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雯

武術在我國發端甚早,據張耀庭主編的《中國武術史》記載,武術在原始社會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出現便產生了萌芽,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產生的客觀原因是生存競爭,競爭對象為人與野獸的生存之戰、人與人、部落之間的食物、領地或性選擇之戰,在爭奪中產生了武術動作的雛形,即跑跳、滾翻、拳打等技能,同時,為了提高戰力,人類還學會了使用木棍、木矛等原始武器;主觀原因則是人類自身的戰斗、競爭意識的出現?!痘茨献印さ缿吩撌龅馈盃幷?,人之所本也。”恰印證此觀點。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武術經歷了不斷的演化和豐富,在地域上形成了南拳、北腿、東槍、西棍的文化格局。武術源遠流長,分布廣泛,武術傳播過程中也融入了各地區民族的審美觀念、民俗特色和哲學思想等,形成了獨特的武術民俗文化。立足民俗學對武術文化進行探析,能進一步明確武術文化的民俗特性和民俗功能,對我們把握武術文化的文脈,推動武術的傳承和發展是有裨益的。
一、武術文化的基本民俗特征
(一)集體性
人的根本屬性是社會屬性,武術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均離不開人類的集體活動。在傳統社會中,因武術的對抗屬性,無論是培養武術學員、舉行武術比賽或表演時,都需要集體的參與合作,如武術比賽中的團體套路,隊伍一般由三到十人組成,每個成員都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各自的招式,并且要與其他隊員的動作協調一致,形成整體的和諧與美感,其評判標準之一就是要看動作的整齊程度和協調性。因此,參賽隊伍除了需要熟練掌握技巧外,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團隊訓練和配合,以保證整個隊伍的默契度。同時,集體榮譽感、團隊紀律性、合作意識等團隊精神亦是武術價值觀集體性的體現。
(二)傳承性和擴布性
傳承性是指在時間上傳衍的連續性,即歷時的縱向延續性,同時也是指文化的一種傳遞方式。擴布性則指在空間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文化的橫向傳播過程。傳承和擴布,使文化的傳承成為一種時空文化連續體。
武術文化的傳承性是指將武術技藝、理念和價值觀傳遞給后代,確保其具備運用和發展的能力。主要傳承途徑有三,第一師徒傳承,也是武術傳承的主要方式,雙方要舉行繁瑣隆重的拜師儀式,包括行三拜大禮、呈拜師帖、壓帖禮等一系列環節后才算建立師徒關系,禮成之后,師傅才會將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拜師禮也意味著雙方建立了僅次于血緣的穩定關系,如俗諺“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師承制于弟子而言,意味擁有了正統傳承的資格;于師父而言,是對自身技藝的延續和發揚,這一傳統的師承制度有利于保持武術技藝的純正性和完整性。第二家族承繼,許多武術流派都有家族承繼的特點,將獨門絕技僅親族內世代相傳,不傳外姓,這一方式具有局限性,但對于門派精神文化能夠理解透徹不偏頗且一脈相承。第三學校教育,隨著社會發展,一些武術院校和培訓機構也承擔起了傳承作用,這些機構提供系統化的教學和培訓課程,傳授武術技藝和理論知識,培養了新一代的武術人才。
擴布性是指武術文化在傳播和推廣過程中,打破地域和文化壁壘,被更多人熟知和喜愛。傳統的武術傳播途徑一般分為兩類,其一是樹立流派形象,通過打造具有影響力和認可度高的武術流派形象,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譽度,如少林派、峨嵋派、武當派等。其二是利用電視、報紙等傳統媒介宣傳武術文化,這一方式雖可以拓寬受眾群體的認知,但其傳播廣度受限,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
(三)穩定性與變異性
文化的穩定性是指文化事項一旦產生,就會伴隨著人們的生產及生活方式長期相對地固定下來,一般來說取決于經濟基礎和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并不會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立即消失,而仍然會保持相當長的時期,這就是文化穩定性的強大支配作用。武術文化的穩定性源自于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吨袊湫g史》一書沿著武術自身發展的脈絡梳理,總結了不同時期武術的發展狀況,溯源論今;詳實地論述了武術完整的傳承體系、技藝與文化,且各武術流派均有獨屬自己的標準和規范,保證了武術技術和動作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國家層面上,1982年,國家體委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武術工作會議。會議給武術運動帶來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制訂了新的歷史時期發展武術工作的政策和任務,統一了武術考核和評定體系,加強了武術技藝的規范和穩定性。如今,武術精神的內核尊師重道、修身養性、弘揚傳統也已在社會群體中達成共識,意識穩定。
但穩定性是相對的,一些文化事項勢必會在傳承和擴布的過程中,引起自發和漸進的變化,這就是變異性。武術文化變異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影響:一、地域差異:我國領土幅員遼闊,多民族聚居生活,武術文化注定會受到氣候、地貌、民俗或社會環境等地域性因素影響,武術界“南拳北腿”之說,便是最好的例證。二、個人創新:武術的傳承和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武術家在實踐中常常會根據自身的理解、經驗和需求進行創新,包括動作變化、技術改進、套路演繹等。三、外來影響:在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中,武術文化也可能會受到影響和沖擊,從而發生一定程度的變異。比如武術散手的推行初期尚能體現出傳統拳術的踢、打和中國跤的摔以及擒拿術的拿等技擊特色,但隨著與外界交流的不斷深化,武術散手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傮w來說,盡管武術文化會存在一定的變異性,但其根基和核心價值仍然保持著穩定性。
二、武術文化的社會民俗功能
(一)教化功能
教化功能是指人類個體在社會化文化過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本尼迪克特曾言“個體生活歷史首先是適應由他的社區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準”,表明文化的浸染力。武術文化即作為“以技擊技術為核心,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為基礎”的文化形式,具有豐富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現塑造人格、培養意志、提高道德素質等方面。通過武術訓練,可以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強身的同時還增強了自信心與意志力。習武講求吃苦耐勞、毅力堅定、不屈不撓,在練習的過程中人們會潛移默化受到鼓舞,堅定信念、攻克障礙,勇于進?。磺椅湫g文化注重“禮義”教育,培養練武者自律克己、有擔當有信念的品質,長此以往,不僅塑造了個人良好的精神面貌,還在武術界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風氣。
(二)規范功能
規范意為約束,約束對象是社會群體中的每個成員,約束內容為行為方式。文化規范指的是文化對人們行為和價值觀念進行的規范和引導作用。武術文化的規范功能主要針對的是個體和群體行為。于個人強調的是精神層面的培養與規范,強調“禮儀廉恥”,端正生活態度;于群體強調的是武德遵守,武術擁有一整套的行為規則和禮儀程序,如傳統拜師學藝時的三跪九叩,搏擊對弈時的規則標準、公開表演的程序推進均可體現。
(三)維系功能
武術文化的維系功能,目的是使群體內的成員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武術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的發揚光大可以有效維系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且武術運動的發展已不拘泥于國內,甚至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武術文化網,世界各地的武術愛好者,通過各平臺或實戰切磋交流,提高技藝的同時,無形中也維系了武術精神和傳承武術文化。以八段錦為例,起源于北宋,將武術訓練與養生保健作用合二為一,既可祛病保健,又能健身塑體,是符合現代人群練習的武術養生功法,這一功法也在海外受到追捧,如德國知名健身視頻博主帕梅拉帶練八段錦,法國人桑切斯連續六年來中國學習八段錦和太極拳,國外友人網絡分享武當丹房八段錦視頻等,均是維系武術文化網和文化輸出典型案例。
(四)調節功能
武術活動中的娛樂、宣泄特點,對人的社會生活和心理本能具有調節的作用。鐘敬文曾認為“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節日,游戲,文藝、體育都是勞動人民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的調味劑?!蔽湫g娛樂調節功能顯而易見,是傳統文化節慶技巧優秀展示,是競技體育個人能力角逐的榮譽滿足,是武打動作行云流水的極佳觀感;宣泄功能則是調節情緒手段,身處任何時代,人們都面臨著多方面壓力,通過屈伸踢腿等擊打動作、輔以呼吸法和體能訓練,可有效轉移注意力,釋放焦慮壓力,達到身心舒展狀態,可謂安全合理的宣泄情感手段,調節了身心健康。
三、武術傳播的民俗學手段
武術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哲學和價值觀念。把握武術文化與民俗文化的融合規律,能推動武術的傳承與發展。
(一)與節日慶典融合
將節慶與武術相結合不僅可以豐富慶典活動內容,增加趣味性,還能利用節慶客流量大的特點,深度推廣武術文化,激發人們對武術的興趣和熱情。以巴陵武術廟會為例,起初,巴陵武術廟會只是一種由當地武術組織自發組織并參與的活動,人們在廟宇內相互切磋技藝并通過比賽的形式來提高實戰能力,后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往觀看,現已逐漸發展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民間盛事,是武學者的重要交流平臺和湖南旅游文化的名片。廟會一般于農歷三月初六至初九期間舉行,為時四天,期間伴有武術表演和比賽、武術論壇講座、武術書畫展覽等活動,以展示衡山派武術的拳法、器械見長。這一武術與節日慶典相結合的成功案例值得全國范圍內推廣,對武術運動的持續發展也具有意義。
(二)攝制武術紀錄片
紀錄片用影像的方式記錄當下和保留歷史,有著傳統媒介無可比擬的長久留存方法、貼近式的觀察以及廣泛的傳播范圍等優勢。在網絡媒介如此發達的當下,利用互聯網讓更多國家和地區的觀眾接觸和了解武術文化,是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各視頻平臺鍵入“武術紀錄片”“中華武術”等關鍵詞,發現武術紀錄片數量并不理想,平均每平臺不超過10部,大品牌制作方較少,拍攝主體具有差異且攝制時間陳舊,如《中華武術》于1984年中國香港團隊拍攝、《驚異的中國武術絕技》于2006年日本團隊拍攝、《寰宇地理之武術大師》于2006年美國團隊拍攝,以上三部紀錄片攝制時間久遠且沒有播放版權;1983年南海影業攝制紀錄片《中華武術》,2020年由平臺自制的《吳鐘八極拳》、中央電視臺攝制的《精武傳奇》,學生自制的《太極當道》是為數不多的制作極佳的武術紀錄片作品。以上暴露出的問題都是制約武術文化擴布因素,攝制高品質武術紀錄片,充分利用互聯網傳播途徑,勢必會提高武術文化知名度。
(三)融合民俗藝術表演
將武術與民俗藝術相結合,不僅能夠豐富傳統文化表達形式,還能提升民間藝術表演的觀賞價值。武術技巧與舞蹈、音樂等元素相碰撞,是文化的創新,展示華麗技巧的同時,還能向觀眾傳遞傳統武術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如馮雙白編導的舞劇《詠春》,融合詠春拳與香云紗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舞武融合,以舞釋武,當詠春拳、南螳螂拳、八卦掌、太極拳、八極拳五大門派掌門悉數登場高燃對決,將演出推到了高潮,讓觀眾領略到“武舞同源,形意相融”的絕美之意;或者將武術故事融入到民俗藝術表演中,通過編排精彩的劇情和動作,結合道具、服飾、音樂等元素,講述武術人物傳奇故事,向觀眾傳達中華武術文化的智慧和哲理。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符號,蘊含著堅韌、自律、團結等民族精神,通過對武術文化民俗學多角度研究,可以借助民俗強大的凝聚力和傳播力優勢,以民俗為載體,保護和傳承武術文化傳統,弘揚武術精神,促進武術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