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婷,李懿,高娟,熊正香
出院準備度指的是醫療人員對預出院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以確定其有無離開醫院、重返家庭、重返社會和進一步康復的能力,其在1979 年首次由學者芬維克提出[1],用以測評患者在出院后的康復水平及患者在出院后的生活質量和需求[2-4]。研究證實,準確而全面的出院準備度評估能夠防止患者過早出院,使患者從醫院治療安心地過渡到家庭照護,減少出院后不良結局的發生。出院準備度較好的患者,出院后病情控制良好,應對疾病能力強,可以減輕經濟和家庭照料負擔[5]。提高出院準備度,除了醫護人員的準備情況,還要考慮患者和照顧者的出院準備情況。加強患者和照顧者的出院準備度,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術后康復水平。因此,患者及其照顧者是出院準備服務的主要對象。然而,很少有關于肝膽腫瘤老年患者術后出院準備情況的報道。本研究以肝膽腫瘤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出院準備服務在肝膽腫瘤老年患者術后康復中的作用。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0 年3 月至2021 年1 月在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特需診療科進行肝膽腫瘤切除手術的120 例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 例。納入標準:(1)肝膽腫瘤手術后;(2)年齡為60 歲以上;(3)意識清楚、沒有精神疾病。排除標準:(1)有嚴重的心、腎、肺等器質性病變或其他慢性病;(2)存在語言溝通及文字理解障礙。2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患者及照顧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肝膽腫瘤老年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按肝膽腫瘤病種的常規護理措施進行出院準備[6-7],住院期間由責任護士負責患者的整體護理,如生理、心理及肢體功能鍛煉等,責任護士對患者及其親屬和近親屬分發書面的康復資料并進行口頭宣教,解答疑慮,進行出院指導,術后1 個月電話或視頻隨訪。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出院準備服務,出院準備服務小組由若干名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醫師和主任醫師組成,由課題負責人擔任小組組長,并在進行康復護理前進行理論和技能培訓[8-11]。出院準備服務分為以下4 步。首先,從患者入住開始由責任護士評估,填寫一般資料,對其生理、心理及其他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了解其家庭情況,同時對照顧者進行評估,知曉其照護的能力、對疾病的知曉度、自身狀況及應對能力等。其次,患者出院前1 d,由課題組成員對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科學的、規范的康復護理計劃,交給照顧者,確保患者在出院后的后續護理。第三,護理人員在患者住院期間除了提供必要的護理服務,還要對患者進行心理教育,對照顧者進行相關的疾病知識和護理技巧的培訓,提高照顧水平,加強患者后期的康復治療,如文字版、漫畫、視頻示范和講解引流管的護理、觀察及掉落情況,排痰的方法,發燒、疼痛等現象的處置,異常情況早發現早處置,使照顧者獲得相關護理知識,提高其照顧水平。最后,課題小組在術后1 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給予專業的護理指導。
1.3.1 出院準備度測評量表(readiness for hospital discharge scale, RHDS) RHDS 是由Wiess 等[5]編制的普通患者出院準備度量表,共23 個條目,包括自身狀況、出院后的應對能力、疾病知識和期望獲得的社會支持4 個維度,分數越高的患者出院準備越充分。該量表由患者在離開醫院前24 h 完成[12]。
1.3.2 照顧者準備度量表(caregiver preparedness scale, CPS) CPS 由 Archbold 等學者開發,用以評價照顧者對護理患者的準備程度,包括8 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0 分為極不合格,4 分為十分合格,總分為0~32 分,評分越高,說明照顧者為護理患者做了更完備的準備[13]。該量表在患者離開醫院前24 h 由照顧者完成。
1.3.3 生活質量量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 SF-36 用于評估患者個人對生活多方面的主觀感受,反映了患者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共有8 個維度,包括軀體功能、軀體角色、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14]。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該量表在患者術后1 個月隨訪時完成。
采用SPSS 13.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評估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RHDS 各個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老年肝膽腫瘤患者出院準備度測評量表評分比較(分, ± s)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老年肝膽腫瘤患者出院準備度測評量表評分比較(分, ± 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例數60 60自身狀況63.91 ± 4.38 56.26 ± 2.02 12.285<0.001出院后應對能力26.11 ± 2.89 16.43 ± 3.10 17.692<0.001疾病知識68.23 ± 4.97 49.20 ± 5.09 20.721<0.001期望得到的社會支持33.80 ± 2.90 22.43 ± 4.13 17.452<0.001總分192.06 ± 8.01 134.31 ± 11.13 32.622<0.001
觀察組的CPS 量表各個條目的評分與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老年肝膽腫瘤患者照顧者準備度量表評分(分, ± s)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老年肝膽腫瘤患者照顧者準備度量表評分(分, ± 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項目您已準備好去照顧患者的生理需求您已準備好為患者提供你們雙方都滿意的照顧您已準備好去了解患者的需求并為其制定相關服務計劃您已準備好去應對照顧患者所產生的壓力您已準備好去照顧患者的情感需求總的來說您已準備好去照顧患者您已準備好從醫療系統獲取幫助和信息資源您已準備好去應對并處置患者發生的一些緊急情況總分對照組(n=60)1.96 ± 0.73 1.83 ± 0.45 1.67 ± 0.23 1.35 ± 0.65 1.64 ± 0.76 1.62 ± 0.69 1.59 ± 0.60 1.43 ± 0.29 13.64 ± 5.23觀察組(n=60)2.69 ± 0.23a 2.13 ± 0.69a 1.96 ± 0.67a 1.68 ± 0.56a 2.65 ± 0.30a 2.53 ± 0.56a 1.78 ± 0.25a 1.57 ± 0.32a 15.99 ± 3.35a
術后1 個月觀察組SF-36 總評分[(96.19 ±2.30)分]高于對照組[(90.13 ± 2.1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性分析顯示,SF-36 評分與RHDS 總評分(r=0.807,P<0.001)及CPS 總評分(r=0.760,P<0.001)均呈正相關。
實施出院準備服務能提高肝膽腫瘤老年患者的出院準備度,確保患者從醫院順利過渡到家庭。肝膽腫瘤疾病復雜,手術后的并發癥較多,手術風險高,再加上大多數老年患者機體功能退化,合并基礎疾病,手術風險相對較高,如何確認老年患者及其照顧者有相應的能力去應對出院后的護理及突發問題的處置成為問題的關鍵。有研究指出,術后老年患者出院時可能因留置引流管傷口造口還未痊愈,擔憂回家后護理不當,而出院準備度較低[15]。本研究調查對象均是老年患者,其對疾病相關健康宣教內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足,出院時對疾病預后充滿不確定感。如何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患者及其照顧者出院準備度成為研究關鍵。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自身狀況、出院后應對能力、疾病知識、期望獲得的社會支持評分都高于對照組,表明對于肝膽腫瘤老年患者來說,實施出院準備服務可提高患者的一系列康復水平。
實施照顧者出院準備服務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的康復。Chen 等[16]研究指出,患者家人對患者的生活習慣、性格、溝通方式等方面較熟悉,能夠及時感知患者情緒變化,其參與照護能減輕患者焦慮、恐懼心理,更好地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家屬作為患者出院后的主要照顧者,往往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擔心缺乏照顧能力與護理經驗而感到迷茫和無助。因此,在實施家屬出院準備服務時,除了強化照顧者的護理知識外還需關心照顧者的身心狀況,及時給予相應的專業指導和護理干預。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CPS 評分更高,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照顧者的準備充分可以促進患者的康復。
實施出院準備服務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楊屹嶸和劉程琳[17]根據家庭照護者需求構建了腦卒中患者的出院計劃干預方案,提高了家庭照護者的出院準備度和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自患者入院當天起,由責任護士對其進行系統全面的評估,認真填寫患者各項資料,為后期患者出院制訂個性化的出院準備計劃奠定基礎。入院期間對患者除提供醫療和護理服務之外,也對照顧者進行了疾病相關的護理知識及技能培訓,提高其出院后照顧能力,進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在肝膽腫瘤老年手術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加強的出院準備水平進行個體干預,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到正常的社會生活。醫院也要加強對出院準備度的重視,注重提升相關護理人員的理論和技能,保證出院準備服務能夠更大限度地對肝膽腫瘤老年患者的術后康復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