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康平
故宮可能是大家熟悉又陌生的旅游景點。熟悉,是因為經常能在電視等媒體上看到天安門城樓,而故宮其實就在城樓后面。陌生,是因為還是有不少人沒去過故宮,甚至也沒去過北京。工作了之后有過幾次出差北京的機會,但都行色匆匆,未能一償宿愿,這次終于得便一探故宮究竟。
進入故宮有兩條線路,一條是從天安門由南往北進入,另一條則是沿著筒子河從闕左門、闕右門進入。兩條線路殊途同歸,都要在午門會合,由此進入故宮。這次我走的是第一條線,這條路即使你是第一次來也不會迷路,因為人很多,跟著人流就能走到。穿過天安門的門洞,映入眼簾的是端門城樓,明清時主要是存放皇帝儀仗用品的地方,現在用于展覽。隨著人流穿過端門門洞,在步道的東邊有一排廊房,這里是國旗護衛隊的營地。天安門廣場上每天升國旗的儀仗隊就是從這里出發的。沿著步道一直走到一片開闊地,看到售票窗口,就到午門廣場了,至此才算走到故宮“門口”。
這里不禁要感嘆下故宮的門票,從我10 年前第一次來就是這個價了。我覺得,作為國內或者說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博物館,這個價格實在太親民了。如此定價的初衷,也是為了讓更多人進入到故宮,讓故宮從皇家的變成人民的。
買了票過了安檢,穿過午門門洞,就已經能看到太和門和北邊的太和殿了。逛故宮的一大特點,就是由南到北不走回頭路。所以如果這時候直奔三大殿,就會錯過東西兩大塊的宮殿。況且三大殿人流眾多,對于此時已經走了1公里的我來說,體力消耗會很大。所以我決定放慢節奏,先去逛人流較少、鬧中取靜的文華殿和武英殿。
文華殿和武英殿,一東一西,分別占據故宮的東南和西南角。先去文華殿,這是一處幽僻之所,也是值得所有讀書人膜拜的圣地。文華殿是清代殿試閱卷的地方,而后面的文淵閣則管理收藏著宮內圖書,其中就包括了皇皇巨著——《四庫全書》。文淵閣的建筑很有意思,不同于宮中紅墻琉璃瓦的風格,用的是青磚黑瓦。因為黑色主水,以水壓火,和閣前的金水河引水一起保佑藏書樓的安全。坐在文華殿后的臺階上,面朝文淵閣小憩,隨意吃點喝點,人也不多,作為宇宙中渺小的生命,獨享著古藏書樓數百年的歷史和安靜,這是我故宮緊湊行程中難得的適意時刻。
武英殿位于西邊,剛好和文華殿對稱,這里是清朝宮廷印書處,所印的書被稱為“殿本書”。殿本用銅版活字,印刷精良,用的紙又是桃花紙,在文獻學、印刷史上都有不小的價值?,F在這里主要用作展覽,記得上一次來我就參觀了“趙孟頫書法展”,有幸一睹《膽巴碑》真容。武英殿外還有一個去處,即東邊的花園。從地圖上看,是故宮內綠地面積最大的一塊。這里有座斷虹橋,據考證是元代大都遺址的文物,很值得一看。
回到太和門廣場,接下去就逛三大殿了。其實三大殿的游覽體驗并不算好,無時無刻不被旅游團的游客們包圍著,況且也不能進殿,只能隔著欄桿透過門看到牌匾上的“皇建有極”“允執厥中”。當然可以在現場感受這些建筑的空間、色調時,將歷史事件和其聯系在一起。比如,明清兩朝24 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順治和康熙曾在保和殿居住,科舉的殿試也在保和殿舉行。你會發現歷史不再是課本上的文字和圖片,而是近在眼前了。當然,如果要真正一探殿內究竟,可以通過故宮官網的“全景故宮”功能瀏覽,宮殿內各個角度、區域都可以看,清晰度也很高。其實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很多書畫文物。故宮官網的電子數據庫收羅了幾乎全部書畫珍品,很多細節還是看電子版清楚,而且網上看的時間不受限制?,F場看因為人流的關系,每幅作品不可能停留太長時間,只不過現場看能對作品的尺幅大小有個直觀的認識。
逛完三大殿已經是下午1點多了,此時身疲體乏,先停下來在中和殿廣場的凳子上休息片刻,吃點干糧補充能量。主線任務已經完成,接下來的東西六宮路線得根據個人情況進行選擇,在5點前離館就行。這會兒應放平心態,閑庭信步慢慢逛,逛一處是一處。另外,故宮的開放區域因為整修等原因,每次來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可以查漏補缺,挑沒去過的逛。我特別推薦城墻開放的時候上去逛逛,城墻作為當代已經消失了的建筑形態,對于我們理解古代城市規劃和布局,很有幫助。
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故宮去一次就夠了,知道那是皇帝住的地方就行。但對文史愛好者而言,去一次遠遠不夠。一是因為每次去總有宮殿封閉著,想要逛完勢必得多去幾次。二是去看故宮的展覽。許多書畫類藏品,出于延壽保護的目的,只能間隔很長時間才展出一次,并且每次展出的時間很短。碰上這樣的機會,你能忍住不去看嗎?逛完展后,還可以慢悠悠地到還沒去過宮殿的“補課”。但是有一點,像《千里江山圖》這樣的展覽異?;鸨?,展廳內要限制人流,光是展廳外面等候的時間就不短。所以建議展覽剛開始就去,免得媒體一宣傳,熱度上來趕上個人山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