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進入群居生活后,在陌生人中識別出自己熟悉的人變得越來越重要,而且這種識別要快,最好一眼就能分辨出“是敵是友”。因此,我們對人臉的識別使用的是“整體性加工”模式。也就是說,我們對人臉的判斷基于五官在面部的空間分布位置,而非五官的細節——比如,鼻子是高還是低,眼睛是雙眼皮還是單眼皮。
這種識別方式大大節省了大腦的資源與反應時間,使我們能在短時間內判斷出對面的人是熟人還是陌生人。
這里就要說到臉盲癥了。臉盲癥,又稱面孔遺忘癥、面孔失認癥,是一種認知障礙疾病。
眾所周知,我們的大腦有專門的區域掌管不同的功能,比如“聽覺專區”專門負責聽覺信息的解碼,“語言專區”負責語言的理解及表達。在我們復雜的司令部中,有一些地方專門掌管識別面孔,比如我們的梭狀回面孔區。當梭狀回因為腦血管疾病、外傷、手術等原因受損時,就會出現獲得性臉盲癥。
另一種臉盲癥是由遺傳造成的。這種遺傳是單一基因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也就是說,下一代有一半的概率從父母那里獲得臉盲癥,很有可能“一盲盲全家”。
由于臉盲癥可以由多種原因造成,所以對臉盲癥的治療主要分為對原發病的治療及功能康復鍛煉。比如,如果是由腦血管意外造成的臉盲癥,可以在對病因進行治療的同時,輔助功能康復鍛煉。具體做法包括教會臉盲癥患者加強對他人服飾、發型、聲音等特征的判別能力,來提高對人臉的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