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麗,孟 潔,吳 昊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學院,湖北咸寧 437000)
2013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著力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1,2]。習近平總書記2014 年底在視察江蘇時要求江蘇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并突出強調要加快建設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3]。2017 年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人才支撐體系是保障,需要大量面向地方現代農業發展和全產業鏈培養一批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經營和管理者以及美麗鄉村建設者。鄉村人才振興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要不斷完善政策法規和體制機制。鄉村的人才振興,不僅是培養一大批高學歷的鄉村干部和引導一大批優秀人才到鄉村去,而且要有規劃、有目標、有計劃地兼顧系統性與科學性地培養人才[4]。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咸寧市公辦高職院校,承擔著為咸寧市培養更多的鄉村振興人才的責任與使命。本研究以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在鄉村振興人才振興中的措施為例,探討了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培育咸寧模式,并總結經驗教訓,推廣、宣傳、發揮其典型引路作用,既可以為咸寧市培養高素質復合型農業技能人才打下理論基礎,也可以進一步推廣宣傳咸寧模式,最終助力鄉村振興。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建校以來,始終堅守“興農富民、振興鄉村”的初心和使命。打造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高地,是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工作目標。學校以培養服務鄉村振興的創新創業型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樹立產業辦學導向,扎根地方辦高職,堅持在產業鏈、鄉村治理、生產實踐中培養“一懂四愛”(懂農業,愛黨、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愛農村、愛農民)的創新創業型技術技能人才。學校在人才培養專業特區、人才培養機制、人才培養路徑、人才培養保障體系等方面均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通過研究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在鄉村振興人才振興中的舉措與經驗,探索鄉村人才培育咸寧模式。
讓先進典型引路,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歷來是中國共產黨重要的工作方法。通過不斷努力,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理念建構和體制機制創新、育訓平臺建設、研究服務機構、平臺搭建等方面形成了典型經驗,探索出一條涉農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新路子。通過探索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在鄉村人才培育咸寧模式中的經驗教訓,推廣宣傳發揮其典型引路作用,為全國各地鄉村振興人才振興發揮“探路石”作用。
咸寧市鄉村發展存在農業經濟發展不夠強、產品營銷渠道不暢、創新動力不強、農村人口老齡化、空心化現象突出、鄉村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調研發現,咸寧市4 161 名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400 人,僅占9.61%;初中以下學歷的1 693 人,占40.69%。鄉鎮“七站八所”科技人員學歷普遍偏低,全市73 個農技中心762 名農技人員,中專以下學歷619 人,達81.23%。同時新時代農業農村工作對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現代化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對鄉村治理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知識與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急需為全市905 個行政村定向培養一批“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農村基層組織接班人、脫貧致富帶頭人、電商創業合伙人,打造“永久牌”鄉村振興帶頭人隊伍。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以鄉村振興背景下人才振興對鄉村一線人才的迫切需求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培育鄉村人才的大量研究和實踐工作。在創新與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適用于湖北省鄉村人才培育的咸寧模式。
2013 年以來,圍繞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的要求,開展涉農專業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著力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5]。2016 年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咸寧職業技術學院以“發展鄉村人才培養為主的職業教育就是教育領域最好的精準扶貧”的辦學理念,培養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啟動鄉村人才培育工作,探索設置“專業人才培養特區”(簡稱“專業特區”)[6]。
遴選現代農業技術、中小企業創業與經營、農村電子商務、休閑農業、園藝技術、園林技術、生物制藥、建筑工程技術、電子商務、會計、小學教育等產業鏈專業,培育鄉村旅游、鄉村建設2 個專業方向,在建設經費、教學資源建設、應用型師資建設方面給予特殊支持。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突破口,化地方特色資源為教育教學優質資源,構建多樣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以培養服務現代農業、服務美麗鄉村建設行業的鄉村人才隊伍。
發揮高職院校的辦學優勢,整合地方、行業、企業等多方資源,建立鄉村振興學院、產教融合共同體、咸寧市職業農民學院,協同推進鄉村人才培養,形成了以政府為引導,院校為主體,行業和企業等多元參與的人才培育機制[7]。
以培養鄉村人才為核心,對于應屆高中生、農業經營主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業企業、合作社)、村里務農青年、新型職業農民四類培養對象分別針對不同的崗位類型,采用專業系統培養、職業農民學院專類培訓、校地聯姻定向培養、百萬擴招社招彈性培養等四類路徑進行分類培養。
1)對于鄉村特區各專業應屆高中生,圍繞地方現代農業發展和全產業鏈需要,通過專業對接產業、教學對接生產、老師對接師傅、課堂對接田地、考核對接社會評價等系統化職業能力培養模式,培養懂農愛農務農的鄉村人才后繼者,新生代職業農民[8]。
2)對于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咸寧職業技術學院舉辦的各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如農業領軍人才培訓、產業扶貧帶頭人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農業經理人培訓、現代創新創業青年培訓等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創業能力[9]。
3)村里務農青年,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通過校地聯姻、定向招生、訂制課程、定向培養,利用開展“永久牌”鄉村振興帶頭人才建設。
4)新型職業農民,落實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實施百萬擴招,采用農學結合、彈性學性、送教下鄉的形式,利用各三級田間學校教學點開展專項地方新型農業生產者培養。
3.4.1 建立多方育人平臺,創新鄉村人才培育機制 產學研育人平臺:與田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鄉村振興學院,形成專業共建、師資互聘、課程共創、項目共擔,以國家鄉村公園項目為依托,把學院建在田野中,把課堂、科研建在田間地頭,雙方合力打造的鄉村振興人才培訓基地。
產教聯盟信息平臺(鄉村振興共同體):咸寧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近50 所高職院校和近50 家企業成立“鄉村振興產教融合共同體”。開發了“鄉村振興公共服務平臺”,下設在線教育和信息服務2 個應用中心,搭建信息交流平臺,發揮校企資源優勢,實現校企資源共享,構建了開放、共享的終身學習數字化學習體系。
科技研發服務平臺:下設兩院三中心,即鄂南農業特色產業技術研究院、萬訊創新創業研究院、中三角自然資源應用數據中心、創業就業公共服務平臺數據中心和湖北大學職業教育研究院——鄂南研究中心。鄂南農業特色產業技術研究院為咸寧市特色農業增長極、現代農業升級提動引擎,帶動學校涉農專業建設,提升教師科研能力;萬訊創新創業研究院利用“互聯網+”提供農產品流通解決方案,開展電商創業合伙人、農業企業經營者、管理者的人才培養,促進師生同創;中三角自然資源應用數據中心利用無人機進行農村土地普查、農業有害生物防治等獲取數據,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創業就業公共服務平臺數據中心為政校行企萬訊創新創業學院高校聯盟投資118 萬元、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專業技術團隊負責開發“萬訊高校聯盟創業就業公共服務平臺”,同時還進行“創課網店”實用教材開發,為大學生線上線下創業活動提供實踐指南;湖北大學職業教育研究院鄂南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務為整合資源,搭建職業教育研究平臺;提供決策咨詢,建設“立足咸寧、輻射湖北、面向全國”的職業教育政策決策智庫;培養、培訓職業教育人才,推動職業教育事業發展。
文化傳承創新創業平臺:引進盆景大師為兼職教授,建立了“大師工作室”,聚力為中國盆景技藝的傳承存根,為現代工匠鑄魂。引入企業創業導師,建立創業一條街,通過萬訊創新創業學院培育鄉村創新創業帶頭人。
3.4.2 五化一體的教學體系,拓寬鄉村人才培育新途徑
1)針對不同的培育對象,制定不同的人才培育方案,設計不同模塊化的課程系體。設計“1+1+1”模塊化課程體系,以應用能力為出發點,對應人才培養目標要素,側重知識應用,注重能力本位。第一個“1”即一個鄉村人才公共課平臺,設置農村應用文寫作、國情教育、心理健康、勞動教育等課程培養學生務農愛農意識。第二個“1”即專業課程平臺,提升學生農科專業知識能力和實踐能力,著力培養“懂科技、有技能”的農科人才。第三個“1”即專業拓展模塊,對于涉農專業加大管理類、創業類、會計類、營銷類等課程比例,提升學生管理能力,對于鄉村經營管理類專業加大現代農業生產類、美麗鄉村建設類、智慧農業類課程“愛農村、懂農業、善經營”人才的培育。
2)建立了學院-分院-田間教室的三級教學體系,把課堂搬進田間、地頭,讓田間、地頭變成教學課堂,把實際的生產項目、工作項目變成專題教學內容,用實踐夯實理論知識,實現課堂教學的項目化、工作化。
3)建立現代農業技術專業資源庫,開展混合式教學、線上教學,實現教學手段信息化。
4)采用專題講座、混合教學、田間學校、流動課堂、送教下鄉等多種教學形式,實現教學形式靈活化。
5)學校考核與企業評價、1+X 證書相融合,實現了評價體系社會化和職業化。
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鄉村人才培育是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人才振興的創新之路和必由之路,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在政府的支撐和行業、企業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具有咸寧職院特色的鄉村人才培育咸寧模式。在今后一段時期,推進鄉村人才咸寧培育模式,是一項重要工作。當然,在實行咸寧模式鄉村人才培育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探索與實踐。要繼續始終堅守“興農富民、振興鄉村”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探索適應該辦學模式的良性運作機制,真正為鄉村振興培育和輸送一批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愛農村、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為服務咸寧市地方經濟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