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明珠,楊佳歡
(煙臺仲伯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山東 煙臺,264000)
我國海岸線長,海岸線的生態環境極易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在沿海工程建設活動中,人類對地表土壤進行開挖、填埋,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進行抽排、疏通等,均會對區域生態、地貌和水文等造成擾動;由于海洋水環境與陸地地下水鹽分、礦化度的不同,一些海港疏通完成后,潟湖水系不可避免受漲潮落潮影響,區域水文生態環境發生變化。為了分析潟湖水系受潮汐的影響程度,研究潟湖水量的潮流場變化規律,預測海港的納潮量顯得尤為重要。
國內外學者針對海港納潮量的預測展開了相關研究,王璐等[1]基于MIKE21 水動力數值模型,對芝罘灣圍填海工程引起的4個特征年潮流場和納潮量進行了分析,指出地形對潮流流速具有明顯影響;李希彬等[2]利用FVCOM 海洋數值模型預測未來海岸工程建設后天津近海的水動力和水交換的變化,指出工程建設會延長水體半交換周期約10 d;陳志琦等[3]基于MIKE21 水動力數值模型,分析了羅源灣海域的Smagorinsky 系數、糙率和風拖拽系數,研究了漲落潮時灣域內的納潮量及潮汐流速。現有研究均集中在漲潮和落潮的海域納潮量、水動力和水體流速變化,考慮大潮和小潮工況的納潮量預測較少,同時針對水系疏通引起納潮量變化和水域水動力和水體交換方面的研究鮮見報道。
榮成市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榮成市某地潟湖水系疏通工程面積約288.36萬m2,總水系疏通土方約219.81 萬m3,本文以該工程為背景,搭建生態修復工程的水動力數學模型,通過模型分別模擬大小潮兩個時期不同方案潟湖工程前后所容納的整體水量,分析潟湖進行水系疏通工程前后納潮量等參數的變化情況,對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導致的特征值變化給出量化數值,為該區域生態修復工程提供技術支撐并提出相關的合理建議。
采用平面二維數值模型模擬工程海域的潮流場。該模型采用非結構三角網格剖分計算域,能較好地擬合陸邊界,設計靈活且可隨意控制網格疏密。潮流水動力的控制方程[3~4]
式中:t為時間;x、y為笛卡爾坐標系空間坐標;η為水面高程;d為水深;h為總水深,h=η+d;u、v為流速在x、y方向上的分量;f為科氏力;g為重力加速度;ρ為水體密度;ρ0為參考密度;pa為大氣壓強;sxx、sxy、syx、syy為輻射應力分量;Txx、Txy、Tyx、Tyy為水平黏滯應力;(τsx,τsy)和(τbx,τby)為水面和底床的切應力在x、y方向上的分量;S為源匯項流量;us、vs為源匯項對應的速度分量。
在二維淺水方程中流速是一個平均的概念,應滿足
表面風應力可以表示為[5]
式中:ρa為大氣密度;cd為風的拖曳力系數vw)為海面以上10 m處的風速。
與表面應力有關的摩阻流速為[6]
潮流模型底部應力的計算一般采用二次形式,將底部應力看作是速度的函數。底部切應力根據牛頓摩擦定律其可定義為
式中:cf為拖曳力系數=(ub,vb)為底層流速。
與底部切應力有關的摩阻流速為
式中:C為謝才系數;M為曼寧系數,可以通過底部粗糙度ks估算,M=25.4ks-0.1667。
海域數學模型采用大小模型嵌套的方式:大模型計算選取周邊海域100 km×88 km,小模型計算選擇某地潟湖及外海至雞鳴島部分海域。模型計算最小時間步長0.5 s 以保證運行穩定。模擬采用非結構三角網格,工程建設前整個模擬區域內由9 403 個節點和15 080 個三角單元組成;最小網格間距10 m。為了更好地對比工程建設前后的潮流場變化,海域網格保持一致。見圖1。

圖1 大模型計算域網格
為了解工程附近海域的潮流狀況,對網格進行小范圍嵌套處理,小范圍的工程總平面方案共4 種:方案一工程底標高為-0.5 m,為滿足船舶吃水條件,對溝槽處進行水系疏通,溝槽處設計底標高-1.0 m、寬度200 m,其他區域設計底標高-0.5 m,邊坡比為1∶5;方案二水系疏通范圍為潟湖西側現有全部水域區域,總疏通面積約340萬m2,設計底標高-2.5 m,邊坡比為1∶5;方案三水系疏通范圍為潟湖西側現有全部水域區域,總疏通面積約340 萬m2,設計底標高-1.5 m,邊坡比為1∶5;方案四水系疏通范圍為潟湖西側現有全部水域區域,總疏通面積約340 萬m2,設計底標高-1.0 m,邊坡比為1∶5。見圖2。
分別模擬大潮和小潮時段整個潟湖區域工程前后所容納的整體水量;潟湖內高潮時總水量與低潮時總水量差即為納潮量。工程區所在海域潮位具有明顯的半日潮特性,屬于不規則半日潮類型,每天出現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且峰值均不相同,本次預測分析選擇大潮和小潮兩個典型潮期。見圖3。
大潮期間一個周期內最大潮差1.0 m 左右,兩次高潮的潮差相差0.6 m 左右;高潮期間最大納潮量為3.65×106m3,低潮期間納潮量為1.13×106m3。小潮期間一個周期內最大潮差0.7 m 左右,兩次高潮的潮差相差0.2 m 左右;高潮期間最大納潮量為2.15×106m3,低潮期間納潮量為9.32×105m3。見圖4和表1。

圖4 方案一大小潮期間潟湖潮位過程曲線
大潮期間一個周期內最大潮差1 m 左右,兩次高潮的潮差相差0.6 m 左右;高潮期間最大納潮量為3.67×106m3,低潮期間納潮量為1.15×106m3。小潮期間一個周期內最大潮差0.7 m 左右,兩次高潮的潮差相差0.2 m 左右;高潮期間最大納潮量為2.17×106m3,低潮期間納潮量為9.41×105m3。見圖5和表2。

表2 方案二施工后大小潮納潮量

圖5 方案二大小潮期間潟湖內潮位過程曲線
大潮期間一個周期內最大潮差0.8 m 左右,兩次高潮的潮差相差0.5 m 左右;高潮期間最大納潮量為3.76×106m3,低潮期間納潮量為1.17×106m3。小潮期間一個周期內最大潮差0.6 m 左右,兩次高潮的潮差相差0.3 m 左右;高潮期間最大納潮量為2.24×106m3,低潮期間納潮量為9.74×105m3。見圖6和表3。

表3 方案三施工后大小潮納潮量

圖6 方案三大小潮期間潟湖內潮位過程曲線
大潮期間一個周期內最大潮差0.8 m 左右,兩次高潮的潮差相差0.5 m 左右;高潮期間最大納潮量為3.66×106m3,低潮期間納潮量為1.15×106m3。小潮期間一個周期內最大潮差0.6 m 左右,兩次高潮的潮差相差0.25 m 左右;高潮期間最大納潮量為2.16×106m3,低潮期間納潮量為9.36×105m3。見圖7和表4。

圖7 方案四大小潮期間潟湖內潮位過程曲線
1)潟湖進行水系疏通后,各潮時總水量與納潮量均較為顯著的增大,各方案大潮納潮量均大于小潮納潮量。
2)整體上4 個方案實施后,潟湖內總水量增量最大的是方案二,增量最小的是方案一,但納潮量與變化率各方案相差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