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湖北省咸豐縣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姚建軍,梁金波,崔清梅,胡雙玲,陳清華
(1.咸豐縣農業農村局,湖北咸豐 445600;2.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業科學院,湖北恩施 445000)
茶產業在促進湖北省咸豐縣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已成為全縣農業主導產業、脫貧增收支柱產業、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據2021 年咸豐縣統計年報數據,2021 年,咸豐縣茶葉基地總面積18 867 hm2,干茶產量1.16 萬t,全縣通過有機、綠色認證茶園面積4 040 hm2,其中富硒白茶種植面積達9 667 hm2,產值近12 億元,白茶每公頃平均收入近10 萬元。咸豐縣茶產業產值近20 億元,聯農帶農達14.9 萬人,形成了以“唐崖茶”公用品牌為主的知名白茶系列產品。本研究對咸豐縣發展茶產業的舉措進行梳理,為有針對性地開展茶葉工作以及交流改進提供參考。
茶產業是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地方特色產業,也是恩施州富民強縣的重要產業。咸豐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將其作為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的重點工程,制定眾多相關政策和爭取專項資金扶持茶產業發展[1]。咸豐縣先后頒發了《關于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決定》《關于進一步加快咸豐縣產業發展的十條意見》等支持茶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以及《咸豐縣茶葉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咸豐縣茶葉特色優勢區發展規劃》《咸豐縣關于茶葉產業發展的決定》《咸豐縣產業扶貧差異化扶貧實施方案》《咸豐縣產業扶貧基地建設以獎代補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十條意見》等茶產業發展規劃及實施措施文件。
一是建設以白茶、烏龍茶、紅茶為主的3 個重點茶葉種植區,打造200 km 茶葉走廊帶、7 個重點茶葉鄉鎮和62 個重點茶葉村,明確全縣高質量發展茶產業方向。二是利用農業農村部定點幫扶和東西部扶貧協作優勢,在“616”工程等各項政策基礎上同時爭取申報相關項目,積極籌措資金,用于良種繁育、品種改良、基地建設、廠房改造升級。三是在咸豐縣產茶區域建立茶鮮葉交易平臺,在縣城建立茶葉交易市場,為咸豐縣茶農及茶葉發展搭建交流平臺。四是將茶產業發展與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聯結起來,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對發展茶產業的貧困戶和帶動貧困戶發展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獎勵,調動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自2015 年以來,咸豐縣爭取茶葉標準園建設、特色優勢區創建等項目資金超過2 億元,縣級財政整合并投入資金4 000多萬元,有效促進了茶農、茶葉從業者及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
政府在咸豐縣曲江鎮打造生態茶園示范點,在集中連片的茶園間作柿樹,美化茶園環境,做到田間春夏有茶,秋冬季有果,打造茶園四季有景的景觀茶園。帶動縣城居民和游客前往茶園采茶、游園、賞花、摘果,提高茶農收益,同時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此外,政府還利用本地生態資源,鼓勵茶企、合作社強化基地管理,推進綠色食品標桿式茶園建設。開展以茶為主、多種經營的生態茶園模式、觀光茶旅融合模式,促進茶園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通過以點帶面探索生態、綠色的茶葉發展路徑。
咸豐縣政府按照打造一批龍頭、帶動一片經濟、致富一方百姓思路培育龍頭企業,鼓勵縣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創建省級、國家級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縣政府借助東西部協作發展的契機,出臺政策支持縣內茶葉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股份合作、租賃轉讓等方式進行資產重組,支持企業發展壯大。實施茶廠改造工程,利用杭州對口扶貧項目資金新建標準化廠房,利用政府扶持資金添置機械設備,實現加工提檔升級,將用煤、柴改造為用電用氣[2],將單機作業改為清潔化連續化生產線。
政府未實施政策前,咸豐縣茶葉加工多為小作坊,以一家一戶生產經營為主,規模小、加工企業設備陳舊簡陋,衛生條件差,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廠房或是簡單搭建,或是早年住房簡單改建而成,加工勞動強度大、成本高,加工技術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標準化程度低,茶葉品質不穩定。全縣茶葉企業近100 家,只有不到27 家企業通過QS 認證。
實施龍頭企業培育計劃后,茶葉企業加工能力和產品質量大幅提高。2021 年底,咸豐縣已培育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4 家、州級產業化龍頭企業10 家,規模以上企業12 家,獲得SC 認證42 家,建設了5 家現代化茶葉生產加工示范企業,配備5 條以上的茶葉精深加工生產線,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44 個,建立可追溯體系4 個。
整合創建品牌,充分依托利用唐崖土司城遺址這張世界文化遺產名片,建立區域公共品牌。2020年,“唐崖茶”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同時多次在縣城集市舉辦恩施硒茶·唐崖茶采購商大會和全民飲茶日活動。2021 年,組織咸豐“唐崖茶”品牌參加全國農民報豐收活動。2022 年,舉辦“來咸豐·慶豐年”采茶節活動,咸豐縣獲“中國富硒白茶縣”稱號,被認定為全國有機農業(茶葉)示范基地縣、全國綠色食品(茶葉)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國家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在全國范圍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唐崖茶”的品牌影響力,品牌建設初步顯現成效。
在央視相關欄目投放廣告、在當地電視臺進行“唐崖茶”專題片推介,積極組織企業參加農交會、茶博會、農博會等大型展覽展銷活動。抓住互聯網線上營銷機遇,多渠道宣傳推介,參與多家媒體組織的“為鄂拼單”直播活動,利用微商、直播電商等銷售平臺,組織開展縣長網絡直播帶貨活動,對接“雨衣妹妹”公益助農團隊在咸豐縣現場帶貨銷售“唐崖茶”。2020 年開通咸豐縣至浙南茶市的物流專線,每天一趟專車運營,為“唐崖茶”走出去提供了物流保障。帶動周邊縣市的茶葉交易和茶葉貿易,積極推進與蕪湖峨橋、浙南茶市、安吉中國茶城、西安茶市等茶葉集散中心合作,充分發揮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作用,多措并舉推介“唐崖茶”。
深入挖掘世界文化遺產唐崖文化內涵,在咸豐縣茶市開展茶詩、茶謎、茶令、茶歌、茶戲等茶文化活動,挖掘土司文化、茶文化、油茶湯等傳統技藝文化。開展茶文化活動下鄉,茶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進企業、進家庭、進景區等活動。將茶文化課程排入學生選修課程,促進茶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將茶文化與生態、經濟、旅游產業全面融合,逐步擴大“唐崖茶”的影響力。
出臺政策鼓勵茶企及專業合作社發展茶旅融合,組織生態茶園游、茶園體驗游、茶鄉生活游、茶葉研習游、茶民俗游。全縣被認定的3 家4A 級景區和50 個美麗鄉村聯結帶動全縣846 家民宿和農家樂,以及192 個電商體系村全方位展示唐崖茶文化元素。已建成運行麻柳溪、大沙壩、泗大壩、龍坪、蛇盤溪、灣田等50 余個茶旅融合示范精品景點,并榮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稱號。
2018 年,咸豐縣編制了《咸豐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發展戰略規劃》,明確由縣茶葉協會代行品牌管理職能,推進品牌建設。2019 年,發布唐崖白茶、綠茶、紅茶團體標準,對縣域內茶葉企業生產的“唐崖茶”品牌標準等級和包裝進行統一規范。制定“唐崖茶”區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使用管理辦法,從品牌申請、準入、使用等方面作出具體要求。同時與市場監管等部門共同開展品牌保護行動,組織相關部門定期、不定期開展市場檢查,打擊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行為,引導和促進企業維護好“唐崖茶”商標和品牌質量、信譽。
建立產品可追溯體系,要求企業進行產品臺賬管理,對重點批次的茶葉鮮葉、產品、運輸進行明細登記,做到有賬可查。利用物聯網技術構建區塊鏈體系,實現從茶葉生產茶園到茶杯的全程溯源管理。規范產品等級標準,統一“唐崖茶”品牌,在包裝、標識、等級標準、茶樹品種等方面進行統一管理,嚴格按照恩施硒茶產品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進行規范管理。摸清全縣涉茶企業情況,針對不同茶企需求,定期對茶企負責人進行培訓和引導。構建監管體系,不定期對茶企進行檢查暗訪,對不合格企業要求整改,強化企業誠信經營,引導企業使用好、應用好“唐崖茶”品牌,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成立咸豐縣茶葉工作局,在各產茶鄉鎮配備農技人員,將鄉鎮茶葉發展等納入年底考核,與相關負責人員績效職務晉升掛鉤。同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恩施州農業科學院茶葉所、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恩施綜合試驗站、湖北省果茶辦公室等分別簽訂技術合作協議。邀請國家、省、州專家領導等深入咸豐縣開展科技服務指導,提高茶葉產業鏈生產、加工、研發、銷售的科技支撐力。咸豐縣茶產業實行的主要科技舉措做法如下,大力推廣“去夏增春,提質增效”栽培管理新技術,引進篩選適合咸豐縣土壤、氣候特點的優質高產茶樹新品種;加大“唐崖茶”區域公共品牌培育力度,努力提升“唐崖茶”市場占有率和市場知名度;培植本土企業、引進外地企業落戶咸豐,促進咸豐縣茶企嚴格按照“唐崖茶”加工標準規程提升品牌價值和品牌效應;主動融入多業態,使茶產品成為電商產品、旅游產品、文化產品[3]。
合理規劃布局茶園種植品種,實施無性系茶樹良種改造。引進和利用多種早中晚無性系茶樹良種,合理搭配種植,提高茶園基地良種化率。同時結合全縣主要生產的白茶、烏龍茶等加工茶類,突出品種特點,因地制宜引進茶樹品種,引進相對應的適制性白茶、烏龍茶茶樹良種。結合唐崖茶公共品牌加工生產,引進適制名優茶茶樹品種等。全縣主推茶樹品種有白葉一號、奶白茶、櫧葉齊、中茶108、齊蘭等。咸豐模式已開始在恩施州部分產茶區推廣應用。
新建茶園“一年交園子”技術要求建園時包含深起壟、覆膜、起溝、套種綠肥、定剪培育等。老、弱茶園的改造中,結合當地茶園地形等優勢,通過間作套種冠層高低不同植物、合理密植、樹體修剪等方式改善茶園生態環境,增加茶園抗病害風險能力。名優茶種植中推行去夏增春模式,在春茶結束后,當季對茶園進行適當修剪,莖稈還田,以此提升來年名優茶產量和品質。標準化茶園中,探索茶園初步機械化,利用山區茶園內環式栽培管理模式,引進適宜山區地型的中小型茶園機械,做到茶園中耕、施肥、修剪、機械除草、綠肥壓青、夏秋茶采茶等機械化管理。
此外,在咸豐縣域內廣泛推廣茶園間作綠肥、有機肥替代化肥、茶樹去夏增春提質增效、茶園三增三減、“一年交園子”技術工程等,通過一系列茶園種植管理先進技術模式的示范推廣,帶動整個咸豐縣茶葉種植高質量發展。
在加工方面,推行加工廠房設備流水線化,整合資源和資金,借助杭州市援建標準廠房,添置先進加工設備,組建清潔化、連續化、智能化的加工生產線,促進茶葉規模化生產,提升茶葉的加工能力和品質。開發茶葉精深加工產品,利用夏秋茶原料提取有效成分研發生產茶皂、茶洗漱用品,利用抹茶粉生產加工茶食品,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茶飲品及代用茶,提高茶葉附加值,科技助力茶產業可持續發展[4]。
針對咸豐縣茶葉生產、加工人員及農技人員中專業人才不多的情況,開展與農民培訓相結合的茶葉專業培訓班,組織茶葉加工、種植、評茶員、茶藝師等技能培訓,提升茶葉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和管理水平。
一是培養地方農技人員。培養、組建縣級茶葉技術專家組、鄉鎮茶葉管護服務隊、村級技術指導員三級聯動的地方技術隊伍。對茶農在育苗、種植、管護、采摘、加工等環節進行技術指導,提高茶農技術水平。二是培訓茶葉從業人員。通過高素質農民培訓、中西部協作、企業人才培訓、職校培訓等各級人才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三是引進茶葉人才。通過人才引進改善茶葉人才隊伍,示范帶動茶企人員的知識更新。四是與科技部門對接,積極申請科技特派員及三區人才。五是積極開展斗茶大賽、茶葉技能大賽,提高參賽人員能力[5]。
咸豐縣發揮縣域內外各級茶業力量,借助上級管理部門、科技人員等多方面作用,已在部分層面初步顯現茶產業推動發展效果。截至2022 年,咸豐縣97 家專業合作社與138 個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平均增收約1 400 元,帶動村集體平均增收3 萬元以上,形成了“村集體+專業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縣域品牌”的多方利益聯結機制,促進了咸豐縣茶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努力探索出一條推進縣域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