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明 李承宇

從布局來看,薩那呈橫8 字形(∞),東西長約4000 米,南北寬約1000米,周圍由12米高的石頭城墻環繞。城東側是老城區,還保留著一部分城墻;西側為新市區,城墻已蕩然無存。
也門是西南亞國家,地處阿拉伯半島西南端,瀕臨紅海和阿拉伯海,與非洲之角遙相呼應。也門有3 000 多年的歷史,曾先后被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大英帝國等統治過,高海拔使其保持著相對孤立的狀態,是阿拉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
也門的首都薩那,是一座有著2 500 年歷史的名城,位于海拔2300米的高原上,四周由死火山包圍,氣候宜人,草木常青,有“春城”“阿拉伯的明珠”“阿拉伯快樂土地”等美稱。

今天,我們介紹的就是薩那的老城區,也稱薩那古城。
薩那古城呈橢圓形,東西約1 500 米,南北約1 000 米。城內保留著106 座清真寺、12 座哈瑪姆寺和6 500 間民宅,都是11 世紀前修建的。薩那古城在1986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薩那古城內有星羅棋布的街道,是按公私不同用途區分的。有集市區和商業區,還有行政區、王公貴族住宅區、普通住宅區,中間還分布著許多清真寺和花園,與城市融為一體。這種設計細節和功能分類,反映了早期阿拉伯城市有序的空間結構,避免了城市規劃的雜亂無章。



薩那古城的城墻始建于300 年,長12 千米,高10 米,厚達5 米,如今城墻已殘缺不全。曾經的七八座城門,也僅存一座“也門之門”。在當地人眼中,這座城門是“知識之門”“智慧之門”“理智之門”。
城門外是噴泉廣場,城門內是一個集市,各種作坊和店鋪云集,喧囂的叫賣聲不絕于耳。


薩那古城的建筑風格總體上是一致的,石壘和磚砌的建筑藝術展現了建筑的豐富多樣性,褐色的墻面和白色的線條構成顏色上的悅目統一,建筑裝飾的紋理圖案形成了風格上的和諧統一。
這里沒有鋁合金、水泥墻、塑鋼玻璃等現代建筑元素,目之所及都是褐色的多層石墻建筑、白色石膏花窗和彩色玻璃,洋溢著薩珊王朝和拜占庭時期的藝術風格,恍若穿越到《一千零一夜》中的古代阿拉伯世界。


這種白色石膏花窗有個浪漫的名字——“月亮窗”。窗戶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排窗靠近層頂,下排窗貼近地面。上排窗多為半圓拱形,意味著對月亮的崇拜,上面鑲嵌著花瓣式彩色玻璃,白天陽光照射,室內五彩斑斕,艷麗奪目;晚上月光透射,圖案變幻,美不勝收。下排窗是可以自由開關的普通窗戶,距室內地面半米左右,人們席地而坐也可以欣賞街道上的熱鬧景象。

真想不到,千年前這里就建成了塔樓式多層建筑,多為三四層的,也有五六層的,最高的達到九層。多層塔樓一般是富裕人家或商人的住宅,層數越多,主人的身份越高。塔樓的底層用當地的青石、白石或紅石壘砌,高層用密度極高的夯土或燒制的紅磚建造而成。
這些塔樓看上去猶如印了圖案的木制積木塊,充滿童話色彩。這些方形建筑和遠處清真寺的圓形穹頂尖塔和諧一致,錯落有致,相映生輝。

薩那古城中的樓房,有著墻厚、窗小、窗子分排的特點。墻厚是為了隔熱降溫;窗小是為了抵御風沙;窗子分排則有利于涼爽的空氣從下窗進來,室內的熱氣從上窗排出。建筑物的褐色與附近山脈的顏色融為一體,像保護色一樣。這種建筑設計,開始是為了適應當地多山、干旱少雨的氣候特點,后來逐漸變成獨特的建筑風格。

薩那大清真寺始建于630 年,兩座高高的宣禮塔是薩那的標志性建筑。薩那大清真寺占地1 萬多平方米,據說是用從霍姆丹宮拆下的材料建成的。
薩利赫大清真寺位于新城區,占地8 萬多平方米,宣禮塔高達200 米。清真寺以薩利赫總統的名字命名,是也門規模最大、最華美的清真寺,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具規模的清真寺之一。


近年來,受持續暴雨等因素的影響,薩那古城的房屋受到了破壞, 缺乏維護,處境艱難,薩那古城于2015 年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瀕危世界遺產。
“薩那”一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它源自埃塞俄比亞語,意為“要塞”,表明了薩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另一種說法是,“薩那”在阿拉伯語中與“工藝”擁有同一個詞根,表明這里的居民擅長制作精美的手工藝品。

薩那之歌是也門的傳統音樂形式,即一名歌手獨唱,同時用也門琵琶和銅盤這兩種古老的樂器伴奏。薩那之歌源自14 世紀的各種詩歌傳統,擁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于2003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血樹
也門的索科特拉群島上有很多稀有動植物,獲稱“生物進化活博物館”“印度洋上的處女島”“外星島”。島上有一種龍血樹,造型頗為獨特,樹冠像雨傘,又像不明飛行物飛碟,還似蘑菇云,直沖云霄,又因樹液為紅色,故得名“龍血樹”。此外,島上還有沙漠玫瑰等稀有植物。

也門有一個著名的港口城市——穆哈。15 世紀,中東和非洲的咖啡會先集中到穆哈港,再輸出到世界各地,后來穆哈港運輸的美味咖啡被統稱為摩卡咖啡。


除了薩那古城,也門還有很多古城,如有“沙漠中的曼哈頓”之稱的希巴姆古城、乍比得歷史古城等。它們都是世界文化遺產。
按用途劃分的街區、統一的建筑風格、塔樓式多層建筑、詩意浪漫的“月亮窗”…… 這里好似一個開放的建筑博物館,彰顯著多種文化的融合,使人深深沉浸在歷史沉積的厚重和社會風貌的鮮活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