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飛

引 子
她們是一群受過高等教育的專職媽媽,她們因目睹一些學生心理脆弱、情緒行為失控、厭學等現象而成立“愛心樹”生命關愛中心。從此,她們組成的志愿者團隊,進學校、家庭、山區,十幾年如一日地走在心系下一代健康成長的路上……她們像一束光照亮了孩子們前行的路。
1
“給自己打了滿分的同學請舉手……”
這是上海浦東新區愛心樹生命關愛中心基地里的一節普通的親子課,孩子們坐在前幾排,他們的父母坐在后幾排。課堂的最后一個環節是讓孩子們從學習成績、道德品行等多個方面給自己綜合打分,同時也讓家長們給自己的孩子綜合打分。
結果很快出來了,滿分為10分的分值,20多個孩子只有一個給自己打了8分,5個給自己打了及格,剩下的竟然給自己打的是不及格。考慮到孩子們的尊嚴,老師沒有公布分數,而是以自愿舉手的方式詢問孩子。當問及誰給自己打了8分時,一個孩子將自己的小手高高舉起。
老師問他為什么給自己打8分,他說:“我爸爸媽媽說我除了學習不好其他的都好,所以我給自己打了8分。”
老師問給自己打及格的請舉手,5個孩子都舉了手。老師問他們為什么給自己打及格,其中一個孩子說:“我爸爸媽媽說你的考試成績及格了,你整個人就及格了,因為我的成績平時就是及格水平,所以我給自己打了及格。”
老師又請給自己打不及格的同學舉手,結果只有一個孩子過了好一會才猶猶豫豫地舉起手來。老師問他為什么給自己打不及格,他結結巴巴地說:“因為,因為我爸爸說我是一頭豬,什么都不行,只知道玩兒!”
此時的課堂氣氛很凝重,一度在上課之初的活躍氣氛沒有了。
接下來再看家長們給自己孩子打的分數,他們的評分普遍都高于孩子給自己的分數。只是讓人沒想到的是,給自己打8分的孩子竟然是個學習困難戶,由于成績不理想,在班級里很沒有自信心,家長就把孩子帶回家自己教。家長沒有因為孩子學習不好就歧視他、訓斥他,而是讓他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因此變得自信滿滿。
而站起來回答及格的那位學生,其實體育特別優秀,但他的父母告訴他,只有你的成績好了,一切才是好。
讓人頗感意外的是那位說自己不及格的孩子,因為他竟然是個學霸,平常考不到A﹢就哭,就不敢回家。他的父母此時非常尷尬。他們反駁孩子說:“我們什么時候說你是一頭豬了?”母親說著眼淚也下來了,“在你心目中你的爸爸媽媽有多愛你你不知道嗎?媽媽為你補課,給你買好吃的,帶你去旅游,你喜歡什么就滿足你什么。媽媽這么愛你,你怎么這么給自己打分呢?”
這位父親的委屈還在于,他給自己的孩子打了8分,在他眼里孩子是優秀的,可是他沒有想到孩子竟然給自己打了不及格。
一堂課下來,所有的家長都明白了一個道理:每個父母都深愛自己的孩子,只是有時候我們不合適的表達方式,或者在唯分數論的大環境下,我們忘了孩子也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一個人格“富足”的孩子,必定是在充分認可和接納的環境下養成的。如何培養出“富足”型人格的孩子,是家庭教育最需要深思和警醒的問題。
2
2015年,“愛心樹”的老師們走進了大別山區的留守兒童中間。他們通過“你是獨一無二”的繪本故事,跟孩子們互動交流,告訴他們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貝。讓這些甚至一出生就留守在爺爺奶奶身邊的孩子們,知道他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知道他們的父母有多么愛他們。同時讓他們了解父母的生存艱辛,也讓他們理解自己的父母為什么要丟下他們背井離鄉。
在她們的行程即將結束時,一個叫馬小輝的小男孩怯生生地來到老師跟前,問老師還會再來嗎?老師問他你希望我們還來嗎?孩子說希望你們還能來。老師問他為什么呢?他說:“其他的叔叔阿姨來我們學校都喜歡送一些文具、書包、書籍、衣服,但沒有人給我們說我們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寶貝。我的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地打工,我一直以為我在他們心里不重要,現在我知道了,我在我的父母心中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寶貝。”
兩年后,這個小男孩和班里的其他孩子一起受邀來到上海,走進愛心樹生命關愛中心基地。他們和上海本地的孩子們一起玩耍,一起閱讀,一起游覽上海。在這里,他們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平等和愛,同時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原來自己真是個寶貝。
等到旅程結束的時候,這個小男孩塞給了老師一張小紙條,紙條上說:“老師,謝謝您,謝謝您再一次告訴我,我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寶貝,我一定會做一個最有價值的寶貝。”
3
張老師是帶著困惑和焦慮加入“愛心樹”這個大家庭的。說困惑,是因為她自己孩子的學習并不理想,尤其是數學,每次考試成績幾乎都是墊底。至于請過多少輔導老師她自己也記不清了,而孩子的成績卻是越輔導越往下走。甚至連輔導他的老師都說,沒有見過如此不開竅的孩子。
孩子每次考試后,她這個家長被學校叫去“談話”已成常態,而每次回到家里除了對著孩子吼,她已經沒有第二個選項了。結果,孩子在家校的夾擊下,自信完全沒有了,而且是一提到數學就害怕,甚至考數學時握筆的手都是顫抖的。
到了三年級,她自己的焦慮已經達到頂峰。此時,她來到了“愛心樹”,一是想像其他的愛心媽媽那樣,做些力所能及的志愿工作;二是希望能在“愛心樹”下找到一片能拂去焦灼之心的“綠蔭”。
在生命關愛中心工作的日子,她慢慢感悟到了生命教育的意義。
同時,張老師還發現自家的孩子只要把畫筆、彩泥握到手里,就能一整天安靜地坐在那里涂呀畫呀捏呀,孩子對各種色彩的把握和表現出來的各種創造力著實讓人欣喜。
她最終選擇了孩子的選擇。她告訴自己,他可能是個在數理化上永遠也不及格的孩子,但這不妨礙他在藝術上綻放他的光芒。
她承認接納孩子數理化不及格的過程是艱難的,認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教育理念也不是嘴巴上隨便說說的,因為只有你真的認為他有用,你才能真正接納他,才會真心去鼓勵他。
就是從這之后,他們母子之間的關系不再緊張了,老師的要求也不會在她身上發生作用了,她認為孩子盡力了就好,孩子59分的數學成績她能接受。
令她沒有想到的是,當孩子看到媽媽接納自己的時候,孩子變了,他開始反向努力了。他知道了成為藝術家要畫圖,幾何不能太差;他知道了一個藝術家不能老呆在自己的國家里,他是需要走出去和別國的藝術家交流的,外語也不能太差。就這樣孩子自己的內驅力出來了,數理化竟然也能慢慢及格了,雖然也只到及格線,她已經很滿足了,因為她知道孩子已經盡力了。
現在,她的孩子在國際高中里讀“藝術和設計”,其專業成績得到了老師們的普遍贊賞,孩子順著這條路走下去,實現他的藝術理想只是時間問題。
其實,這也是“愛心樹”這個生命教育群體有意思的地方,服務者和被服務者都在生命教育春風化雨般的浸潤中一同成長著。
4
今天,“愛心樹”生命關愛中心的志愿者們,已在公益這條路上跋涉了14個年頭。14年來,她們走進校園和社區,先后為上海、四川、云南、湖北、安徽等地共50余所中小學、幼兒園、流動兒童和山區學校,提供生命教育公益服務近30萬人次。
“愛心樹”志愿者團隊,在中心成立的同時還組建了教材編寫小組,經過4年多的校園實踐和辛勤寫作,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小學《生命教育》教師用書和學生用書共10冊,為系統化持續開展生命教育公益服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用“愛心樹”聯合創始人郁玫的話說:“生命教育不是用來作為未成年人保護最后的防線,而是未保工作預防性公益服務,是人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生命健康關系建立最重要的教育,我們服務主旨是‘用愛心點燃愛心,用生命影響生命,我們期待讓志愿奉獻精神更好在社會中發光,為建造美好的生命、幸福的家庭、和諧的社會貢獻力量!”
(插圖/桑麟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