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筆小昕
團子做完作業,他剛走到客廳就看見小時在看電視。
電視上正在播放第19屆侯德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青年科學家獎評選的新聞。
團子和小時靜靜地看完了全過程。新聞結束后,團子感興趣地問道:“這個獎是以一個人的名字命名的嗎?”
“對啊!這是以地質科學家侯德封命名的青年科學家獎。”
“可是為什么有這么多人能獲獎呀?難道這是一個團體獎項?”
“因為這些青年各自在礦物學、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領域做出了突出的創新性的貢獻,是我國青年科學工作者的優秀代表,就如科學家侯德封一樣。”
“這位科學家是一位怎樣的人啊?”
“我帶你去看看他吧!”
新中國成立初期。侯德封和另外一個人正看著桌上的地圖,一邊指著地圖上的地點一邊討論。
團子說:“他們在討論什么?”
小時回答道:“他們在討論可能有錳礦的地區。當時湘潭錳礦瀕臨枯竭,國家鋼鐵工業面臨斷錳危機,他們正在尋找解決辦法。”
第二天,侯德封帶隊去尋找錳礦。他們不停地挖,挖累了就休息,換另一批人接著挖。
一位工人說:“侯隊長,您休息休息吧,換我來挖。”
侯德封用手拂去了臉上流下來的汗,說:“我不累。”
小時說:“如果他們3天挖了3.6米長的探礦隧道,那么5天可以挖多長?”
團子撓了撓頭,轉移話題道:“大家都輪著休息,他怎么不怕累,一直挖啊挖,連水都沒喝過幾口。”
小時說:“他在爭分奪秒,想盡快解決斷錳危機。”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最終找到了裸露在地層外的淺部氧化錳礦,還在地層深部發現了原生碳酸錳礦,大家都興奮極了。
侯德封心想:中國鋼鐵工業的斷錳危機終于解決了。
步入中年的侯德封走上了領獎臺,用雙手接過了獎杯。獎杯上寫著“自然科學獎”。
團子問:“小時,他這是做出了什么貢獻而獲得這個獎杯的啊?”
小時說:“他成功地解釋了中國西部的油田成因和形成規律,為大慶油田和中國東部重要油田的發現做出了突出貢獻。”
侯德封參加并領導了中國科學院西北石油地質調查工作,并在調查會上提出自己的觀點:“有無石油生成,不在于地層是陸相還是海相,關鍵是有沒有合適的古氣候和古構造。地層厚、有潮濕氣候期,是生油層和儲油層發育的基本條件……”
“作為地球化學系的學生,你們一定要打好數、理、化的堅實基礎,一定要練好新興實驗技術的基本功,還要有寬廣的知識面、活躍的思路以及熟練的技術。”侯德封在講臺上對臺下的學生說。
團子好奇地問道:“他當老師了?”
小時解答道:“侯德封參與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化學系的創建工作,并擔任該系的系主任。”
在侯德封的指導下,從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化學系畢業的學生們活躍于地質學界,大大提高了中國地質科學水平。
侯德封不僅為國家培養了第一批地球化學專業人才,還培養了一批批地球化學骨干。
晚風輕輕吹開了小時的日記本,只見上面寫道:“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報效祖國、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