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燕,李麗蘭,林小蘭,倪連紅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10醫院眼科,福建 泉州 362000)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會對患者視力造成損害,嚴重者可達到失明,對患者日常工作與生活造成極大影響[1]。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不僅對患者視力造成影響,還影響著患者心理健康[2]。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應搭配相應的護理干預,從而提高整體治療效果[3]。集束化護理是指集合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治療及護理方案來處理某種臨床病癥,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使患者感受到更加優化的醫療護理服務及護理結局[4]。近年來,集束化護理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并取得了較為優勢的護理效果[5]。基于此,本研究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效果進行了分析。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擇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計算機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試驗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46~75歲,平均(59.87±6.89)歲;糖尿病病程2~14年;平均(10.01±3.47)年;視網膜病變病程1~8個月,平均(5.22±2.14)個月。試驗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45~77歲,平均(59.89±6.87)歲;糖尿病病程2~15年,平均(10.35±3.63)年;視網膜病變病程1~9個月,平均(5.29±2.23)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納入標準 (1)符合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依據;(2)患者具有完整的相關病例資料,并且患者為成年人;(3)患者知情同意;(4)患者無精神類疾病,可以進行正常溝通;(5)患者治療配合度較高。
1.1.3排除標準 (1)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2)患者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綜合征等疾病;(3)患者中途退出研究;(4)患者生命跡象不穩定。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
1.2.1.1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定時測量患者血糖,按醫囑給予患者藥物,對患者做好眼部護理、用藥指導及生活護理等,時刻監測患者血壓、血脂及觀察患者病變部位,做好基本護理工作。
1.2.1.2試驗組 試驗組實施集束化護理:(1)組成集束化護理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相關科室護理人員為組員,并由組內成員自選出2名護理人員作為副組長,與組長共同開展工作,同時邀請院內內分泌科、眼科及營養師等相關專業人士作指導,小組成員在其指導下共同找尋患者的護理需求及潛在的護理風險,并根據循證醫學理念,從多個方面尋找應對措施,從而優化了護理流程,使患者受到更完整、科學的護理服務。同時,組內成員明確各自的崗位職責,通過分工協作的方式完成護理工作。(2)將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整理,并與其家屬進行溝通,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從而完善患者的相關資料。根據患者的血糖控制結果與內分泌科醫生進行探討,分析患者在血糖控制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治療計劃的整改,完善患者的治療方案,同時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潛在的危險因素制定相關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患眼視力進行評估分析,觀察其對患者生活的影響,并對于此制定相關改善生活質量的護理措施。根據患者的差異性,結合患者病情變化為其制定、實施并不斷調整具有個體化針對性地集束化護理方案。(3)根據患者自身文化差異性及對疾病的認知程度為其進行相關疾病講解,在講解過程中,避免使用專業術語,使患者對自身病情有所了解,將實施血糖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向患者詳細說明,使其充分意識到血糖管理對于降低并發癥發生起到的優勢作用,使其能夠積極地配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除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講外,還可對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對于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問題耐心進行回答,使其充分了解并掌握相關疾病知識。(4)指導患者自主進行血糖監測,將血糖儀具體操作方法步驟對患者詳細進行講解,耐心指導患者使用血糖儀,患者可以自主進行測量后,將每日測量時間及結果進行記錄,并將結果交給醫護人員,使醫生評價近期血糖控制效果。指導患者胰島素正確注射方法,直至其可獨立完成注射。并為患者建立自我管理小組,患者之間通過互相交流,總結自身治療經驗,對其他患者予以支持鼓勵,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5)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根據患者血糖、血脂等指標的變化情況,制定健康、科學的飲食計劃,以低脂、低鹽、低糖膳食為主,控制患者每日脂肪類食物、碳水化合物等攝入量。(6)指導患者在飯后進行適當的體能訓練,提高患者身體素質,強化身體機能,從而使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圍值之內。(7)患者由于視功能障礙對日常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從而導致內心出現較多負面情緒,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以溫柔的語氣詢問患者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充分理解并感受患者,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從而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同時也需注意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態,給予針對性的意見及指導,協同患者家屬共同對患者開展護理,有效提高了護理效果以及整體治療效果。
1.2.2評價指標及判定標準 (1)比較兩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血糖指標變化情況:護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指標。(2)比較兩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患眼視力。(3)比較兩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質量:前者通過糖尿病自我行為管理量表評分判定,滿分為77分,分數與自我管理能力成正比;后者通過視功能損害眼病患者生存質量問卷進行判定,滿分為200分,分數與生存質量成正比。(4)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通過自制問卷調查,分為十分滿意、比較滿意及不滿意3個方面,總滿意率=(十分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

2.1兩組血糖指標變化情況分析比較 護理后,兩組患者血糖指標水平均低于護理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指標變化情況分析比較
2.2兩組患眼視力分析比較 護理后,兩組患者患眼視力均高于護理前,且試驗組患眼視力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患眼視力分析比較分)
2.3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質量分析比較 護理后,試驗組較對照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質量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質量分析比較分)
2.4兩組護理滿意度分析比較 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100.00%,對照組為82.50%,試驗組較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分析比較[n(%)]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習慣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糖尿病患者也隨之而增加[6]。糖尿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終身性疾病,且不可治愈,常見于中老年人[7]。由于糖尿病病程漫長,血糖、血脂長時間異常會導致微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便是其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會使患者失明,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治療[8-9]。降血糖是控制患者血糖發展的主要措施,但由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導致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不利于視網膜病變的控制,因而需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10]。通常患者在進行治療時會給予其常規護理,雖能達到一定的血糖控制效果,但患者出院后,其自我管理能力較差,依舊不能達到很好的血糖控制水平[11]。集束化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遵循循證醫學理念,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護理與指導,加強患者對疾病的了解[12]。同時通過培養患者自主進行測量血糖等方式,使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斷提升,有效提高了血糖控制效果,進而改善患者視力,提高了其生存質量,對于整體治療效果起到積極促進作用[13]。
本研究發現,護理后,試驗組血糖指標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患眼視力、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質量評分均高于護理前,并且試驗組患眼視力、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100.00%)明顯優于對照組(82.50%)。由此可見,集束化護理具有顯著的護理效果,值得加以推廣實施。
綜上所述,將集束化護理應用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中,能達到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促進患者視力恢復,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質量,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