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發金
1949年10月1日至1959年12月31日這段時間,有34個國家與新中國陸續建交,向建交國派遣駐外大使便成了當時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首批駐外大使是如何選派的呢?
“兩個工作,你自己挑一個吧”
蘇聯是新中國對外關系中最重要的國家。黨中央選派駐蘇首任大使,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開始認真考慮了。
1949年2月4日,毛澤東對秘密訪問西柏坡的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表示,關于駐蘇大使候選人,中央候補委員王稼祥作為未來的大使將在那里負責日常工作。3月,毛澤東對從東北局回到平山縣開會的王稼祥說:“全國快解放了,人事安排肯定會有變動。你不要回東北局了。黨中央有重要工作交給你。現在有兩個適合你的工作。這兩個工作,你自己挑一個吧。一個是中央宣傳部部長,是把握政治方向和文字的工作;一個是出任我們駐蘇聯的大使兼外交部第一副部長。這兩個工作都重要,也都適合你來擔任。你想干哪一個?”
王稼祥認為,自己在蘇聯待過多年,還擔任過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在那兒有許多朋友。隨著中國革命的成功,中蘇關系必然會發生變化。他選擇了駐蘇大使這個擔子。黨中央認為,王稼祥是中央資深領導成員,熟悉蘇聯情況。他任駐蘇大使,得到黨政軍高級領導成員的一致贊同。
1949 年10月3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勤政殿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聽取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周恩來關于蘇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蘇建交的報告;這次會議決定同蘇聯建立外交關系并互派大使,任命王稼祥為駐蘇聯大使。
無大使可派,去“干部倉庫”找
新中國與蘇聯建交并互派大使后,同年的3個月內,有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朝鮮等9個國家與新中國建交。1950年又有越南、印度、緬甸、瑞典、丹麥、瑞士等9個國家與新中國建交。然而這時已無大使可派。兩個月后,黨中央把視線轉移到軍隊這個“干部倉庫”。
1949 年12月27日,黨中央給各野戰軍總部發出關于選派外交人員的6條標準:黨員,政治上忠實可靠;高中以上文化水平,能懂外語更好;有相當多的情報工作經驗和軍事知識;謹慎周詳,能堅決執行政策,服從領導;身體健康;年齡在20歲至40歲之間的師級、團級以上干部。除上述條件外,有外事經歷即與外國人打過交道成為一條重要依據。要求合適人員于1950年1月25日以前到京報到。
中央軍委直屬機關、各軍區、一野、二野、三野、四野總部收到通知后,立即按中央要求挑選合適人員。
“國家有需要,將軍無選擇”
由于多年在部隊工作,被選中的人對部隊懷有很深的感情,不太愿意離開。時任第19兵團副司令員的耿飚在兵團駐地接到調令,感到十分意外。耿飚知道外交的重要性,但他舍不得離開部隊、戰友、駐地人民群眾。到北京后,他對周總理說:“我對外交一竅不通。”周總理說:“邊干邊學嘛!”
王幼平在湖南邵陽接到調令后,去長沙的二野司令部表示了自己的想法。正在此地的鄧小平說:“上面指名要調閻紅彥、劉志堅、王幼平三人。閻紅彥、劉志堅申請不去,中央同意了。你再不去,調三個去兩個,還可以;調三個,一個也不去,不好交代。”韓念龍在杭州接到調令后,向陳毅司令員表示要繼續留在部隊作戰。陳毅說:“少廢話,執行命令,趕緊動身。北京來電報催了!”在杭州任職的姬鵬飛接到調令后,到上海找老首長粟裕,求他給說說情。粟裕說:“你是軍人,國家有需要,將軍無選擇??!”姬鵬飛只好服從命令。
初期派出的首任大使共29人,除陳家康、吉雅泰、王任叔、白認外,都在軍隊任過要職,因此出現了“將軍大使”的說法。
(摘自《黨史博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