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紅棗種植面積32 萬hm2,占據了全國紅棗市場的半壁江山。經過多年發展,新疆紅棗產業逐步形成了集科學種植、精深加工、品牌建設等為一體的經營模式,實現了從賣原料到賣產品、賣品牌的多元化轉變。
一是實現從重產量到優品質的轉變。作為優勢資源轉換戰略重要項目,自治區持續在紅棗產業提質增效上下功夫,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循環”特色農業,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和科學栽培技術,培育和建立高端、綠色、有機紅棗生產基地,實現紅棗生產從重產量向優品質轉變。過去棗樹種植管理主要憑經驗,現在有了高科技,棗農看著顯示屏上的數字,什么時候澆水,什么時候施肥,一目了然,紅棗的品質也有了保障。有了科技加持,新疆紅棗逐步從“經驗種植”到“智能種植”轉變。在環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的紅棗主產區,萬畝有機紅棗園、綠色種植示范園等高品質紅棗基地隨處可見。若羌紅棗、哈密大棗和阿克蘇紅棗等相繼成功申請并被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為新疆紅棗產業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二是實現從個人種植到股份制合作的轉變。引導耕種土地少、管護技術不到位而達不到預期收成的農戶通過協商,合作社流轉其土地進行統一管理,村民以土地入股、返聘務工等方式參與其中。為有效保障棗農收益,在股份制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紅石榴紅棗種植專業合作社,組建由致富帶頭人、紅棗種植大戶等組成的紅棗技術管護隊,對村民流轉的土地進行統一管護、經營,村委會、合作社協作統一銷售,促進了紅棗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三是實現從單賣棗到產業鏈的轉變。自治區黨委十屆八次全會提出,要高質量建設“八大產業集群”,推進包括紅棗在內的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增強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各地從紅棗基地建設、深加工項目、營銷布局入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紅棗產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眾多紅棗加工企業紛紛落戶新疆,奔波在紅棗精深加工的賽道上,目前新疆眾多紅棗深加工產品已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