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瀟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產糧大省河南,各種面食與我們結下了不解之緣,特別是面條,基本上一個地方一種做法,但總有一種味道能牽起每個人童年的回憶,這種回憶也可以稱之為鄉愁。
北方傳統習俗中有這么一句話:“上車餃子下車面”。記得每次爸爸要出差,媽媽和外婆就會包餃子。對于我和弟弟來說,則更盼望爸爸回家。因為爸爸回來我們就可以吃到外婆“秘制”的漿水面。
外婆說,“上車餃子下車面”是為出門在外的家人討吉利的說法。因為餃子的外形像元寶,有祝愿出門的人發財的寓意;而又長又細的面條,似一根根線,交織著對家人的牽掛。
每當父親出差回家的時候,外婆從早上就開始張羅飯菜。她用煤爐熬著雞湯,里面放入漿水面的靈魂伴侶——香椿稈。這是她的“秘密武器”,香椿稈能激發出食物發酵的香醇味道。之后她有條不紊地和面、搟面條,把煮熟的整雞拆分開,雞肉切丁,同芹菜一起炒成澆頭……一通煎煮烹炸后,一碗碗香辣酸爽的漿水面上桌了。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我們一家五口,圍坐在餐桌邊,桌上有外婆腌制的咸鴨蛋、芥菜絲等家常小菜,主角是漿水面。父親會問我和弟弟的學業,給我們講在外的見聞。酸爽的漿水、咸香的肉丁特別激發食欲,我和弟弟總是吃得滿頭大汗,直呼過癮。
外婆的漿水面陪伴我們長大。后來,我上學、工作、成家,走過天南海北,心里一直念念不忘的,還是記憶中那碗面的味道。不知不覺中,外婆老了,再也揮不動搟面杖,揉面也使不上力氣了。“做漿水面先炒椒鹽,干鍋倒鹽,炒至微黃倒出來……”熟悉的鍋灶前,外婆認真地教我,“做漿水面的訣竅,就是椒鹽和香椿稈。”
在外婆的指導下,我學會了做漿水面,在節假日或者重要場合,也能小露一手。想象一下:白瓷碗里浮著翠綠的芹菜,焦黃的雞肉、紅紅的辣椒油覆蓋下雪白的面條散發著濃郁的香味,對味蕾是一種難以抵擋的誘惑。
時光匆匆,轉眼迎來了立冬節氣,縣城也迎來了今年的第一場雪。雪花飛揚的時候,我正在外面吃飯。雞丁、芹菜、糊蔥花,伊清齋的漿水面是縣城的老字號,味道有口皆碑。挑起滑溜的面條,我不禁想起外婆,人們交口稱贊的美食,和她老人家的手藝比起來,還是缺少了什么,這大概是親情的味道吧!
一碗面,一份懷念,一種慰藉,一縷煙火氣。面里芹菜蔥花,面外人生百態,苦辣酸甜盡在其中。最是家常一碗面,足以安慰每個疲憊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