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潘維廉,已經在中國生活了37年,他了解和熱愛這里,并曾兩次環游中國。在央視的《開講啦》節目中,潘維廉通過獨特的幽默視角,講述自己在這片土地上看到的發展變化。
從天而降的“請柬”將他帶到廈門
潘維廉是福建省第一位持中國綠卡的外國人、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作為一名美國人,他說自己有一張“老外”臉,一顆“老內”心。
20歲之前,潘維廉并不了解中國。后來,得知廈門大學接收外籍學生并可以為其與家屬提供住宿,潘維廉和家人踏上了前往廈門的旅程,到廈門大學學習中文。
20世紀80年代末,中美居住條件差異較大,潘維廉教授曾開玩笑說自己總是“咬緊牙關過生活”,最先鍛煉出來的是下頜肌肉。
對潘維廉一家來說,生活處處充滿“挑戰”:經常停水停電,糧票配給不包括外國人,那時廈門還沒有出租車、公交線路也只有三條……但中國人溫暖的情誼使這個外來家庭堅定了留下來的決心。
1988年,在廈門大學就讀了一個學期的中文專業后,潘維廉接到了廈大管理學院的工作邀請。“我考慮了10秒鐘便答應了,這簡直是天賜良機!”潘維廉說。
他拿到“綠卡”后繼續講好中國故事
1992年,潘維廉做了一個震驚家人的舉動——申請中國永久居留權。那時候,福建還沒有拿“綠卡”的外國人。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的學生們大多想出國。我申請永久居留權,是為了向學生傳達我長期留在中國的決心。我堅信世界經濟的重心將回到亞洲和非洲,改革開放會給中國帶來無限的機遇。”
隨著居住時間越來越長,他發現中國與外媒報道的并不一樣,開始通過書信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
20世紀90年代,潘維廉為了向家人和西方世界展示中國真實的樣子,花3個月時間開車4萬公里兩次環游中國。他隨身攜帶的相機和攝像機,記錄下中國城市、鄉村飛速發展的痕跡。一路上,他對中國有了更深層次、更真實的了解。
2019年,潘維廉出版新書《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以一個外國人的獨特視角,記錄和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偉大變革。獲評“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時,潘維廉這樣表示:“不是自己感動中國,而是中國感動了自己。”
世界驚嘆中國的造橋技術,而潘維廉覺得中國人的修路能力更值得敬佩:“哪里都有路!我去過40多個國家,沒有一個國家是這樣的。”
37年來的經歷讓潘維廉感慨萬千:“中國最大的變化,是中國人變得更自信了,也熱愛國家,這是用錢買不到的。”
阿拉丁可能是個中國人
喜歡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潘維廉,在節目現場帶來了“神燈”道具和相關故事書,書的封面和插圖滿滿都是中國風。
他告訴同學們,阿拉丁故事的最早版本出現在300多年前,作者雖然是敘利亞人,背景卻設置在中國。“當時,作者認為中國是最神奇、最富有、最遙遠的國家,所以阿拉丁可能是中國人。”
潘維廉還有一個身份是旅行家,2024年,他計劃開啟自己的第三次環中國旅行。“我還會按照原來的路線走一遍,見證中國最新的發展和變化,我很期待!”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