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文弼和沃爾克·貝格曼發現了“居延漢簡”;陳宗器和尼爾斯·霍涅爾進入羅布荒原,繪制了羅布泊地區第一幅實測地圖……提起1927年中外科學家組成的“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很多人都有所聞,但或許并不了解,中外合作開展前曾歷經3次交鋒。
這是近代以來第一次中外平等合作的科學考察。促成這次合作的關鍵人物是語言學家、詩人劉半農。1920年,劉半農赴歐洲深造,曾陪同蔡元培在大英博物館探訪敦煌文書,并抄錄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文書,輯成《敦煌掇瑣》。面對流落西洋的祖國文化瑰寶,劉半農心痛不已。
維護學術主權,
中國學者迅速行動
1926年末,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抵京。他曾4次赴中國西北探險,以發現樓蘭古城著稱。這次他是受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委托,準備組織一支大規模探險隊,為開辟跨越歐亞的遠距離航線考察地理和氣象,借機考古發掘。北洋政府外交部批準了該計劃。
對此,中國學術界迅速發起應對行動,“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猛將劉半農充當起主將的角色?!奥動腥鸬淙怂刮摹ず斩ńM織大隊,希圖盡攫我國所有特種之學術材料……對于斯文·赫定此種國際上學術上之不道德行為,極端反對?!?/p>
1927年3月5日,在劉半農等人主持下,北京學術團體聯席會議召開,會議發表了《北京學術團體反對外人采取古物之宣言》,矛頭直指斯文·赫定。
首次會談,
“鋒利和深度讓人震驚”
對于中國學者的強烈反對,斯文·赫定始料不及,轉而尋求合作,但態度頗為傲慢。3月14日,北京學術團體聯席會議(19日改組為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致函斯文·赫定,明確表示在中國境內的科學考察須由中國人主辦,愿與他“作友誼的晤談”。3月20日,劉半農等5位中國學者與斯文·赫定進行首次會談。劉半農詢問得很仔細,包括此行目的是否涉及軍事、成員是學者還是軍人、為何考察地磁學等,要求斯文·赫定書面答復。
斯文·赫定覺得“這次會面仿佛是一次公正的法庭調查”,“整個庭審期間,對方表現得倒很客氣和藹,同時,他們語言邏輯上的鋒利及其透人的深度又令人震驚”。
當局:若學界極力反對,
將撤回許可
3月22日,斯文·赫定不顧雙方正在商談,派遣11名歐洲成員先向包頭進發。劉半農立即致函,警告如斯文·赫定再離開北京,將發動整個中國新聞界一起反對他。當局懾于學術界壓力,告知斯文·赫定,假若中國學術團體協會極力反對,將考慮撤回其旅行許可證。
3月25日,第二次會談舉行,劉半農提出考察活動須由中國學術團體協會主辦,中方將派10名學者和5名學生參加。斯文·赫定聲稱這是強加給他的“凡爾賽和約”。劉半農與他進行了一番學術性長談,使其態度逐漸緩和。
第一次中外平等合作的
科學考察
4月2日,在第三次會談上,斯文·赫定提出希望得到考古發掘物的“重復物”,中方予以拒絕。經一個多月激烈交鋒,斯文·赫定終于接受了中方意見。雙方于4月26日簽訂了“合作辦法”,面對這份中國近代科學史上第一個中外平等的協議,劉半農稱這是“翻過來的不平等條約”。從1927年5月9日起,6年時間里,30多位中外成員平等合作,中國學者取得的開拓性成果,改變了斯文·赫定最初的傲慢與偏見。他在回憶錄寫道:“我們與中國朋友的合作是完美的,在一起情同手足……我抱著友情與感謝,將終身銘記他們中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