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武
(遼寧師范大學 學生處,遼寧 大連 116029)
共有在冊專業合作社62家,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8家,農機專業合作社8家,種植專業合作社33家,養殖專業合作社13家。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經營葡萄、油桃、中藥材、辣椒、西紅柿、地瓜、大蔥、玉米、高粱和小雜糧等;養殖專業合作社主要養殖肉雞、肉牛、生豬和羊。
一是發展速度快,農民積極性高。黨的十八大以來,數量由3家發展到62家,已經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二是傳統種植、養殖業占比較高。合作社集中在第一產業,立足本地資源特色,發展蔬菜、糧食、瓜果、畜禽等傳統產業。三是農事服務型合作社不斷增多。為解決農業人口數量少、老齡化等問題,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為社員提供農機服務及技術指導。四是依托龍頭企業成立扶貧專業合作社,助力脫貧攻堅。按照北票市1+4產業扶貧模式,婁家店鄉成立北票市婁家店益農扶貧養殖專業合作社,在南四家子村建成宏發肉雞養殖扶貧農場,共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314戶587人,增加貧困戶收入,做到精準扶貧。
婁家店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數量不斷增加,但總體上仍然處于初期階段,還存在以下問題。
在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空殼社”專項清理工作中,通過現場查看合作社經營場所、生產基地、管理制度、財務會計賬目,摸底排查出14家空殼社,占比23%。
農民合作社“小、弱、散”的現象比較突出。除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外,平均每個合作社不足5名成員。目前,本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濟實力還不強,生產資金、流動資金相對缺乏,大都以開展初級的信息交流、技術指導和購銷合作服務為主,基本未能延長產品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加工型合作社。
多數專業合作社建立了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但是在運行上不規范,民主管理、財務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不能貫徹落實。
在實地調研中,農民專業合作社幾乎都遇到資金短缺問題。金融機構貸款門檻較高、手續繁雜。合作社的資產主要是土地和農機,流動資產多來自于社員的入股資金,沒有足夠的資產可以抵押,獲得金融機構信貸支持的難度較大。
專業合作社的管理層基本由村干部擔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嚴重缺乏懂經營善管理的致富帶頭人。目前全鄉只有兩人擁有高級職業經理人證書。
主管部門應要求合作社嚴格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規范運行,對合作社的資產管理、財務收支等情況加強審計監督,對監管過程中發現的空殼社、抽屜社聯合工商部門堅決予以取締。
各級政府協調有關銀行根據農民合作社季節性生產的需求,在授信方式、支持額度、貸款利息等方面為合作社提供優惠政策。實行社員聯保信貸,降低貸款擔保門檻,增加貸款額度,提高申貸效率,切實解決融資難問題,不斷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一是建立常態化學習培訓制度。通過“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項目對合作社負責人、財務人員進行財務管理、經濟合同、法律法規、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系統培訓,持續提升合作社的管理水平。二是建立不定期實地指導制度。依托縣市級農業技術指導部門,加強與涉農高校、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科研院所的技術合作,組建一支經驗豐富、業務精通的科技特派員隊伍,為社員講解生產技術、合作社知識、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真正造就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切實提高農民合作社的整體素質,加快合作社快速發展。
加快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完善信息網絡、物流配送、農村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來自田間地頭的農特產品在最短時間內進入市場,到達消費者手中。積極組織合作社參加各類農產品交易洽談會、博覽會、展銷會,組織開展“農超對接”活動,充分利用村級便民服務中心、農村超市、益農信息社等現有資源,大力發展電子商務。
貫徹現代農業發展理念,積極引導合作社調整生產方式和經營思路,抓好品牌建設。積極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地理標志等“三品一標”的認證,培育合作社爭創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使市級以上合作社示范社有質量認證、推介平臺和品牌價值。
財政、農業、供銷社等部門出臺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相配套的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的政策,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壯大發展。充分發揮財政獎補的導向作用,對運行管理規范、示范帶動作用顯著的合作社進行集中扶持。
借助北票市招商引資及161工程建設,著力引進農事龍頭企業,加快推廣“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用+社會保障”“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鼓勵行業協會或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普通農戶等組織共同營銷,讓農戶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設立風險資金、為農戶提供信貸擔保、領辦或參辦農民合作組織等多種形式,與農民建立穩定的訂單和契約關系。
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資源,推動政策、技術、資本等各類要素向鄉村振興領域集聚。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引導科技、人才、資金等現代生產要素向鄉村匯聚。落實相關政策,鼓勵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大型企業等單位人員參與合作社創業,推動農村創新創業群體更加多元化。培育以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速人才、資金、技術和服務聚集,使農業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不斷延伸,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