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少林

王寶強? 演員、導演。演員代表作品《天下無賊》《士兵突擊》《人在囧途》《道士下山》《唐人街探案》等。2017年個人執導的電影處女作《大鬧天竺》上映,2023年自導自演的電影《八角籠中》上映。曾獲第24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觀眾喜愛的電視劇男演員獎、第4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人獎、第5屆亞太電影大獎最佳男演員獎。
采訪約在晚上8點——拍戲的空隙時間,當晚王寶強要拍“大夜戲”。自11月罪案懸疑劇《棋士》在廣東江門開機以來,王寶強便全身心投入緊張的拍攝,有時從早拍到晚,還有不少夜戲,這種狀態會持續到春節后。設想中的匆忙對話,因一句“沒事,時間留出來了”變得更從容,王寶強的采訪狀態也比想象中松弛。
2023年,由王寶強導演的電影《八角籠中》憑借緊湊的劇情、真實的角色塑造、精良的視聽效果,以及對社會議題的深入探討,不僅收獲了超22億元的票房,也贏得了觀眾的認可,該片上映期間,豆瓣最高評分7.6。相較票房,王寶強更在意觀眾的口碑,“我拍電影的宗旨,就是為觀眾服務。”
來點“真”的
王寶強曾用“像命一樣”形容《八角籠中》在他心中的分量。這個作品,他運籌6年,花3年時間去四川體驗生活,親自參與劇本創作,又來回更換類型、團隊,試圖為這個故事找到兼顧觀眾、現實和自我表達的平衡,“拍之前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工作,很多畫面已經在腦海中了。”
第一部導演作品《大鬧天竺》的經歷讓王寶強深刻認識到,拍電影是有門檻的,要對電影保持敬畏之心,他“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第二次執導電影的機會”,“《八角籠中》是我演藝生涯必須邁出的一步,是我作為導演的一個新開始,只有讓市場、觀眾看到我的成長和進步,才會有執導下一部作品的機會。”
“每個導演的心中都有他最真摯的東西。”這一次,王寶強想來點“真”的。農村、格斗、少年成長、中年困境、社會議題……《八角籠中》所承載的元素和格局,幾乎精準契合王寶強的人生經歷和當下心境。演員的選擇、講故事的方式,都呈現質樸氣息。有影迷在豆瓣上發表評論,“看向騰輝讓我有種錯覺,仿佛是不惑之年的王寶強將人生閱歷鐫刻到銀幕上。”
“不到這個年齡,不太會想到要拍這樣一個現實題材的東西來表達自己。”王寶強將《八角籠中》視為送給自己“40+”這一人生階段的禮物,讓他對人生和事業滿懷信心和希望,并將這份正能量傳遞給更多銀幕前的觀眾。“每個人都有一個隱形的八角籠,有自己的困境要突破。同時,每個人身上潛在的能量都很大,只要有信念,就可以打破人生命運的牢籠。”
選擇“原生態”演員,是王寶強從既往創作中總結的經驗,相較流量、熱度,他更在意演員與角色的貼合度。他沒有去體校選演員,即便那可能會讓一些動作戲拍起來更方便、更好看。他跑遍全國,在大山里找到那些孩子,“我在他們眼睛里看到光,看到淳樸和純真,他們往這兒一站,不用演,誰也演不過他們。”
導演王寶強
學習、充實,采訪中王寶強經常說到這兩個詞。他希望變被動為主動,希望自己的能力更全面。相較等待,他更喜歡主動出擊,這會讓他心里不慌,更有安全感。
從普通人到大明星,合作過很多知名導演、優秀演員,演繹了一系列經典角色,在很多人看來,王寶強的演藝生涯足夠幸運和精彩。但身處快速更迭的影視行業,王寶強能真切感受到稀缺性和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全感。“演員要等到好的劇本、角色、導演很難,等不到適合自己的會很被動。如果做導演,有好的戲就去拍,沒有就專心創作,未來我的工作也會如此,在自己的人生節奏里,給自己更多安全感和保障。”
從與優秀的導演合作,到親自執導兩部電影作品,王寶強不斷加深對導演工作的理解與認識,不斷提升自己的導演專業技能。在他看來,導演如同“總開關”,是綜合性的工作,表演、美術、攝影、服化道、剪輯等每個環節都要考慮,都要把好關。同時,導演的核心工作是講好故事,要讓創作團隊充分發揮各自才能,釋放各自能量,并肩完成創作。
拍《大鬧天竺》時,現場有人叫王寶強“導演”,他有點不適應,“當時還有點蒙。”有了第一次創作經歷,再加上這幾年的積累和成長,如今的“導演王寶強”已相對自如。《八角籠中》拍攝現場,他在演員和導演之間來回切換,自己演完了再回監視器前看,還要兼顧其他演員的表演,以及各工種間的配合。
從做演員到當導演,王寶強的每一次轉型似乎都在質疑聲中開始,但這些聲音并不會影響他探索新領域的積極性,“拍電影就像人生,是不斷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加豐盈的過程。作為導演,我還是一個新人,未來的路還很長,需要很多作品的歷練。”
2024年,王寶強將著手準備自己的第三部導演作品,“我希望可以穩扎穩打走好每一步,可能創作周期不會像《八角籠中》那么長,但也一定是個精心打磨的作品。當下的電影觀眾是很固定、很專業的,糊弄騙不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