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貝蘇
網友@鄭曉叔叔說過自己朋友的一段真實經歷。
有一次他與一群朋友吃飯,大家把酒言歡,好不快活。
沒想到,隔壁桌的顧客更興奮,相互敬酒時,好幾次都把酒水飛撒到了他們的飯桌上。
他的一位朋友忍無可忍,勸說了鄰桌幾句,結果對方拒不認錯,反而惡語相向。朋友原本打算息事寧人,可對方卻不依不饒,越罵越難聽。朋友血氣上涌,跟對方扭打在一起。最終被對方用啤酒瓶砸傷了頭部,脖頸動脈也險些被割破。
生活中有些人,身上充滿了憤怒、暴躁等負面情緒。與之較勁,只會有兩種結果:一是你贏了,但付出了巨大代價;二是你輸了,把自己搞得心情煩躁、滿身戾氣。與這類人較勁,是在把負能量往自己身上引。
最明智的方式其實是能躲則躲,該遠離就遠離。
莫言的小說《晚熟的人》中,有個故事的主人公也叫莫言。
莫言寫作成名后,招來表弟寧賽葉的嫉妒。寧賽葉處處跟他作對,不是對他冷嘲熱諷,就是指責莫言不推薦自己的作品是因為嫉妒自己的才能。莫言對此憤怒不已,想狠狠回擊。但轉念一想,自己若是爭辯,恐怕會引來對方更大的惡意,加之自己還有許多書稿未完成,有吵架的功夫,不如多寫點故事。最終,莫言選擇了對表弟敬而遠之。
人與人之間,是有磁場的。
與滿身負面情緒的人較勁,他會無形中消耗你。
最終,他的戾氣變成你的,他的厄運也成為你的,這才是最慘痛的代價。遇到負能量的人及時抽身,才能保護好自己的能量場不受污染。
古語講,有心者有所累,無心者無所謂。
很多時候,一個人覺得很累,并非是遇到的困難有多大,而是在小事上耗費了太多心力。
想想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場景:早上睡過頭,你責怪自己不自律,懊惱地洗漱完,心情沮喪地出門;擠地鐵時被人踩了一腳,你瞬間怒火中燒,心想今天怎么這么多倒霉事;到了辦公室,同事沒像往常一樣跟你問好,你就琢磨自己哪里沒做好,反復內耗。
與細枝末節的小事糾纏,小事變大事,大事變破事,自己也會被耗得疲憊不堪。
心理學家蘇珊年輕時,總會為一些小事心情低落。公寓停電、錯過地鐵、朋友聚會沒有邀請她……過度思慮這些瑣事,導致她很難專心工作,每天的狀態都很糟糕。
后來,在導師的指點下,她不斷自我覺察、自我糾正,把所有心思都用于心理學的研究。
當她一步步從落后的公立中學,走到國外的高級學府,她發現不順心事變得越來越少。
如今,她早已從一個滿腹牢騷的小女孩,成為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作家周國平說,一個人把心力全用在計較小事小非上,就沒力氣去考慮影響人生的大事。
提升能量最好的方式,是小事不糾纏,凡事不多想。
我們的精力有限,應該聚焦在真正值得上心的事上。
畫家幾米說:在一件事上糾纏太久,你會煩、會痛、會傷神、會心碎。到頭來,你不是跟事過不去,而是跟自己過不去。
最近重溫經典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對男主角李的經歷感受頗深。
李原本有一個幸福的五口之家,令人遺憾的是,他的一次疏忽,導致3個孩子葬身火海。
之后的時間,李幾乎每天都會想起那次悲慘的事故。
他甚至能清晰地回憶起大火的迅猛、孩子們被燒毀的面容,還有妻子撕心裂肺的哭喊。
這段悲傷的記憶不斷折磨著他,使他變成了一只不受控制的怪物。
他總是無緣無故地對人發火,一言不合就打人,生活充滿混亂與沖突。
最終,妻子也不堪忍受,離開了他。
徹底毀掉男主角生活的,不只有那場大火,還有他始終不肯放下的過去。不斷咀嚼傷痛、反芻痛苦,傷口會一直潰爛流血。
不再與過去拉扯,時間自會成為治愈一切的良藥。
Facebook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40歲那年,丈夫意外離世。
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她只要一想到與丈夫相處的細節,就感到錐心蝕骨的痛,眼淚止不住地流。
最絕望的時候,她的朋友格蘭特告訴她:“我們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一步步從不幸與災難中復原。”
在格蘭特的引導下,謝麗爾開始用寫作療愈自己,并無私幫助有同樣心理創傷的人。
慢慢地,她從災難中走了出來。
后來的她,出版了多本書籍,還登上《時代周刊》的雜志封面,被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巴爾扎克曾說:“人生不能忘記許多,生活便無法繼續。”
放下并不是真正的遺忘,而是在自我療愈中慢慢積蓄能量,走向新的明天。
心理學上有個說法:每個人處理一件事,都是大腦重塑的過程。凝視深淵,也被深淵凝視,常持仇恨,也會被仇恨反噬。
泰戈爾筆下有這么一個故事。一位擅長肖像畫的畫家,拒絕將畫賣給自己的仇家。可仇家偏偏要買他的畫,兩人常常因此吵得不可開交。畫家整日憎恨、詛咒仇家,久而久之就很難專心作畫了。因為他的腦子里,全是仇家的影子,根本裝不下別的影像了。
作家王爾德曾說:一個人不能永遠在胸中養著一條毒蛇,不能夜夜起身,在靈魂的園子里栽種荊棘。仇恨,會偷走一個人的能量。把時間都花在詛咒、怨恨上,到最后,旁人毫發無損,你卻深陷泥潭。
作家余秋雨曾對傷害過自己的4個人耿耿于懷。二十多年時間里,那4個人曾利用權勢剝奪了他父親的生存權、他的名譽權,還嚴重干擾他妻子的工作。多年來他一直把仇人的姓氏記在心里。可心里的怨恨裝得多了,他整個人也開始充滿戾氣。不是看這里不順眼,就是看那里不對勁,一言不合就大發雷霆。長此以往,他的工作也受到影響,家庭關系也一團糟。
某個深夜,他與朋友圍爐守歲、徹夜長談后方才頓悟:怨恨別人,其實是在懲罰自己。很多時候,面臨傷害,放縱情緒、滋生恨意是本能的選擇。但如此的結果只能是:因為憎恨一個人,而耽誤了自己的一生。
書要向后翻,人要向前看。能原諒就原諒,不能原諒的就釋懷,生活才能煥發新的生機。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