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馨 李心潔
(西北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系列英譯本自2014 年第一卷在海外的出版發行以來,已經成為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新時代中國的重要窗口。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我國政治話語體系和對外話語體系的重要部分,對全人類的生態文明發展具有重要引導價值。 作為一種國家翻譯實踐,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英譯過程采用機構翻譯的組織方法(張峻峰、龐影平,2022)[1],形成了多次復核、嚴密精謹的時政話語翻譯工作程序。 但這并不意味著譯文就此成為靜態文本,與之相反,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中國對外話語體系不斷吸收新的智慧、不斷創新,翻譯也必須反映這種變化,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王平興,2008)[2]。
目前關于生態文明思想英譯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相關研究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對生態文明主題政治文本中的典故或文化負載詞進行譯例分析研究,如于盛鵑,梁盛楠(2023)[3]從目的論視角研究了《治國理政》第三卷中出現的生態文化負載詞采用的翻譯策略;第二,對某個生態文明術語或生態文明概念進行多譯本對比研究,如楊全紅(2018)[4]從具體語境、政治指示的側重以及譯者主體性三個方面研究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四個不同譯本分別之側重與演化;第三,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各卷本中重復出現的重要術語進行其譯本對比研究,如李媛(2023)[5]從生態翻譯學視角研究了一系列生態文明關鍵詞的英譯在其語境中的生態適配度。 以上研究著重分析了翻譯策略的運用,但是在譯例挑選上難免缺乏客觀數據支撐,主觀性強,導致研究結論的規律性不足,欠缺說服力。
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是在觀察大量翻譯事實或翻譯現象并進行相關數據統計的基礎上,系統分析翻譯本質和翻譯過程的研究(胡開寶,2011)[6],因此,通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彌補這一缺憾。 鑒于此,文章從語料庫翻譯學視角出發,通過語料庫分析軟件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至四卷英譯本中的生態文明主題篇章中的詞匯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研究四卷本中生態文明思想英譯的動態變化過程。
本研究選取《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四卷中的生態文明主題章節所謂研究語料。 首先從英文網上獲取得到上述章節的英文譯文,英譯文本字數分別為1 318 詞、2 706 詞、6 854 詞和7 110 詞。 然后對文本降噪處理后使用CorpusWordParser 軟件進行文本分詞,使用claw word tagger 在線標注網頁進行詞性標注,再通過語料分析軟件AntConc(3.4.9)得到各篇譯文的類符/形符比、詞匯密度和高頻詞等語料信息,通過對比分析各卷本的語言形式參數與高頻詞列表探討各卷本生態文明話語英譯的差異與動態演進。
類符/形符比是指文本中類符數和形符數的比率。 形符為文本中所有的統計詞數,類符為不重復的形符數,即文本中重復的形符只算作一個類符。通過統計文本中的類符/形符比率,可以觀察該文本的詞匯變化程度,類符/形符比越高,說明文本的詞匯變化性越高,相應地詞匯豐富度也越高(楊惠中,2002)[7]。 由于類符/形符比易受到文本容量的影響,隨文本容量變化而產生較大的偏差值,可比性較差。 鑒于第一至四卷中生態文明篇章的文本容量變化較大,因此引入標準類符/形符比進行統計。
利用AntConc 軟件生成了四卷生態文明篇章譯文的標準類符/形符比,如表1 所示。

表1 四篇章譯本類符/形符比
根據統計數據可知,四卷本生態文明篇章譯本的標準類符/形符比從第一卷到第四卷,總體呈提高趨勢,這表明譯文文本詞匯變化程度提高,即使用了更加多樣、豐富的詞匯傳遞生態文明思想,讓中國生態文明思想具備更強的表達性。
在第一卷中,作為核心概念的“生態文明”一詞全部被翻譯為ecological progress,而在第四卷中,則根據上下文,多次調整對“生態文明”一詞的翻譯。
例(1):
原文: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譯文:We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a global eco-civilization.
例(2)
原文:讓生態文明的理念……
譯文: We will promote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eco-environmental progress...
例(3)
原文: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譯文:Our efforts to conserve our ecosystems will benefit not only this generation, but many more to come.
詞匯密度指文本中的實詞占比,英語實義詞指具有穩定詞義的詞語,即名詞、動詞、副詞和形容詞,詞匯密度的計算方法為實詞/文本總形符數×100%。實詞詞匯密度越高,表明文本中具有實際意義的詞匯占比越大,即文本的信息含量越大,如表2 所示。

表2 四卷本生態文明篇章詞匯密度表
根據統計數據可知,從第一卷到第四卷詞匯密度依卷略有提升,表明譯文的文本信息量有所提升。這一結論與類符/形符比呈提高趨勢的結果相輔相成,表明從第一卷到第四卷,譯文詞匯豐富性提升,文本信息量增加。
通過AntConc 軟件的Wordlist 功能生成各卷本的高頻詞列表,如表3 所示。 表3 展示了各卷本中出現頻次前20 位的詞語,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各卷本的高頻詞具有一定主題特色;“生態”一詞在各卷本中具有翻譯演進特征;高頻詞中情態動詞will 和must 的頻次變化體現出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表態變化。

表3 四卷本生態文明篇章高頻詞表
1. 體現各卷本生態文明篇章的主題側重
通過對比發現,除去相同的高頻詞和虛詞外,每一卷都有數個獨特的高頻名詞,如第一卷的resources,第二卷的system 和protection,第三卷的water 和第四卷的carbon。 這些多次出現的詞匯分別對應每一卷生態文明篇章的主旨側重,第一卷的三篇文本著重強調了能源、資源的保護與節約;第二卷的五篇講話則圍繞環保管理體制改革和生態環境保護展開;第三卷中關于水污染治理和黃河水體治理占據較大篇幅;第四卷中“碳達峰”和“碳中和”則成為生態文明的關鍵詞。 各卷本高頻詞與生態文明主題側重息息相關,表明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在不同時期工作重點不同,逐漸從宏觀的生態資源節約保護過渡到強調土地利用、水體污染治理,再到與國際社會關注重點接軌的“碳達峰”“碳中和”問題。
2. “生態”一詞的翻譯變化
使用AntConc 的Wordlist 功能分別生成第一至四卷的高頻詞表,選取出現頻率前20 位的詞匯如表3 所示。 可見使用頻率最高的多為虛詞,如and,the, of, to 等。 除去虛詞,ecologic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等高頻詞的出現與篇章主題生態文明相應和, 但是中文“生態” 一詞的對等翻譯“ecological”卻僅出現在第一卷的高頻詞列表中,在第二卷和第三卷的高頻詞中并未出現,而在第四卷中則以縮寫“eco”的形式出現。
通過語料庫檢索可知,生態一詞及其常見搭配的翻譯在四卷中的翻譯方法各有不同,第一卷中幾乎全部以對等的方式翻譯為ecological,如生態意識譯為ecological awareness,改善生態譯為ecological improvement,生態保障譯為ecological safeguard,“生態紅線”譯為ecological red lines 所示。 更為顯著的是對“生態文明” 這一概念的翻譯,全部譯為ecological progress,這也是progress 成為第一卷高頻詞的原因。
而在第二卷、第三卷中,environmental 則代替ecological 成為高頻詞。 在第二卷中的高頻出現一是因為環境保護是第二卷生態文明篇章的重要主題,二是因為生態一詞的有時也被environmental 取代,尤其是在“生態環境”作為形容詞的搭配中,往往統一譯為environmental。 而在第三卷中,生態一詞則大量被翻譯為environmental,如生態空間、生態治理、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管理、生態環境成本都翻譯為“environmental+名詞”的結構,即environmental area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environmental problem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cost。
在第四卷中,ecological 的縮寫詞eco 再一次出現在高頻詞列表上,這是因為在第四卷中生態文明這一概念的譯法大量更新為了eco-civilization,生態環境一詞也依據其語法功能更不同全部譯為ecoenvironment 或eco-environmental,因此eco 才出現在第四卷的高頻詞列表上。
3. 情態動詞分析
情態動詞是英語中體現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重要方法。 情態動詞的語義類型包括表意愿情態、道義情態、認識情態和潛力情態(孔凡冉,2021)[8],其中意愿情態的語義內涵為表說話人的意志、企圖與愿望,而道義情態既可表現客觀世界的要求,也可表現說話人的主觀要求,表客觀世界要求時強制性較低,而表主觀要求時強制性高。 情態動詞will 往往表達說話人的意愿,而must 則帶有極強的強制性要求,更加接近道義情態的范疇。
根據高頻詞表可知,在第一卷中,情態動詞will的出現頻次高于位于must,而在第二卷和第三卷中,must 的使用頻率就超過了will,在第四卷前二十位高頻詞中,must 居于十四位,will 則沒有出現。 通過will 和must 兩關鍵詞的索引行對比,發現will 和must 在大部分情況下均為對中文“要”的翻譯,而情態動詞“要”作為我國政治文獻中的高頻詞,對話語表達、情緒感知、態度傳遞等具有重要意義。 由此可見,隨著時間推進,我國在生態環境方面的表態逐漸從使用中等意愿的情態動詞will 向使用強制性高的情態動詞must 過渡。 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各項生態任務逐漸從“將要”完成過渡為“必須”完成,這表明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決心愈發強烈,也表明生態文明建設日益成為中國國家建設極其重要的一環。
文章利用語料庫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四卷中生態文明主題篇章的英譯文進行歷時對比分析,研究發現第一至四卷生態文明篇章英譯文的類符/形符比和詞匯密度均呈現相對穩定、穩中有升的演進趨勢,即詞匯豐富度增加、用詞多樣性提升。高頻詞的對比分析發現,各卷本的高頻詞呈現一定的虛詞重合,同時各卷本因各個時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關切點變化而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高頻詞。 此外,高頻詞中情態動詞will 和must 的頻次變化體現出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政治表態日益堅決的變化趨勢。 生態文明思想作為我國政治話語體系和對外話語體系的重要部分,關切世界當下生態問題之急迫,研究生態文明思想英譯的演進過程與規律,有助于未來此類政治文獻翻譯的進步和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