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之后,“五二三任務”迅速進入公眾的視野。很多人把“五二三”與青蒿素的研究畫上等號。其實,“五二三任務”作為一項巨大的秘密科研工程,涵蓋了瘧疾防控的所有領域。
“內憂外患”的瘧疾
“五二三任務”是如何誕生的呢?20世紀60年代初期,越南戰爭升級,瘧疾成為交戰各方參戰部隊的主要傳染病。據說當時南越部隊及美軍第一師發病高達100%,而且由于瘧疾抗藥性的問題,很多傳統抗瘧藥療效很差,瘧疾已嚴重影響部隊戰斗力。
1967年5月23日,解放軍國家科委和總后勤部在北京召開了會議,討論確定了防治瘧疾的三年研究規劃。為保密起見,以會議日期為代號稱為“五二三任務”。因此,很多人認為,“五二三任務”主要是為了應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有重要的軍事目的。
其實,“五二三任務”不只是為了“抗美援越”。20世紀50年代,國家出臺《瘧疾防治規劃》等多份規劃方案,組織衛生工作隊、防疫隊、醫療隊進入高瘧區,搶救瘧疾患者;設立瘧疾防治所,同時培養專業技術隊伍。一系列工作之下,我國的瘧疾發病率一度下降。但是,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我國又出現大范圍的瘧疾暴發。
1964年,毛主席會見越南黨政負責人時,越方提出希望中方幫助解決瘧疾防治問題。當時毛主席說:“解決你們的問題,也是解決我們的問題。”在那個時期,瘧疾問題已屬于“內憂外患”,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特殊年代的科研
那個時期的科研工作非常強調“獻身精神”。在實施“五二三任務”的各個專業組中,都能看到這種“獻身精神”。“五二三”研究規劃將雷式按蚊的飼養與繁殖研究工作分配給上海的科研單位。當時國際上開展按蚊的交配繁殖研究,都要求有恒溫恒濕的橢圓形飼養室等一些較高的科研條件。但是國內的研究條件非常艱苦??蒲腥藛T在狹小悶熱的飼養室里工作,甚至長期用自己雙手供蚊子吮吸,成功地培育出實驗用蚊。上海第二制藥廠研制某種氣味趨避劑時,需要開展模擬實用觀察。有26位解放軍戰士自愿參加。他們在雙腳踝部和槍帶上固定趨避劑后,于晚上伏臥于蚊蟲密集的河灘草地中,統計被蚊蟲的叮咬次數,以驗證驅蚊效果。
1981年3月,北京召開全國瘧疾防治研究領導小組的最后一次會議。至此,“五二三”這一全國性科研工程宣告結束。1980年12月,全國瘧疾防治研究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印了《瘧疾研究:1967-1980年成果選編》,收錄了青蒿素等89項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