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愛峰
鄉村振興,文化是魂。
城鄉文化融合發展就是城鄉關系向高水平融合邁進,促使城鄉居民觀念和認知差異逐漸縮小,社會全體成員精神風貌得到均衡發展。
作為成都市第三批鄉村文化振興樣板,成都東部新區蘆葭鎮葭新社區、簡陽市青龍鎮聯合村以不同的方式實現著城鄉文化互哺。
葭新社區里的變與不變
從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北地鐵站驅車20多分鐘,就來到被農田環抱的成都東部新區蘆葭鎮葭新社區。“這里是成都天府國際空港新城首批建成和投入使用的農遷安置小區,有28棟11-15層的樓房,分為4個小區。”蘆葭鎮綜合辦主任何雨明說。
2018年起,為支持機場建設,蘆葭鎮13個村的1100余戶3000余名拆遷群眾陸續入住葭新社區。社區內,按照城市化標準建有幼兒園、小學、中學、衛生院、養老院、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等設施;每個單元樓四周都有綠植圍繞,樓間均建有一個游樂場和一個中心花園;兩層樓的農家智慧書屋吸引了不少居民……“每逢周末和節假日,農家智慧書屋里總是坐滿了讀書的大人、小孩。”據葭新社區黨總支書記鐘建軍介紹,社區內樂于做公益的留守老人可以參與慈善志愿服務活動,不僅能幫助別人,也能用積分領取有紀念意義的禮品。
“社區的不少工作思路,都是取經學來的。”鐘建軍說,葭新社區與武侯區太平社區結對,也曾派社區黨總支委員、紀檢委員李瓊到成都高新區慶安社區掛職鍛煉3個月,還組織社區黨員到溫江區杏林社區參觀考察,把社區管理、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帶回來。
享受著城市化社區配套,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但隨著搬遷帶來的生活方式改變,也有一些群眾“難舍鄉土”。據李瓊介紹,2019年,社區的一位老人發現旁邊的建安村有一塊閑置土地,就開墾出來,與土地主人發生了摩擦,“社區調解的類似事情還不少。”蘆葭鎮黨委政府和葭新社區黨總支關注到了這一現象,便以“留住記憶·記住鄉愁”為主題,在葭新社區周邊租用、整理10畝土地新建“吾家農場”,通過公開分配,免費為入住的拆遷居民提供“自留地”。
“地雖不多,卻解決了大問題,很多老年人都有事可做了。每家種的菜品不同,你來我往互相交換,鄰里關系逐漸從陌生、矛盾變得親密、和諧。”葭新社區志愿服務隊隊長汪漢光開心地說,現在大家參加志愿活動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社區老年人的“鄉土情結”得到了滿足,社區家庭不定期參與農耕體驗,也把這種鄉土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聯合村里的新老村民
簡陽市青龍鎮聯合村以規模化糧油基地、稻蝦養殖、優質果蔬種植為主。走進村口,一大片綠油油的麥田迎風微動。沿村道向前,788戶居民房屋沿路分布。“別看現在這么安靜,5-9月,這里可是網紅打卡地,每周都有數百名游客來體驗聯合村的稻蝦農耕文化。”聯合村駐村選調生孫星說,“聯合稻蝦”是村里打造的農耕文化名片。
“聯合村生態環境得天獨厚,一開始只有部分村民靠售賣小龍蝦獲得收入。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農耕文化體驗把人留下來。”聯合村黨總支書記周富坤說。2019年,周富坤帶領全村以招引業主入駐的形式,引進具有酒店管理經驗的吳小萍等人成為“新村民”,著眼于一三產業聯動發展,組建創業團隊依托聯合村“稻花香里”生態農莊建設,打造“聯合稻蝦”文化名片。
在聯合村,城里的孩子可以參與插秧收稻、撈蝦捕魚,制作手磨豆漿、扎稻草人;攝影家協會的攝影師們來村里拍攝豐收景象;音樂家協會還來村里舉辦起了音樂節……“聯合稻蝦”文化名片散發出越來越強的魅力。
2020年,在上海某國企工作的聯合村“老村民”曾大林回來過年,在村里做起志愿者,這讓他對村里的發展前景有了清晰的認識,鄉土情結在心中復蘇。在周富坤的挽留下,曾大林決定留下來參與鄉村文化的發掘傳承。現在,他擔任聯合村村委會副主任,負責村里“簡陽城鄉融合項目”竹熙間的打造推進以及具有300年歷史的周家祠堂修復、保護工程,呵護鄉土文化根脈。截至目前,“聯合稻蝦”這張文化名片已吸引了9名外出務工人員回村發展。
文化融合激活產業活力,傳統的農耕文化在這里煥發著嶄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