要糧食作物相關的種植業,與林業、牧業、副業、漁獵并列。本文所談諺語,內容涵蓋農、副、林、牧、漁全部領域,將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與副、林、牧、漁分開討論。之所以使用“農副林牧漁”的順序,而沒使用“農林牧副漁”的慣常排序,主要是“副業”里關于蔬菜、瓜果、棉花、茶葉種植等方面的諺語與排在前面的“農業”諺語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不宜被其他內容隔開。
一、百種行業農為本
民諺曰:“百業農為本,民以食為天。”中國是農業大國,歷代統治者都將農業生產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四川是農業大省,農業是四川各族人民從古至今賴以生存的主要生產活動。四川諺語中的很大一部分,充分表達了廣大人民以農為本、崇尚農耕的思想和信仰:“七十二行,種田為王”“千方百計,不如種地”“樹根在土,人根在糧”(彝族)、“養活人的是良田,養活畜的是草場”(藏族)。在多數人看來,做生意買賣可能一時賺錢,但今天賺明天賠,錢財如過眼云煙;只有那屬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種上莊稼才可以解決最重要的溫飽問題。所以,“生意買賣眼前花,靠得住的是莊稼”這樣的諺語在四川廣為流傳,深入人心。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所有人賴以生存的基礎:“土能生萬物”“萬物生于土、萬物歸于土”。廣大農民信奉“土是無價寶,莊稼靠土長”“地是活寶,越種越好”,深知土地生養莊稼的功能是不會窮盡的,只要善于利用,土地的質量會越來越好。要想土地滋養我們,就不能只一味向土地索取,得先養護好土地:“人先養地,地后養人。”只有那樣,才能與土地和諧共生,土地也才能更好地滋養作物,養活我們。養土地需要真抓實干,不能靠哄騙,否則“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如果懶惰,在深耕、施肥、澆水、除草等方面哄騙了土地,那結局只能是挨餓了。
人們早就認識到“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總結和創造出一系列這方面的諺語,如“土是本,水是命”“水稻水稻,無水無稻”“寧可防而無旱,不可旱而望天”“十冬臘月不修塘,五黃六月望斷腸”等等。諺語“寧肯修口塘,不修三間房”,是說有遠見的人會先修水塘,為糧食豐收提供保障,然后在合適的時候再修房;圖眼前享受的人會先修房,但沒有了水塘的保障,就可能因旱災歉收而遭受饑餓威脅,甚至丟掉性命。
關于肥料的重要性和如何積肥、施肥等,四川人民堪稱認識深刻、經驗豐富,總結了“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沒有大糞臭,哪來五谷香”“糞堆有多高,糧堆就有多高”(彝族)等諺語。其中有一條“掃帚響,糞堆長”,說的是農家都有豬圈、牛圈,還有雞、鴨、鵝圈,它們的糞便是莊稼地里上好的肥料。每清掃一次,糞堆便會長大長高一些,田地里的肥力就會增加一些。諺語“田土炕得酥,如同下油枯”,揭示了巴蜀地區過去流行的一種用炕土的方法以增加土地肥力的傳世經驗。“油枯”指菜籽榨油后的油渣,是上好的有機肥;“炕”指炕土,又叫“捂地皮灰”,是一種增強土壤肥力的傳統方法:將荒坡上的雜草連同一層地皮鏟起來,曬到雜草半干可以燒燃時,把雜草撈攏來鋪在地面上,再把鏟的泥渣堆在雜草上面封嚴實,然后從旁邊掏一個洞點火燜燒;待七至十天左右柴草完全燒盡后,用炭篩除去粗泥塊,再用農家糞水拌勻后發酵幾天,便可當作肥料使用了。
在土地耕作方面,四川諺語更是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經驗。像“田要深耕,土要細碎”“深耕一尺土,多打百斤糧”“犁得深,耙得爛,一碗泥巴一碗飯”“犁得深,耙得絨,莊稼好壞大不同”之類的諺語,說的是田地要犁得深入,耙得松軟,才能使土壤從板結狀態變成松散狀態,有利于莊稼根須的伸展和呼吸,便于作物充分吸收田土里的養分。
不少諺語,是總結各種作物的種植經驗的。“田要平,水要淺,邊栽邊刨填腳眼”,是說秧苗初插時,田里的水不宜太多,否則不利于秧苗充分得到陽光照射和通風;栽秧時一邊栽一邊退著走,栽好前面秧苗的同時,必須順手把面前的“腳眼”(拔出雙腳后形成的腳窩)撫平,否則泥面上會到處留下坑洼,既難看還會影響秧苗的生長。“芒種種苕斤打斤,夏至栽苕光筋筋”“夏至栽苕,一窩一瓢”,這說的是紅苕栽種的時間。“斤打斤”指一斤左右的重量,是說紅苕大;“光筋筋”指像根須、筋須一樣光光的,是說紅苕小;“瓢”指農村傳統的水瓢,特點是大,裝得多;“一窩一瓢”是說紅苕的產量高。對照兩條諺語,我們會發現:同樣在四川,既有說夏至栽苕低產的諺語,也有說夏至栽苕高產的諺語,這應該理解為不同區域及山區、平壩氣候差異導致的時令錯位。
農諺里有不少是說時令、節氣與農事活動的密切關系的,充分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態度和智慧,如“不懂二十四節氣,白把種子種下地”“立夏撒蕎,處暑見苗”(羌族)等。“春爭日,夏爭時,一年農時不宜遲”,是說春播夏種中最關鍵的是爭搶時間,需掌握一個“早”字、一個“準”字。“立夏立夏,見到親家不說話”,說的是立夏時一邊搶收一邊搶種,大家都很忙,實在沒有時間閑聊。“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是說在四川不少地區,秋天播種麥子的最佳時期是在秋分前后;若在秋分前的白露時播種會稍嫌早了,秋分后的寒露時播種則又稍微遲了。
“三分農具,七分農藝。”農具是農民種地的武器,不可或缺。犁頭和鋤頭,是四川地區最重要的兩種農具。犁頭是一種傳統的耕田農具,四川地區通常采用牛拉犁、人扶犁的方式,破碎田里的泥塊并耕出槽溝,為秧苗栽插做好準備。鋤頭刀身平薄,橫裝在長木把上,用于挖土、除草、作壟、碎土、培土、收割薯類作物等旱地作業,堪稱萬用農具。諺語“谷在犁上,菜在鋤上”表達的意思是:只有辛勤勞動,才能收獲糧食和蔬菜。彝族諺語說:“手上有老繭,鋤頭怕三分。”“手上有老繭”說明那是一位做莊稼的老手。在這樣的人面前,再任性的鋤頭也只有乖乖的份了。除了犁頭、鋤頭外,還有鐮刀、連枷、扁擔等農具,相關諺語強調了它們的重要性:“扁擔是條龍,一世吃不窮”“收割需鐮刀,打場要連枷,挖地要條鋤”(彝族)。
種莊稼,種子很重要:“一粒好種,千粒好糧”“一粒入土,萬粒歸倉”。播下好的種子,才能收獲又多又好的糧食:“今年選好種,明年多打糧”“娘壯兒肥,種好糧多”。怎樣找到好的種子呢?篩選是基本條件:“種子年年選,產量節節高”“種地不選種,只把自己哄”。經常換種,是保證高產的重要方法:“種地無他巧,三年兩頭調。”同樣的種子不能連種幾年,需要常年更新,否則會大幅減產:“種子換一換,多收一兩擔。”
有了好種,還需要育出好苗,正所謂“有錢能買種,千金難買苗”“不耕不耙不成田,不種不育不成苗”。過去育苗,必須把握住季節,并關注到天氣變化:“驚蟄風撲面,谷種田中爛。”這里的“風”,指寒潮。如今有了溫室和地膜,使育苗更有保障了:“溫室育秧早半月,每畝增產好幾百”“地膜育秧是個寶,家家戶戶都能搞”。苗以肥壯為好:“人怕胎里瘦,苗怕根不肥。”禾苗損失要及時補栽:“移苗補苗,收成牢靠。”補苗時要特別注意苗上帶土,這樣才便于禾苗成活:“移苗帶點土,肯活長得快。”
莊稼種好了,管理(也就是田管)得跟上:“十分收成七分管”“三分種,七分管”。如果管理不好,就會歉收:“只種不管,吃個鏟鏟。”那莊稼該怎么管呢?“種莊稼,不用巧,溝邊地邊打整好。”所謂“打整”,主要指除草。“田地勤除草,禾苗長得好”“人要勤勞,地要勤薅”“豆薅三遍,角角成串”。“薅”的含義,一是指除草,二是指松土、松泥。田管中還要注意勻苗,扯掉多余的苗子:“谷子早勻苗,穗大籽粒飽。”各種作物的間距要求不盡一致,比如豆子的窩距可小一些,玉米的窩距則要足夠寬:“豆子地里睡得雞,包谷地里睡得牛”“要想包谷水牛角,中間擺開八仙桌”。除蟲,是田間管理的另一重要工作。“人怕生病,谷怕生蟲”“苗要好,除蟲早”。除蟲不好,后果很嚴重:“不施肥,收一半;不治蟲,光眼看。”雜草叢是害蟲棲息、繁殖、躲藏的主要場所。除去雜草和莊稼的根樁,是除蟲防蟲的一種有效手段:“草鏟光,茬拾光,害蟲無處把身藏”“害蟲要少,除盡雜草”。
莊稼成熟后,需要收割歸倉:“一年辛勤在于秋,谷未入倉不算收。”收割莊稼的時間往往很短,需要搶:“栽秧打谷,爹娘死了顧不得哭。”這里的“哭”,指花時間辦喪事。諺語是說,春種和秋收時都特別忙,除了搶種搶收,其他事都可放在一邊。如果搶收不及時,糧食就會掉落地上,或者被風吹雨打去:“搶收搶收,不搶就丟”“立秋前后不收禾,一天就要掉一籮”“收割就割,不割風磨”。在收割的時機把握上,人們普遍認為寧可早一點,不要晚一些:“寧肯斗上巴漿,不肯地頭生秧。”“斗”是裝糧食的器具;“巴”是動詞,黏、糊的意思;“漿”指糧食不夠成熟流出的漿汁。這是說,寧愿稍早一點收割,也不要晚一些收割,否則糧食就會掉到田地里發芽。諺語“九成黃,十成收;十成黃,一成丟”告訴我們:判斷莊稼該什么時候收割,要看整體成熟情況,不能為了等待少數而誤了大多數。收割的最佳時候是九成黃熟;如果非要等全部都黃熟,那其中的早熟部分在收割時會經不住搖動而掉落進田地里。
二、副業林業齊發展
副業,是指主要生產活動以外的生產事業;在四川農村,通常指除糧食生產、林業、畜牧業、漁業等主業以外的其他附帶經營的產業。本文所說副業,指主要糧食品種之外的其他種植業,如瓜菜、水果、花卉、桑蠶、種茶等,不包括竹編、織布等加工業。
四川農民歷來重視副業,這可以從特色鮮明的諺語中得到印證。如“以副補農,致富不窮”“家種一畝園,勝種十畝田”(“園”指菜園)、“要想家庭經濟好,莊稼搭倒副業搞”(“搭倒”是連帶的意思)、“有菜半年糧,無菜半年荒”“菜當三分糧,辣椒當衣裳”(這是說吃了蔬菜肚子會飽,吃了辣椒身體會暖和)、“清明種菜,有吃有賣”“房前屋后,種瓜種豆”“七月半,好種蒜;八月中,栽大蔥”“要得富,栽果樹”“不結果實的樹木,枝干朝天伸長;碩果累累的果樹,枝干總是垂彎”(藏族)、“要得果子好,蜂子把花咬”(蜜蜂來回采花,同時起到了授粉的作用)、“桃三李四核十年,白果開花一百年”(“核”指核桃樹,“白果”即銀杏樹,“一百年”是說時間長)、“小滿枇杷黃”(小滿節氣前后,正是四川各地枇杷黃熟的時候)、“一家種花,美化四鄰;家家種花,美化千家”“栽秧要亮行,花木要向陽”(藏族)、“好樹要用好枝接,好花要用好種栽”(納西族)等諺語,充分反映了人們對瓜果蔬菜、水果花卉的重視。
種植棉花和栽桑養蠶,是四川地區傳統的副業,相關諺語非常豐富,如“清明種棉花,秋后大把抓”“春分早,立夏遲,清明種棉正當時”“栽上百株桑,不怕年辰荒”“要得富,栽桑養蠶是門路”“男采桑,女養蠶,四十多天見現錢”等。其中的后一句,是說養蠶的周期短,很快就能有收獲。四川不僅是茶樹的原生地之一,也是人工種植茶樹和茶飲的發源地。“短期富,栽茶樹”“高山霧多茶葉好”“矮山出名花,高山出名茶”(羌族)、“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等諺語,反映了人們對種茶業的重視。后一句里的“揚子江”指長江,傳說在長江鎮江段江心的中泠泉為煮茶的上佳之水;“蒙山”指四川雅安市的蒙頂山,該山自古出好茶。這句諺語在四川廣為流傳,也是蒙山茶葉的宣傳口號。
農業和林業是緊密相連的。在四川林業諺語中,充分體現了人們早就對林業的重要性有著深刻認識,并形成了系統的種林、護林經驗。如“要得富,農林牧”“人要文化,山要綠化”“樹是聚寶盆,養地又養人”“植樹種草兩件寶,農業生產不可少”“靠水養水吃水,靠山養山吃山”“山育林,林蓄水,水養田”“無災人養樹,有災樹養人”“山上沒有樹,水土保不住”“山綠水才秀,山窮水也惡”(羌族)等。樹木成材不是容易的事,所以諺語說:“三年椽,五年檁,十年梁。”“椽”即椽子,是屋面基層的最底層構件,垂直安放在檁木之上;“檁”即檁子,是架在梁頭位置的沿建筑面闊方向的水平構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將屋頂荷載通過梁而向下傳遞;“梁”也叫大梁、橫梁,是架于木頭圓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頭,以形成屋脊,是建筑上部構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承托著建筑物上部構架中的構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這條諺語是說,三年的樹木可做椽子,五年的樹木可做檁子,十年的樹木可做大梁。所以,要想有房子住,就必須堅持栽樹、護理好樹。
“人要衣褲,山要栽樹”“不栽樹是荒山,栽上樹是寶山”“春到人間,植樹當先”“春栽楊柳夏栽桑,臘月種松好時光”“植樹沒巧,深栽實搗”。諺語說種樹沒巧,但在實踐中是有技巧的:樹窩要挖深,栽好后回土要搗實,目的是讓樹身穩固,便于生根。“砸實栽深,扁擔生根”,則是一種夸張說法,說的是只要樹窩深挖,回土砸實,即便栽下的是一根扁擔也能生根發芽。樹種好了,還得保護好、養護好樹。所以諺語又說:“造林須護林,不護不成林”“三分造,七分管,栽樹容易護樹難”“要得青山不老,要把青山管好”“靠山吃山需養山,造林成林要護林”。
三、牧業漁業和狩獵
四川諺語中,積淀了人們養殖動植物的大量經驗。比如關于耕牛,有“來年要耕田,冬天喂點鹽”的諺語。“來年”指跨年后,為什么要提前在冬天給牛喂鹽呢?原來,食鹽不但對促進畜禽的食欲有良好作用,更是補充鈉、氯兩種元素的營養添加劑。鈉和氯是動物機體生理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食鹽缺乏,會使家畜的食欲降低,生長緩慢,體力及繁殖性降低。天然草料中的鈉和氯含量很少,草食性牲畜易出現鈉等元素不足的問題,因而適量補充食鹽很有必要。有一句家喻戶曉的諺語,叫“馬無夜草不肥”。馬為什么要吃夜草?原來,馬與牛羊不一樣,不會反芻;如果只在白天喂料,很快就會消化完,晚上就會挨餓,時間長了就會變得又瘦又弱,渾身沒勁。所以,馬是要吃夜草的,只有那樣才能長膘。“兔兒不吃窩邊草”又是為什么呢?這其實是說野兔的習性,不適合家兔。野兔的窩常建在草叢中,吃掉窩邊草會將窩暴露給狐貍、豺狼等天敵。為什么“買雞看爪,買鴨看嘴”?雞靠爪子刨食,鴨靠嘴殼找食。為什么“雞與雞是對頭,鴨與鴨是朋友”?因為雞和鴨的習性不同,雞喜獨自行動,鴨喜成群行動。
在古代,在過去,四川少有人工養殖水產的,要吃魚蝦,就得下網或垂釣。所以,有關漁業諺語多是打魚和垂釣方面的經驗總結,如“打魚不離船頭,釣魚不離灘頭”“種田看氣候,打魚看水流”“緊拉魚,慢拉蝦”“早釣魚,夜釣鱔”“七上八下九歸沱,十冬臘月沽角角”等。后一句里的“沱”指水潭;“沽”是蹲的意思;“角角”指角落。此諺說的是魚在不同時候的活動規律:農歷七月,潮汛兇猛,許多魚類紛紛逆水而行,要回到上游交配產卵;八月,產卵結束后,它們就會順水而下,回到之前的生活環境中;到了九月,天氣逐漸寒冷,魚類會去到相對暖和的深水潭里;十冬臘月時,天氣更冷了,魚類便經常游到淺水邊,那里曬著太陽,暖和一些。諺語“魚過千層網,網網還有魚”,本意是說魚是捕不盡的;后用來比喻做事再認真還是難免有差錯,搜尋再仔細還是會有遺漏。
如今,水產養殖盛行,所以有了“家有口堰塘,好比小銀行”“栽竹能得千倍利,養魚得利難估計”“養魚沒有巧,餌足水質好”“要魚不發瘟,漁塘年年清”“草喜青,鰱喜綠,肥水里面養胖頭”之類的諺語。后一句里的“草”指草魚;“鰱指”鰱魚;“胖頭”指鳙魚,又叫花鰱、胖頭魚等,有“水中清道夫”之稱。它是中國四大家魚之一,頭部和嘴都很寬大,胖胖的樣子,是池塘養殖及水庫漁業的主要對象之一。“鯽魚浮頭,全塘無救”,說的是水下氧氣不足時,魚需要將頭浮出水面呼吸。鯽魚生命力不算強,只要有浮頭的情況,就很難挽救了。所以,養鯽魚必須隨時注入活水、補充氧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水產類的需求不斷增加,養魚養蝦已成為農民重要的致富之路。
四川山區多,尤其是川西高原地區,高山峽谷密布,森林覆蓋面積大,自古便是許多大型動物的棲息地。這也就造成舊時一些山地居民將狩獵作為一項職業,并產生了一系列相關諺語,如“頭年獸肉分不均,來年打獵無人跟”“安山打獵,見者有份”等。后一句里的“安山”,指安放捕捉野獸的獵套;“見者有份”,是過去狩獵的潛規則。打獵離不開獵狗,在狩獵諺語中,獵狗充當了重要的角色:“牧羊人知道羊性格,打獵人知道狗脾氣”“獵狗睡得香,野獸樂得狂”“只會汪汪叫的狗,不是獵人的好助手”“獵狗不吠獐子,獐子反咬獵狗”。當然,在現代社會,為了保護大自然,已少見打獵行為。在少數時間、少數環境下的打獵,也必須遵守國家相關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等。
主要參考資料:
1.《中國諺語集成·四川卷》,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卷編輯委員會編纂,中國ISBN中心2004年11月北京第1版。
2.《中國民間文學大系·諺語·四川卷》2023年3月送審稿,本卷編委會編纂。
3.四川省各市(地、州)縣(區、市)20世紀80-90年代編纂的諺語集成卷本。
作者: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