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紅軍東征與國共兩黨的抗日謀略*

2024-01-06 07:20:37張利杰
人文雜志 2023年11期

張利杰

內容提要 1936年前后,晉綏兩省成為中日交鋒的前沿地帶。中共把“經營山西”作為“對日作戰的重要步驟”,國民黨則將兩省視為南京中央與地方實力派閻錫山聯手抗日的重要陣地。然而,國共兩黨并不了解對方的抗日謀略,中共為了“爭取迅速對日作戰”傾全軍之力東征山西,國民黨則因擔心日本勢力插手而欲從速阻拒東征的紅軍。國民黨中央軍大批開入山西后,中共為保存抗日力量主動撤回陜北,待陜甘后方穩固后再東向抗日;國民黨則順勢將中央軍留置晉綏周邊,悄然轉化為防日的國防力量。東征之役雖是一場內戰,但其緣起、過程和結果都深受國共抗日籌謀的作用。它客觀上改變了雙方的抗日布局,影響了兩黨的關系走向以及全面抗戰初期山西抗戰格局,在抗戰史中具有一定的樞紐意義。

紅軍東征之役對于國共兩黨而言都是具有轉折性的事件。一方面,紅軍東征是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后發起的首次軍事行動,是中共由國內革命戰爭轉向抗日民族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另一方面,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東征之役掀起國、共、日多方勢力在華北的新一輪角力,改變了國民黨在晉綏及周邊地區的軍事布局。目前學界關于東征的研究分屬兩系:一是從中共的角度闡述紅軍東征前后其政治軍事策略制定實施的過程及意義;(1)代表性的成果有金沖及:《抗戰前夜中共中央戰略決策的形成》,《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蔣建農:《紅軍東征與中共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戰略轉變》,《軍事歷史》2019年第1期;張俊峰:《1936年紅軍東征山西再研究——以東征往來電報信函為中心》,《軍事歷史研究》2021年第6期。二是從國民政府的角度切入,考察東征之役期間華北區域內的多方博弈及其內在邏輯。(2)代表性的成果有鄧野:《閻錫山對紅軍東征的攔截及其多方政治周旋》,《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5期;王奇生:《閻錫山:在國、共、日之間博弈》,《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張文俊:《在畏懼與自信之間:紅軍東征前閻錫山對中共的防范》,《民國研究》2023年第1期。目前,有關紅軍東征的基本概況已被梳理清楚,遺憾的是上述兩類研究分屬兩套敘事話語、兩套分析框架,導致一些關鍵問題難以被融通地理解。

紅軍東征之役是全面抗戰前夕發生在華北的一場較大規模內戰,那它與當時社會上的抗日風潮有沒有關系?在華北日偽勢力的潛在威脅下,國共兩黨在戰場內外對日本因素做出了怎樣的因應?而這又對戰局和政局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概言之,紅軍東征這場內戰與抗戰局勢有著怎樣的關聯?中共黨史方面的研究肯定東征的目的包含了抗日,但卻未及論述紅軍如何通過政治決策與軍事部署來實現該目標;民國政治史方面的研究則將焦點放在多方勢力的政治博弈上,有關抗日的議題無形中被懸置了起來。實際上,國共在東征之役中的決策和行動,無不牽涉到兩黨的抗日籌謀和布局,不單是中共將“經營山西”作為“對日作戰的重要步驟”,(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525頁。國民黨方面也把晉綏視為“中日競爭之焦點”。(4)陳誠著,何智霖等編:《陳誠先生書信集——家書》(下),臺北:“國史館”,2006年,第388頁。東征之役最終改變了華北軍政格局,影響了兩黨關系的走向,它在抗日戰爭史、國共關系史中都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5)金沖及、楊奎松等學者曾將紅軍東征嵌入到抗戰視野當中,但未對東征與抗戰的關聯性具體展開闡述。參見金沖及:《抗戰前夜中共中央戰略決策的形成》,《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國共雙方視角,綜合多方史料,力圖揭示這場國共內戰背后的抗日主線,以更寬闊的視野重審紅軍東征的歷史影響和意義,進而對從國共內爭到一致對外的歷史轉折提供一些新的理解與認知。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東向抗日:中共的東征決策

紅軍東征是一次包含著多重目的的軍事行動,由于其目的復雜和多岐,過去黨史研究的表述存在較大差異。王東倉對此做過專門的解釋,他總結出紅軍東征大致有三個目的:準備對日作戰、鞏固擴大根據地以及打通與蘇聯的國際交通。(6)王東倉:《紅軍東征目的辯》,《晉陽學刊》2014年第2期。學者們普遍接受后兩項說法,但對于紅軍東征是否有抗日目的則存在爭議。有人質言:東征抗日“乃當時的政治號召,不是真正的作戰目的……‘抗日’是假的”。(7)陳存恭:《西安事變前夕陜北紅軍東侵晉西之役》,(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印:《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十九)》,1997年,第376頁。誠然,紅軍主力遠離抗日前線,東征中也未能與日偽勢力直接交手,這樣的懷疑情有可原。但通過考察中共高層東征決策的來龍去脈,會發現東征抗日不單是政治宣傳上的號召,也是軍事戰略上的重要步驟。

東征山西抗日的戰略設想是在中共中央落腳陜北前后逐步成型的。1935年10月,中共陜甘晉省委就提出過“東上抗日”的遠期目標。(8)《中共陜甘晉省委關于慶祝勞山大捷及奪取瓦窯堡空前勝利的緊急通知》(1935年10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439頁。11月底,紅一軍團與紅十五軍團會師陜北,隨即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西北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毛澤東提出紅軍下一步發展的方向以東、南兩面為宜,并且說“東討之利益是很大的”。其中的利益考量,就包含了對日作戰可能帶來的有利影響。(9)《毛澤東關于目前根本方針應是南征與東討問題給張聞天的電報》(1935年11月30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475頁。12月中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窯堡舉行擴大會議(瓦窯堡會議),會議決議“把紅軍行動與蘇區發展的主要方向放到東邊的山西和北邊的綏遠等省去”,東向抗日由此成為黨的一項戰略方針。(10)《中共中央關于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1935年12月24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522頁。

東征之所以在較短時間內就成為黨內基本共識,不僅是因為抗日是中共的一貫主張,更在于當時的局勢使中共的抗日實踐變為可能。自建黨之初起,中國共產黨就肩負起“反帝”的歷史使命,“九一八事變”后中共進一步將矛頭指向日本,打出了“北上抗日”的口號。至1935年底,中共中央研判國際國內形勢后更堅定了抗日的決心。國際上,全球經濟危機背景下,帝國主義國家很可能發動世界性的大戰。同時,阿西尼比亞抗擊意大利的民族戰爭以及中國高漲的反日運動,引領著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革命。這些都表明“目前的世界是處在大革命與大戰爭的前夜形勢中”。結合國內形勢來說,日本想要“吞并全中國”的野心昭然若揭,勢必引發帝國主義間——也就是英美與日本的爭斗,蘇聯也正在準備應對日本在遠東的挑戰。重重外部壓力之下國民黨的內部摩擦增多,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政府遇到了嚴重的統治危機。反觀中共和紅軍主力,在經歷了長征的絕境逢生后則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11)中共中央毛澤東、張聞天對國際國內形勢的論述,參見《直羅戰役同目前的形勢與任務》(1935年11月30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479~481頁;《中共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1935年12月25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531~535頁。總之,在中日戰爭乃至世界大戰的前夜,中共又一次面對著重大的歷史機遇,政治主張乃至實際行動上的抗日準備,無疑是中共中央想要布下的戰略先著。

瓦窯堡會議通過的有關政治策略和軍事戰略的兩個決議清晰體現了中共為抗日而做的準備。政治方面,黨的策略方針是發展“最廣泛的反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層的與上層的)”。過去中共的統一戰線主要面向的是下層群眾,現在則是要不論階級、派別、團體來“團結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12)《中共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1935年12月25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536頁。這樣的轉變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共產國際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影響,同時也反映出中共中央領導層的政治遠見。中國共產黨要想在國內取得廣泛的同情和支持,必須要凸顯政治上的正義性??梢哉f,抗日既是統一戰線的目的,也是統戰工作賴以利用的政治資源。因此中共要更進一步地擴大統一戰線,必然要在抗日上投入更多的資源。通過東征抗日這樣的實際行動,中共便可能在將來的政治號召和民眾動員中占得先機。

軍事方面,基于對敵我力量的恰當評估,中共中央確定紅軍(實指中共中央直接領導的第一方面軍)1936年在軍事部署方面的總方針是“準備直接對日作戰的力量”,同時估計到在1936年下半年紅軍主力“有可能和有必要同日本軍隊發生部分的戰斗”。該方針可以分解為“準備力量”和“直接對日作戰”前后兩個目標。為了增強自身力量,紅軍的當下任務是“打通蘇聯”與“鞏固擴大現有蘇區”,“直接對日作戰”則作為下一步目標。(13)瓦窯堡會議前后,紅軍將領內部對紅軍主要發展方向有過分歧,本質上是對“準備力量”與“對日作戰”兩大任務的輕重緩急程度有不同看法。比如林彪就主張短時間內不考慮抗日,將紅軍主力轉移至陜南打游擊。最終是毛澤東出面解釋,堅持將抗日作為最為重要的戰略目標。參見曹子洋:《東征山西還是陜南游擊?——紅一方面軍東征期間戰略決策爭論》,《蘇區研究》2023年第3期。紅軍主力東征作戰的步驟便是據此設計的:第一步,鞏固擴大陜北根據地;第二步,在山西擊潰閻錫山主力開辟晉西根據地;第三步,由山西向綏遠轉進。(14)《中共中央關于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1935年12月23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526~528頁。如果一切順利,紅軍將很可能背靠外蒙獲取蘇聯的援助,在適宜游擊作戰的晉察冀交界地區與日偽軍交戰。因此,雖然在當時來看紅軍的任務是鞏固根據地、發展自身力量,但這些都是為將來可預期到的、更具戰略意義的對日作戰做實質性的準備。此乃中共首次將紅軍主力的對日作戰納入現實層面的考量。

綜上,中共中央認定東征“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對我們有利”,這也是毛澤東在黨內討論中闡說最多的一點。(15)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507頁?!坝欣彼傅膶ο蟛粏问庆柟剃兏矢鶕?還在于占得抗日的戰略先機。東征既是為了在當下鞏固抗戰力量,更是為了將來的抗日做準備??谷找膊粌H是中共停留在口頭上的宣傳,更有了付諸行動的具體方針和步驟。

最后還需要澄清的一個問題是,抗日的敵人理應是日本帝國主義,那為何東征打的卻是蔣介石和閻錫山?前文已述,打擊蔣閻勢力是紅軍直接對日作戰的前置步驟,而非最終目標。更何況,在中共眼中抗日與反蔣反閻并不相悖。盡管當時中共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計劃,但“賣國賊頭子”蔣介石和“日本走狗”閻錫山起初并不在統戰對象之列。中共視蔣、閻與日本帝國主義為一丘之貉,這并非是中共的宣傳說辭,而是黨內的基本共識。(16)張聞天:《論紅一方面軍的東征》(1936年2月20日),張聞天選集編輯組編:《張聞天文集》第2卷,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第74~77頁。因此,反蔣反閻就是反賣國賊,也就是抗日。

二、兩難抉擇:國民黨對晉綏周邊局勢的估計和應對

山西和綏遠是紅軍東征的目標區域,兩地雖然名義上屬南京國民政府管轄,但長期在老牌地方實力派閻錫山的統治之下。閻錫山先是在中原大戰中失去逐鹿中原的資本,又在“九一八事變”后持續受到日本侵華的刺激,逐漸接受了一方疆吏的角色,與南京中央蔣介石的關系趨于好轉。(17)參見劉文楠:《尋找理想的中央—地方關系——蔣介石與晉綏地方實力派的博弈(1931—1934)》,《史林》2015年第5期。1934年,蔣介石在西北之行中到訪晉綏,那時他與閻錫山談的最多的是經濟社會發展問題。(18)潘曉霞:《1934年蔣介石西北之行》,《抗日戰爭研究》2013年第2期。然而僅過了一年時間,形勢就已大為不同,日本發動華北事變進一步將勢力滲入冀察兩省,包括中央紅軍在內的多路紅軍會師陜北,晉綏兩省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性和復雜性凸顯了出來。(19)1935年底是華北、西北地區局勢較為動蕩的一個時期,現有研究更多地關注在陜甘地區的中共中央對蔣介石、張學良的統一戰線活動(參見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82頁),或者探討在冀察平津地區掀起巨大波瀾的華北自治運動(參見賀江楓:《華北自治運動與地方實力派的政治選擇》,《歷史研究》2019年第1期;賀江楓:《1935年華北自治運動與國民政府的因應——以何應欽北上為中心》,《史學月刊》2021年第6期),對于晉綏兩省的特殊情況鮮有專門的論述。紅軍東征之役前,蔣介石和閻錫山對華北局勢的估計和應對策略趨近,雙方的關系也因此而更加緊密。

20世紀30年代,隨著民族危機日益加深,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演變為“安內攘外”并舉。1935年,南京政府在“安內”方面取得一些進展,借著圍追堵截紅軍長征的機會,將國民黨中央勢力插入了西南和西北。但其在“攘外”方面卻蒙受巨大損失,華北事變以及《何梅協定》的簽訂,迫使南京中央勢力退出華北。是年底,蔣介石將陜甘“剿共”的重任交予張學良和東北軍負責,他本人騰出更多的精力放在應付日本制造的華北危局上。蔣在日記中寫道:“陜北之匪雖猖獗未殺,此乃奉軍不力之故,決非赤匪之強也。總之,今年中心工作是為剿匪,可說已達七分之成功,明年則可以抗倭為中心,而對匪僅著力于清剿可也?!?20)《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35年“本年反省錄”,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下同。

站在蔣介石的角度來看,在其勢力“西進”“北退”,戰略重心由“安內”轉向“攘外”的背景下,晉綏兩省在抗日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從國防軍事的層面講,綏遠是連接中蘇的重要通道,山西則是華北唯一的天然屏障。若將來中日戰爭爆發,晉綏無疑是國民政府獲取外援、固守抵抗的戰略要地。從政治格局的層面講,日本策動的“華北五省自治”是通過挑撥地方實力派與南京中央的關系,培植親日勢力作為“地方自治”的馬前卒,來達到分裂中國、侵吞華北之目的。作為反制,蔣介石必然要拉住地方實力派不至于投日,進而影響地方實力派倒向南京方面。依蔣的觀察,冀察的宋哲元與日方關系曖昧,山東的韓復榘“尤為動搖”,惟有晉綏的閻錫山“深明大義”是可以拉攏的最佳人選。(21)《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35年10月“本月反省錄”。因此無論在軍事還是政治上,晉綏在蔣介石的抗日籌謀中都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相比之下,閻錫山對周邊局勢變化的感知更為直接,應對也更為謹慎。為了維持其統治,他提出了“防赤睦日以自救”(22)《閻錫山致傅作義電》(1936年1月10日),臺北“國史館”藏閻錫山史料,典藏號:116-010101-0106-244。的策略。

內環控制采用滾動優化模式完成超導磁場儲能技術下的微網最優電壓的選擇之后,進而預測得到雙向DC/DC狀態下的直流母線一側電壓值,基于此選取出DC/DC模型的最優開關量。基于此,得到控制周期終止后把超導磁場儲能最優結果,并獲得第k+1個預測控制期,以上控制策略能夠在各個控制期中不斷完成。

首先是“防赤”。閻錫山自創了一套防共的理論和辦法,核心要義在于教化、組織、武裝民眾防共,并經由經濟層面的制度設計,從根本上消除中共“赤化”的土壤。他自信其防共政策可以根除“赤患”,而對于出兵“剿共”持保留態度。(23)參見張文俊:《在畏懼與自信之間:紅軍東征前閻錫山對中共的防范》,《民國研究》2023年第1期。直到1935年下半年,閻錫山顧慮陜北紅軍日益壯大,才加派四個旅的晉綏軍渡河“協剿”,“能使赤匪不越黃河而東擾晉境為足”。(24)《李生達致蔣中正電》(1935年12月7日),臺北“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80200-00465-043??傊?閻錫山認為中共的威脅在于其“赤化”能力驚人,倘使政治上的防共之法能貫徹下去,軍事上只要稍加防范,就有把握將紅軍御于晉綏之外。

其次是“睦日”。閻錫山的“睦日”并非是要投靠日本,而是在雙方實力對比過于懸殊且存在一定的政治轉圜空間的情況下,用暫時妥協來爭取“自救”的時間。對于閻錫山來說,日本的威脅來自兩個層面。一是日本駐華武官、特務人員,他們通常是以通信、派員的方式威逼利誘閻錫山脫離南京中央。二是日本支持的偽蒙勢力,以德王為首的偽蒙勢力秘密接受駐華日軍的援助組織偽政權和軍隊,試圖從閻錫山手中奪取綏遠。對此,閻錫山判斷日本不太可能直接對晉綏動武,但須防范宋哲元和韓復榘倒戈,使晉綏直接暴露在日軍面前。因此他需要在不觸怒日人的情況下,“從旁贊助”南京中央解決華北危機。(25)《徐永昌日記》第3冊,1935年10月14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317頁。對閻錫山來說,偽蒙勢力才是他當前的心腹大患。偽蒙勢力的上層人物在綏遠有一定政治根基和軍事武裝,且與日本、偽滿勢力聯系日益緊密,很有可能將內蒙剝離為第二個偽“滿洲國”。由于綏遠問題涉及民族事務和國際問題,閻錫山希望南京中央能夠制定政治解決方案,并在將來日軍侵綏時為其提供軍事后援。(26)《閻錫山致徐永昌電》(1935年12月24日),臺北“國史館”藏閻錫山史料,典藏號:116-010101-0106-208。由此而論,閻錫山的“睦日”“自救”策略的實現皆有賴于南京政府。

閻錫山越來越需要南京中央給予其政治、經濟乃至軍事上的援助。與之相對,蔣介石也需要閻錫山的支持而將晉綏打造為國民政府防日的“橋頭堡”。蔣介石和閻錫山的關系隨著雙方在對日問題上的合作共識而水漲船高。1935年11月,國民黨五全大會召開,閻錫山在明知“日本必惡其親南”(27)《徐永昌日記》第3冊,1935年10月26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321頁。的情況下仍飛赴南京出席大會,蔣介石則“決心以華北全責交閻”。(28)《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35年11月24日。12月,回到太原的閻錫山派員奔走各方,努力修復華北各地方實力派與南京中央的關系。次年初,“華北自治運動”尚未落下帷幕,熱察地區的偽蒙軍蠢蠢欲動,閻錫山派心腹徐永昌去南京“問中央要決心、要處置,事實的處置”。(29)《徐永昌日記》第3冊,1936年1月31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363頁。隨后,南京中央授予閻錫山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的高階職位,行政院通過了為限制偽蒙勢力而制定的“分區自治辦法”,并由中央財政秘密補助晉綏軍每月30萬的軍費以及總計200萬元的國防工事費用。(30)《徐永昌日記》第3冊,1936年2月26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376頁。

反觀另一面,蔣介石和閻錫山在晉綏防共的問題上就少有對話。在蔣介石看來,他既然把西北“剿共”的任務交給張學良,把華北防日的任務交閻錫山,就不便再對后者“剿共”提更多的要求。閻錫山則是過于自信其政治防共之法的有效,也沒有在“防共”上投入過多兵力。因此當張學良和楊虎城來找他協商應對紅軍“南侵東渡兩企圖”時,閻稱“恐尚須向中央求援手也”,結果是無疾而終。(31)《閻錫山致傅作義電》(1936年1月10日),臺北“國史館”藏閻錫山史料,典藏號:116-010101-0103-256??偟膩砜?在“防共”與“抗日”的兩難處境下,國民黨對于晉綏的戰略布置是重“抗日”而輕“防共”。孰料,1936年2月下旬,紅軍已經完成了東征的準備,幾乎是傾全軍之力向山西發起了突襲。

三、“兄弟鬩墻”:東征之役期間的國共博弈與對日策略

中共中央政治局隨紅軍主力東征山西,足見對此次軍事行動的重視和期待之高。周恩來對這場戰役的結果和影響做過一個預期,大致來說最低限度是迫使晉綏軍調回在陜北的晉綏軍,使陜北根據地得到鞏固和擴展;較好的情況是紅軍在山西得以開辟一塊抗日根據地;更進一步則是由紅軍東征掀起抗日熱潮,推動開展華北游擊戰爭,實現抗日聯軍與國防政府的組建。(32)《東征前的形勢與我們的任務》(1936年1月底),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周恩來軍事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45頁。事實上,倘若只是為了壯大自身實力,向陜南開展游擊戰爭或是向西、向北接通與蘇聯的國際通道是更優的選擇。(33)東征前后中共中央內部對紅軍主攻方向的討論,參見李愛軍、王增祺:《東征前后戰略方針與主攻方向的論爭》,《軍事史林》2020年第9期。正因為肩負了打開抗日局面的重大使命,中共才“要下大決心到山西”。(34)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505頁。

盡管國民黨方面對紅軍東渡計劃早有察覺,但沒料到對方會投入如此多的兵力到山西。當紅軍主力順利渡河直插晉西腹地之后,閻錫山才反應過來紅軍“似不僅一擾亂山西企圖”。(35)《閻錫山致蔣中正電》(1936年2月28日),臺北“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80200-00468-161。閻錫山將半數以上的晉綏軍編為四個縱隊,布成“口袋陣”堵截紅軍。然而,靈活機動且富有作戰經驗的紅軍接連擊潰晉綏軍先頭部隊,閻錫山不得不考慮向南京中央請求援軍。

國民黨中央軍要開入山西,日本方面是一道潛藏著的關鍵障礙。日本謀求華北“特殊化”,致力于肅清南京政府在華北的勢力,因而忌諱中央軍進入山西。晉綏當局就擔心中央軍的介入會刺激日本,進而給日偽軍侵擾晉綏的口實。蔣介石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日本若加干涉,則無異“逼晉共妥協”,“是倭之所患也,故其禍不致于激變”。(36)《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36年2月24日。不過,蔣介石也深知入晉紅軍如不能盡快“剿除”則難免引來日本干預,因而指示“此時寧可匪化秦中,而不可使有一匪殘留于晉”。(37)引文出自蔣介石給閻錫山來電的批復草稿,正式復電未得見,但從閻錫山隨后回電中的“秦地亦屬緊要”一語可知,他收到過這封復電。參見《閻錫山致蔣中正電》(1936年2月28日),臺北“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80200-00468-161;《閻錫山致蔣中正電》(1936年3月1日),臺北“國史館”藏閻錫山史料,典藏號:116-010101-0103-271。蔣介石要閻錫山“乘其范圍未廣、兵力未充之機一舉而撲滅之”。(38)《蔣中正致閻錫山電》(1936年2月23日),臺北“國史館”藏國民政府檔案,典藏號:001-016142-00035-064。不久,日本國內發生“二二六事件”的政變,徐永昌判斷“其國內方遭巨變,當不因此早決裂也”,也建議閻錫山 “為一股殲滅(紅軍)之計”,應盡快請中央軍前來增援。(39)《徐永昌日記》第3冊,1936年3月4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380~381頁。1936年3月4日,閻錫山權衡戰局之后,終于致電蔣介石請他調中央軍入晉,對方欣然應允。

紅軍東征明確以抗日為目標,前已退出華北的國民黨中央軍開進山西,這兩件事無不刺激著日本方面。日方關注著東征戰局并伺機在華北和內蒙問題上做文章。華北方面,日本陸軍省起草了《關于防止山西赤化》(42)該命令原件見:「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1003103500、昭和11年「陸満密綴1.30~3.18」(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的命令,要求駐華日軍向冀察和晉綏兩方施加影響,阻止中共和南京中央力量進入華北。駐華日軍派員游說華北各地方實力派,要求與其締結所謂的“防共協定”。同時,關東軍以保僑保商的名義調動軍隊,華北駐屯軍要求增加兵額兵員,準備在必要時侵入山西。(43)《張群致閻錫山電》(1936年3月5日),臺北“國史館”藏閻錫山史料,典藏號:116-010108-0917-014。相關研究可參見王萌:《1936年日本華北駐屯軍的增兵、升格及其后果》,《史林》2015年第4期;蕭李居:《〈華北防共協定〉與1936年日本對華政策》,欒景河、張俊義主編:《近代中國:思想與外交》下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633~655頁。內蒙方面,日方鼓動偽滿、蒙勢力做軍事入侵晉綏的準備,并派人在綏遠境內制造事端。(44)《傅作義致閻錫山電》(1936年3月21日),臺北“國史館”藏閻錫山史料,典藏號:116-010101-0106-337。日本方面一手準備武力介入,一手強化政治滲透,總之是要借機在晉綏乃至華北進一步擴大勢力范圍,攫取利益。

對于日本的意圖,國民黨方面心知肚明。閻錫山向南京中央反映,連日來訪的日方代表 “唯恐匪不竄至晉南,失去借題發揮之機會也”。(45)《何應欽致蔣中正電》(1936年3月23日),臺北“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80200-00264-061。閻提出了應對之法:“軟來則不理、忍耐,硬來則與拼”。徐永昌的觀察印證了這一點,他在日記中寫道:“對日人之胡纏,閻先生態度極是,意志亦十分堅定”。(46)《徐永昌日記》第3冊,1936年4月6日、9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402、404頁。蔣介石雖然對日本方面的行動有所擔憂,但他從中日國交的層面判斷“倭態以內部紛亂,對我不得不漸取緩和之勢”,(47)《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36年3月21日,“本周反省錄”。當下似可放手用兵,惟須力求速決戰事。蔣認為,此役“不僅晉省之禍福所關,實國家之存亡所系……若能集中兵力一鼓蕩平,則稍緩時日尚稱為有益無損”。(48)《蔣中正致商震轉閻錫山電》(1936年3月15日),臺北“國史館”藏國民政府檔案,典藏號:001-016142-00035-089。在蔣看來,既然日方暫時不會直接介入山西戰事,那么派重兵從速解決在山西的紅軍,不僅能夠避免日方尋釁滋事,而且有機會將“剿共”畢其功于一役。于是,3月底,蔣介石派心腹陳誠入晉協助閻錫山,同時增派大批中央軍前去增援,投入山西的中央軍兵力達到了8個師外加3個旅。(49)包括商震第32軍、湯恩伯第13軍、關麟征第25師、李仙洲第21師、鄒洪之第43師、孔令恂第97師、胡宗南第1師下屬第1旅、黃杰第2師下屬第6旅、周喦第6師下屬第18旅。參見何智霖:《中央軍參與山西剿共之探討——兼論陳誠入晉指揮始末(民國25年3月至5月)》,臺北:《“國史館”學術集刊》2004年第9期,第95頁。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在對日策略上也有了新變化。3月下旬,隨軍出征的中共中央連續舉行了六次政治局會議,后被統稱晉西會議。晉西會議對中共和紅軍的政策方針作了一些調整:政治上“決定爭取迅速對日作戰為黨與紅軍的重要任務”,軍事上確定“第一時期以經營山西為基本戰略方針”,這些調整旨在將抗日目標進一步明確化并提升到更為緊要的位置。(50)《彭德懷、毛澤東關于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情況的通報》(1935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63頁。張聞天強調,既然打出抗日的旗幟,那么不向東發展、不提出像“紅軍集中河北”這樣具體的口號,“則紅軍不能證明為抗日先鋒隊”。(51)引文為張聞天在晉西會議上的發言,參見徐占全、徐婧編:《決策·存亡——長征中重要會議的解讀》,解放軍出版社,2016年,第302~303頁。為了使中共的抗日主張更具說服力,更應將東征的既定計劃堅持貫徹下去。況且,就東征第一個月的情況來看:中共在后方已與張學良秘密達成停戰協定,留守陜北的紅軍從地方武裝手里還奪取了一些地區;紅軍在山西前線的發展尚屬順利,三路軍在晉西南、晉西北打開了大片活動區域。因此,中共沒有理由撤退,反而更堅定了開辟山西根據地東向抗日的決心。

4月,國民黨中央軍源源開到前線,戰場形勢逐漸發生改變,國共雙方調整了各自的作戰策略。中共方面,毛澤東與彭德懷下令:左路軍由晉西北逐步向南移動,右路軍和中路軍留在晉西、晉西南,通過收縮鞏固紅軍活動范圍來確保完成“赤化”“擴紅”的任務。(52)《東征軍的行動計劃和陜甘部隊的擴編問題》(1936年4月3日),《毛澤東軍事文集》第1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508頁。盡管形勢變得不利起來,但中共仍堅持要在晉西打下一片根據地。國民黨方面,閻錫山和陳誠都希望從速解決東征紅軍,但就采取何種作戰方式的問題存在意見分歧。閻傾向以“追剿”的方法逼迫紅軍離晉,陳則主張取“圍剿”辦法在晉西消滅紅軍。眼看紅軍遲遲不退,閻錫山最終同意了陳誠的辦法,下令修筑堡壘封鎖線圍迫紅軍。(53)《徐永昌日記》第3冊,1936年4月12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405頁。隨后的一段時間內,紅軍雖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赤化”“擴紅”工作,但卻在對手的重兵壓迫和堡壘封鎖下失去了向東突擊的時機。28日,出于保存紅軍實力、保衛陜甘根據地的考慮,毛澤東和彭德懷商議決定紅軍班師回陜。5月上旬,紅軍主力陸續順利撤回陜北。

鄧野對國共雙方在這場戰役中的表現有一個精要的總結:“關于戰爭的進程,彼此都缺乏足夠的估計”。(54)鄧野:《閻錫山對紅軍東征的攔截及其多方政治周旋》,《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5期。國民黨未料到東征紅軍數量之多、作戰能力之強,中共也未估計到中央軍會迅速、大批地開入山西。言而未及的是,雙方的誤判在相當程度上都來自不了解對方的對日態度與謀略。中共本以為“閻可能反蔣而不抗日,來替日本清道”;(55)《彭德懷關于以統一戰線的綱領反蔣抗日鞏固擴大蘇區給張聞天、毛澤東等電》(1936年1月26日),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西安事變歷史資料匯編·電文》(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7頁。國民黨亦不相信中共有東向抗日的決心與行動。東征之役開始后,中共為了迅速達成抗日目的,不惜全力向東進軍,并堅持要在山西開辟根據地;國民黨則為避免日本方面借機干預,力圖一鼓作氣解決東征紅軍。這就是紅軍東征之役的吊詭之處:雙方動用全力的一場內爭,其開端、過程乃至結果竟深深受到了各自對日謀略的影響。

四、外御其辱:抗日視野下東征之役的歷史影響

從事后看,東征之役的結果對于國共雙方而言都可圈可點。紅軍在山西活動的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兵員、物資都得到了相當的補充。(56)《徐永昌日記》第3冊,1936年5月22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427頁。更為重要的是在政治影響方面,中共以東征的實際行動“更清楚的證明了紅軍是抗日的先鋒隊,更廣泛的擴大了抗日紅軍的影響”。(57)《中共西北中央局宣傳部關于目前形勢和陜甘黨的任務討論提綱》(1936年5月30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37頁。不僅抗日團體和左派政治家聲援紅軍抗日,而且國民黨內部亦出現了同情的聲音。(58)《林育英等關于目前政治形勢及與張國燾關系問題給朱德等的電報》(1936年5月20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25~126頁??偟膩砜?紅軍東征使得陜甘根據地暫時得到鞏固,抗日的影響得以擴大,中共達成了部分預期目標任務。不過,由于鞏固擴大根據地以及打通國際交通的目標沒有實現,中共需要重新調整戰略方向來完成東征之役的未竟使命。

在另一邊,國民黨雖如愿在日本未及干涉的情況下化解了紅軍東征,但是“剿共”與抗日的兩難困境并未因此消解。起初,蔣介石打算以晉綏軍30個團加上中央軍15個團的兵力西渡黃河,再配合在陜甘的東北軍一舉根除紅軍。(59)《徐永昌日記》第3冊,1936年4月12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405頁。然而,綏遠方面來自日偽的威脅始終制約著國民黨的兵力調用。當晉綏當局集中力量對付東征紅軍之時,偽蒙勢力趁機坐大。5月中旬,德王在日本的支持下在察哈爾成立了偽蒙古軍政府,糾集兵力兩萬余人準備進占綏遠和晉北。經閻錫山多次陳情,蔣介石終于意識到“倭寇目的以綏遠為重,應急防制之”,于是“電促閻增加綏遠兵力”。(60)《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36年5月26日。原定“追剿”紅軍的兵力大幅縮水,最終敲定入陜的兵力只有中央軍18個團外加晉綏軍8個團。(61)《林育英等關于目前形勢與戰略方針給朱德等的電報》(1936年5月25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31頁。紅軍雖然撤走了,但偽蒙勢力卻已勢成,晉綏周邊局勢依然險峻。

對于各自未完成的任務以及想要突破的困境,國共兩黨制定了新的對策和方案。中共決定發動紅軍西征。早在毛澤東等人做出紅軍回師決定時,就考慮過下一步向西發展。(62)《關于西渡黃河擴大陜甘蘇區的命令》(1936年4月28日),《毛澤東軍事文集》第1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523~524頁。紅軍西征既可以擴大陜甘根據地,又可以通過寧夏接通與蘇聯的國際交通,而缺點則是西征與抗日的方向相背離。如何調和抗日和求存的關系成為擺在中共面前的一道難題。中共對內的解釋是:“保衛西北,把西北作為民族革命戰爭的根據地是爭取迅速直接對日作戰的根據地”,只有穩固自身勢力才有力量對日作戰。(63)《東征的勝利和目前任務(討論大綱)》(1936年5月16日),中共山西省石樓縣委宣傳部編:《紅軍東征——影響中國革命進程的戰略行動》,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第278頁。實際的策略則是:在軍事上通過紅軍西征打開局面脫困求存,在政治上繼續擴大統一戰線來增進自身的抗日號召力??傊?紅軍西征是為了鞏固和擴大紅軍的生存空間,為將來的抗日打下基礎,并不意味放棄了向東發展的戰略。(64)1936年4月底,毛澤東和彭德懷給周恩來等人的電報中指出:“堅持以陜甘蘇區為中心,向各方面作戰,而以東方各省為長時期內的主要方向,這是確定的方針”。5月底,中共中央制定的“西邊創造新根據地,東邊堅持游擊戰爭,南邊爭取東北軍”的任務,亦是該方針的延續。參見《關于西渡黃河擴大陜甘蘇區的命令》(1936年4月28日),《毛澤東軍事文集》第1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524頁;《毛澤東關于當前軍情變化和基本任務給彭德懷等的電報》(1936年5月29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35頁。

5月下旬至7月底,西征進行得比較順利,紅軍向西開辟了縱橫200余公里的活動區域,一定程度上紓解了中共在西北的生存困境。9月底至10月初,中共中央制定寧夏戰役計劃,試圖促成紅二、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全面會合,并與張學良、楊虎城部聯合組成西北國防政府,在占領寧夏接通與蘇聯的國際通道后,率先與日偽勢力正面交鋒,掀起全國性的抗日局面。10至11月,三路紅軍部分會合,但寧夏戰役未能按計劃執行。西征戰略受阻,中共再次提出紅軍主力東征晉綏的計劃,只不過后來因為戰場形勢變化以及西安事變的爆發,二次東征未及付諸實踐。(65)《作戰新計劃》(1936年11月8日),《毛澤東軍事文集》第1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652~654頁。另可參見段煉:《對日作戰方向的初步探索——1936年紅軍作戰新計劃評析》,《黨的文獻》2015年第4期??傊?東征結束后中共只是出于鞏固擴大根據地和打通國際交通的目的,而暫時將發展方向轉向西面,不僅沒有改變爭取直接對日作戰的方針,也從未放棄其東向抗日的戰略。

國民黨方面,蔣介石和閻錫山協商后決定在太原成立晉陜綏寧四省邊區“剿匪”總指揮部,由陳誠出任總指揮,率兩路中央軍和一路晉綏軍渡河進入陜北,負責陜甘“剿共”的東、北兩面之責。該總指揮部名義上為“剿共”所設,實際上“于成立之始即負有抗戰剿匪之雙重任務”。(66)《晉陜綏寧四省邊區剿匪經過:第八當時之綏遠及陜北》(1936年11月),臺北“國史館”藏陳誠“副總統”文物,典藏號:008-010702-00040-008。國民黨顧忌中央軍留駐晉綏會刺激到日本,因而借“剿共”之名將中央軍一部留置作防日之用。蔣介石對此甚為自得,認為“綏遠布置與對倭策略,決定委派陳誠為西北四省總指揮之令,此著必有功效”。(67)《蔣介石日記》(手稿本),1936年5月30日。他還告訴閻錫山:“預料不久匪必西竄,絕不敢在陜北負隅”,盡管中央軍暫時難以向綏遠方面增援,但晉綏軍將來大可放心將防共部隊轉移至防日前線。(68)《蔣中正致閻錫山電》(1936年5月30日),臺北“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80200-00420-141??梢?在紅軍主力西去的情況下,國民黨對于晉綏的布局又回到了東征之役前以防備日本為主的狀態。只不過,這一次蔣介石和閻錫山有了更深厚的合作基礎,晉綏軍與中央軍的聯手也不再是紙上談兵了。

6月,原定“追剿”紅軍的國民黨軍準備由晉入陜。軍隊開拔前,蔣介石就先抽走一個師南下平息“兩廣事變”,閻錫山也抽出大致一個師兵力留在山西修路,入陜兵力再次縮水。8月,偽蒙軍王英部兩千余人西侵綏東,拉開了綏遠抗戰的序幕。蔣介石令駐陜北的中央軍第25師撥借炮兵秘密增援晉綏軍。(69)《蔣中正致閻錫山電》(1936年8月21日),臺北“國史館”藏閻錫山史料,典藏號:116-010101-0110-091。9月,中央軍第89師參謀長吳紹周領隊以“農業考察團”的名義前往晉察綏邊境地區進行軍事偵察。11月,中央軍湯恩伯第13軍和晉綏軍第72師由陜北開回晉北,“剿共”部隊在綏遠抗戰全面爆發后的第一時間就轉為抗日的后備軍,對來犯的日偽勢力起到了震懾作用。(70)有關四省邊區“剿匪”總指揮部的相關史實,參見《晉陜綏寧四省邊區剿匪經過(二)》(1936年6月),臺北“國史館”藏陳誠“副總統”文物,入藏登錄號:008000000663A。

總而言之,紅軍東征之役并沒有即刻扭轉國共兩黨的戰略方針,但客觀上改變了雙方的抗日布局。中共嘗試通過擴大根據地、接通國際交通來打造抗日的穩固后方,國民黨中央和晉綏系則進一步合作充實晉綏抗日國防,兩黨用各自的方式堅守著抗日的方針和任務,抗日的共同意愿悄然推動著國共再度聯手。

紅軍東征期間,中共對于國民黨蔣介石和閻錫山的敵對態度開始松動,與蔣閻兩方進行了試探性的接觸。(71)參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576~577頁。此役過后,中共發覺南京中央內部支持“聯共抗日”的勢力逐漸抬頭,閻錫山對于“剿共”的態度有所動搖,而他們都有被爭取到抗日陣線的可能。(72)有關東征期間中共統一戰線策略的發展,可參見[日]光田剛:『東征と中國共産黨の「統一戦線」政策——「毛沢東年譜」所収の史料を中心として』,『立教法學』通號48,1998年。由是,中共中央發出通電,希望南京政府以“兄弟睨于墻外御其辱”的精神停戰議和一致抗日,(73)《毛澤東、朱德關于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1936年5月5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16頁。同時謀求與包括閻錫山在內的各地方實力派聯成統一戰線。

紅軍東征之役還迫使國民黨重新思考“剿共”抑或抗日的問題。用中共的話來說就是:“聯共抗日,或是防共降日,東征把這問題尖銳的提了出來”。(74)《中共西北中央局宣傳部關于目前形勢和陜甘黨的任務討論提綱》(1936年5月30日),《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37頁。晉綏軍乃至中央軍內部,都不同程度地彌漫著抗日而不愿“剿共”的情緒。(75)舉例來說,東征之役結束之際晉綏軍第61軍軍長李服膺曾表示“愿駐大同備抗日,不愿入陜剿共”,參見《徐永昌日記》第3冊,1936年5月8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423頁。另外,中央軍第25師參謀長詹忠言在東征之役后期曾請示“中央對職師之養成與期望素來以對國際作戰為目標……現匪將就滅,去則無補于剿匪,居則有礙于抗日……擬請委座將職師調回以實國防”,參見《詹忠言致劉德芳電》(1936年4月24日),臺北“國史館”藏閻錫山史料,典藏號:116-010108-0331-009。阻拒紅軍東征、西征,是國民黨在“抗日”與“防共”兩難抉擇中將“剿共”方針貫徹到底的最后嘗試。紅軍在東征中幾乎全身而退,而在西征中又鞏固了核心力量,國民黨難以徹底消滅中共勢力,卻又不得不承受來自日偽方面與日俱增的威脅。蔣介石、閻錫山等國民黨高層人物開始尋求聯共抗日的可能性。1936年下半年,南京中央與中共開始秘密談判,閻錫山也與中共建立起了經濟和情報往來。最終,以西安事變的解決為契機國共兩黨實現停戰,第二次國共合作初步形成。由此來看,在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過程中,紅軍東征為國共關系的破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亦可視為兩黨走向共同抗日的一個關鍵環節。

五、結論

從表面上看,紅軍東征山西之役既未能實現紅軍直接的對日作戰,也沒有造成華北中日兩方的正面沖突,這場內戰看似與抗日無關。但實際上,紅軍東征之役發生在全面抗戰前夕的華北地區,它深刻地受到隱含在場的日本因素影響,國共雙方在東征之役前后的籌謀無不包涵著強烈的抗日意圖。對中共而言,盡管東征抗日的計劃事實上未能成行,但不能以此來否定中共率先抗戰、領導抗戰、全面抗戰的意圖及決心。對國民黨來說,日偽勢力在華北和內蒙的潛在威脅無形牽動著其應對紅軍東征的戰略選擇,使其在山西采取急進的“剿共”策略,最終改變了全面抗戰前夕的華北軍政格局。

1936年前后,隨著日本侵華勢力向華北地區的進一步滲透,山西、綏遠成為中日交鋒的前沿地帶。國共兩黨都將晉綏視為抗擊日本的重要陣地,但雙方采取的策略并不相同。中共是以政治上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軍事上的東征山西戰略相配合,占得全國抗戰的先機。國民黨則是通過避免過度刺激日本來爭取喘息時間,以加緊充實晉綏國防力量。以后見之明視之,不能將中共的抗日策略簡單地理解為政治宣傳,同樣也不應將國民黨對日暫時的克制忍讓等視為賣國。但歷史的當局者一時不了解個中內情,于是便有了頗為離奇的一幕:一面是中共為了“爭取迅速對日作戰”傾全軍之力東征山西,另一面是國民黨為防止日偽勢力插手而付諸全力從速消滅東征紅軍,雙方竟在同樣抗日的目標下爆發了一場激烈的內爭。在國民黨中央軍大舉開入山西的情況下,紅軍為了保存實力退回陜北,東征之役由此結束。國共兩黨的抗日布局隨之一變,中共決定鞏固和擴大陜甘根據地后再謀東征抗日,國民黨則是以“追剿”紅軍的名義在晉綏及周邊地區布下了國防力量。國共在這場內戰中對彼此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在全民族抗日呼聲愈發高漲的背景下,雙方由于共同的抗日意愿逐漸走向了一起。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重啟經晉綏至冀熱察的東向抗日策略,國民黨則將晉綏周邊國防力量投入前線戰場,山西戰場上迅速形成了八路軍、晉綏軍和中央軍攜手抗戰的局面。(76)參見張利杰:《全面抗戰初期八路軍戰略部署中的國共協調——兼論八路軍的獨立自主性》,《軍事歷史》2022年第6期。由是而論,東征之役改變了雙方的抗日布局,影響了兩黨的關系走向以及全面抗戰初期山西抗戰格局,在抗戰史中有一定的樞紐意義。

應當說,國共在抗日決心和態度上的一致性,是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的基礎所在。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兩黨的抗日策略及其所依憑的力量相當迥異。國民黨依憑自身在國內政治中的優勢地位,重視國防軍事的布置,主張對日一邊交涉一邊抵抗;中共則是堅守獨立自主性,注意抗日戰略的前瞻性,且善于發揮自身在動員民眾和游擊作戰方面的特長。國共在抗日問題上的相同與相異,預示著兩黨在全面抗戰中將肩負起不同的責任,發揮出各自的優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9966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成人在线亚洲| 色视频久久| 亚洲免费三区| 91久久大香线蕉|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亚洲aaa视频|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热99精品视频|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另类第一页|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性视频一区|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国产久操视频| 午夜天堂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一级毛片基地|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精品30p|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欧美第二区|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国产成人欧美| 欧美午夜一区|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91久久精品国产|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69av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h网址在线观看|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综合五月天网|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日韩国产 在线|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91亚瑟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国产精品9|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a色毛片免费视频| 播五月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