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被普遍采納的看法是:在1785年的英國,一本叫《小街交易所指引》的書上(當時的倫敦證券交易所叫小街交易所),已經出現牛和熊這兩個名詞。但是,當時牛、熊的意義跟現在不同。在1785年的倫敦,“牛”是指買入股票者,他可以身無分文就買進股票,并希望在必須繳款前賣出以獲利。“牛”會在結算前想盡辦法,把自己買進的股票賣出去。因此在付款前,他必須跑遍整個交易所找人接手,他心中充滿希望和恐懼,害怕無人接手,常常會情緒低落、脾氣不好,跟牛的行為差不多,因此這種作手被人稱為“牛”。
而那時的“熊”也不是指不斷下跌的市場,它是指實際做空的人,也就是賣出一批股票或公債,同時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交出他實際上沒有的東西,因此他要不斷地找人,希望低價買進他未來必須交出來的證券,因此對所有能夠壓低證券價格的壞消息,他都會很高興,表現出幸災樂禍的樣子。
在當時要分辨“牛”和“熊”很容易,表情沉重、憂郁的人一定是牛,不斷東張西望,拿壞消息嚇人的人一定是熊。
牛在美國諺語中有掙扎向上的意思,在1884年出版的《牛津詞典》中指出,在此前的1842年,牛熊代表好壞市已經出現在一般寫作中,而《華爾街的故事》更是指出,早在1688年,一個西班牙作家在他的文章中已經用牛熊來隱喻市場了。
在今天,還衍生出各種各樣的牛和熊,比如瘋牛、慢牛、迷你熊、巨熊,恐怕今后的行情還能誕生一個新名詞:披著牛皮的熊。 (摘自《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