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璟晶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食品科技學院,江蘇泰州 225300)
銀杏(Ginkgo bilobaL.)為銀杏科銀杏屬落葉喬木,3 億多年前曾廣泛分布于歐洲、亞洲和美洲,被科學家們稱為“活化石”。中國的銀杏資源主要分布在江蘇、貴州、山東、浙江、湖北、四川、江西、安徽、廣西等省份,省資源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一些縣或市,如江蘇省泰興市、新沂市、邳州市,山東省郯城縣、泰安市、煙臺市等。銀杏樹可用于道路綠化、木材加工、苗木、盆景等領域;銀杏樹的果實俗稱白果,是傳統藥食兩用佳品,具有殺菌、止咳、補肺等療效;銀杏葉富含黃酮、內酯、聚戊烯醇、多糖、有機酸等生物活性物質,可用于健康食品、醫藥、化妝品及生物農藥和生物飼料等。銀杏具有很高的生態、醫用、美容、食用養生等價值[1]。
江蘇省銀杏資源豐富、品質優良、種植面積廣、歷史悠久,產業規模和效益均居全國前列,是中國銀杏產業的重要產區。20 世紀90 年代開始,江蘇銀杏種植迅速發展,但因缺乏科學管理,加工技術落后,投產率低,銀杏產品經濟效益并不高,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本研究針對江蘇銀杏產業發展的現狀及應用前景分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銀杏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對策和建議。
江蘇省是銀杏栽培大省,邳州市和泰興市是江蘇省銀杏產業的主產區。銀杏面積占全省喬木林面積的5%,其中泰興市銀杏種植面積達2.73 萬hm2,邳州市達3.3 萬hm2,銀杏成為僅次于楊樹的第二大優勢樹種。江蘇省白果年產量可達6 萬t 以上,泰興、邳州兩市可占65%以上。
邳州市和泰州市種植銀杏均有上千年歷史[2]。邳州市千年以上古銀杏樹有12 株,泰興市有12 株;邳州市500 年以上大銀杏樹有69 株,泰興市有121株。20 世紀90 年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授予泰興市“中國銀杏之鄉”稱號,2004 年9 月,“泰興白果”獲得了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稱號。國家質量監督局在2010 年對“邳州銀杏”實施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3,4]。
邳州市自20 世紀90 年代開始發展銀杏加工,已有白果加工企業近百家。泰興市于20 世紀80 年代中期開始銀杏果葉等加工、利用,并積極與全國各高校研究所合作,先后開發出銀杏開心果、銀杏啤酒、有機銀杏茶、銀杏油膠囊、銀杏精華素、銀杏葉提取物、銀杏根雕等20 余個品種的系列產品[5]。江蘇省銀杏加工產業已初具規模。
20 世紀90 年代開始,中國多個地區把銀杏作為支柱產業來規劃發展,從而興起了一股“銀杏熱”,銀杏產業得到飛速發展。邳州市和泰興市銀杏種植都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果,兩地的定植銀杏達到2 000 萬株以上,各種規格的銀杏苗木超2 億株,銀杏干青葉年產近2 萬t,白果超5 000 t,銀杏盆景存量超20 萬。銀杏種植業年產值達5 億~6 億元。近百家工廠利用銀杏提取物制造藥品、食品、化妝品、保健品、保健飲料等各種系列服務產品,年銷售額達3 億多元。
泰興市、邳州市還是銀杏貿易的重要集聚地,泰興市宣堡鎮已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銀杏交易市場,交易市場占地5 hm2,年白果交易量約8 000 t。邳州市也擁有鐵富和港上2 個規模的銀杏生產和銷售基地,年交易額達4 億多元,是在全國有影響的銀杏經銷商集散地。
江蘇省銀杏產業基本上涵蓋了銀杏的種植(第一產業)、銀杏中間產品的初加工和終端產品的加工(第二產業)、銀杏市場的流通(第三產業)等環節。銀杏傳統產業在中國已有一定的規模和經濟效益[6]。江蘇省一直重視對銀杏新品種或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栽培技術的研發,加工產品主要集中在粗加工的低端產品。這也制約著江蘇銀杏產業高質量的發展。
由于跟風種植銀杏和銀杏高效栽培技術推廣和嫁接技術的普及,極大地縮短了銀杏果的掛果期,江蘇省銀杏果供應量出現了大幅度增加,銀杏的價格連年走低。在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銀杏果鮮果的價格維持在30~50 元/kg,而到2010 年左右就暴跌到3~5 元/kg,此后價格一直處于低迷狀態;銀杏葉的收購價格也由24~28 元/kg 降至1.2 元/kg[7],這極大地打擊了普通農民的種植熱情。有些地區急于求規模,盲目競爭,缺乏整體科學的布局和長遠的規劃,使銀杏等資源增長過快,庫存持續增大,供求關系嚴重失衡,導致銀杏產品價格低迷。
江蘇銀杏加工起步較早,雖然銀杏加工產品有數十種之多,但主要以原料性商品和初加工產品為主,包括銀杏果、銀杏葉、銀杏葉茶等,這些產品附加值并不高。而相關加工企業小而散、技術含量較低,并未注重生產的標準化、質量的標準化及品牌的培育,再加上技術人員的緊缺,造成了已有銀杏系列產品品質得不到提升。
大環境下銀杏附加值的提升有良好的趨勢。如銀杏葉提取物含有黃酮和內酯等多種藥用成分,是世界公認的治療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最理想的藥物成份[8]。因提取工藝的不同,中國銀杏提取物的提取率小于1.5%,而國際上的提取率可以達到2.5%,國外銀杏葉的提取物采用丙酮提取和溶劑萃取,工藝先進,自動化水平高,可以生產出高純度的單體組分。國外利用銀杏葉提取物為原料制備成各種制劑銷售,已成為主流趨勢,并從中獲得了高額利潤。國內對銀杏制劑的研發生產比較薄弱,制劑的類型和種類比較單一,產品標準也達不到發達國家一類產品的標準,其往往只能作為原料粗制品以較低價格出口[9]。
國內銀杏產品的總體研究和生產水平較低,缺乏宏觀調控和引導。國內生產企業大都規模偏小、設備落后、技術低下、加工程度偏低,缺乏高、精、尖產品。雖然從事銀杏研究開發的企業很多,但大多集中在初加工產品重復生產,對高附加值的銀杏藥品、保健品及化妝品等產品的研發均有所欠缺。江蘇省雖有引進的獨資和合資企業,但其技術含量并不高,屬于低層次引進,也不利于銀杏產業的加速提升。
銀杏集食用、藥用、材用、綠化和觀賞等多種用途于一身。20 世紀60 年代中期,科學家發現銀杏葉中含有通血脈和降低膽固醇的藥用成份及含有抗衰老因子,自此銀杏產業在全球興起。20 世紀90 年代后,得益于大量出口,銀杏產業效益高,江蘇省內大面積種植銀杏,但受國際環境的影響,銀杏產品的價格下跌,銷售數量也明顯萎縮。銀杏產業遇到了嚴重障礙,部分群眾對銀杏產業發展前景缺乏信心,棄采、棄收、毀樹改種現象時有發生。
江蘇省銀杏產業缺乏整體規劃,主要集中在銀杏苗木和果用林,如邳州市偏重銀杏葉和銀杏苗木的種植,泰興市則偏重白果的種植。江蘇省銀杏生產以“小而全”的方式發展,限制了江蘇省銀杏產業的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影響了江蘇省銀杏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高。銀杏數量猛增,銷售銀杏產品較單一,并未形成多元化的發展格局,產品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同時缺乏專用標準化藥用銀杏葉采葉基地,銀杏葉原料及加工質控問題突出,達不到國外發達國家標準,導致銀杏葉提取加工處于低層次水平。
銀杏產品在中國仍是屬于小眾產品。何迪[10]針對消費者對銀杏產品的購買意愿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80%以上的被調查消費者不清楚銀杏產品具體有哪些,對銀杏產品的種類認知較少,超過50%的被調查者對銀杏產品的用途和營養價值并不是太了解,超過30%的被調查消費者認為銀杏產品在市場上不常見。這說明了國內對銀杏產品缺乏積極有效地宣傳推廣。雖然邳州市、泰興市會定期舉辦銀杏節,但都局限于區域內,隨著銀杏價格的持續走低,宣傳推介工作更是日益弱化。
銀杏是中國特有的珍貴樹種,是城市綠化、街道栽植的首選樹種。結合早先栽植的銀杏樹生長特點,通過嫁接公枝培育雄株銀杏苗等技術,改變以往授粉過多、雌樹結果量過大,污染環境等現象;銀杏種仁具有極高的食用及藥用價值,通過技術改造篩選栽植食果大、殼薄、漿水足、味甘清甜、抗逆性強、營養高的優良品種。泰興市主要品種有大佛指、龍眼、七星果等,是公認的優良品種[11]。同時應著力選育葉產量高、藥用成分含量高的采葉專用銀杏品種,滿足國內對以銀杏葉為原料的藥劑、保健品的消費人群的需求。
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引導下,重新調整銀杏發展規劃,在保證嫁接銀杏樹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進行銀杏樹栽植結構的調整,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銀杏生產不只是銀杏果的生產,還應大力推廣銀杏葉用良種、觀賞良種、材用良種等。
銀杏產品價格的暴跌,直接原因為產量的猛增,而深層次的原因卻是銀杏產品加工轉化能力不強。銀杏深加工技術的研發也需要長期積累。一方面需要相關需相關部門將銀杏加工利用核心技術研發納入長遠規劃,持續給予支持;也需要扶持相關銀杏加工企業圍繞GMP 認證要求進行工藝裝備升級改造或更新。加大科技投入,引進先進設備,使得原料品質、產品標準及檢測方法與國際標準對接,積極開發符合國際要求的銀杏新品。另一方面,要改變直接出售和初級加工銀杏果的局面,改變銀杏酒、銀杏“開心果”等作坊式生產,要將加工產業鏈構建起來,著力培植產、學、研、銷一體化的龍頭企業,通過重組、聯合等方式擴大生產和銷售的規模,完善企業內部質量控制,實現銀杏加工產品的標準化。更要加大招商引企力度,鼓勵省外、國外等一批掌握關鍵技術、成長性好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合資、技術入股、合作等方式參與到江蘇省現有銀杏加工企業的升級改造中,整體提升銀杏加工產業的技術水平。
全方位綜合利用銀杏植物資源,拓展延伸銀杏產業鏈,不斷推動銀杏葉、果、材、觀光旅游等綜合發展,加快銀杏產業結構優化轉型,增強銀杏產業抗風險能力。銀杏產業不局限于種植,應提高銀杏產業中第二產業的比重,加快銀杏保健品、化妝品等高附加值終端產品的研發等;利用豐富的銀杏旅游資源,適度發展大規格、彩葉觀賞銀杏苗木,加大銀杏產業中第三產業的比重,如泰興市姚王鎮銀杏種苗場與南京林業大學合作繁育的金葉銀杏,在園林綠化中有一定推廣前景。同時要結合區域特點,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等[12]。
以銀杏傳統產業為基礎,依托高科技,根據市場需求,積極、穩妥、健康發展銀杏產業,拓展銀杏產業鏈,形成銀杏種植、銀杏醫藥、銀杏加工、銀杏旅游文化的產業集群。
一是加大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等途徑對銀杏產品的種類和作用進行宣傳,這是消費者了解銀杏產品的主要途徑,以此提高公眾對銀杏產品的認知程度。
二是繼續借助當地“銀杏節”等活動,推介展銷當地銀杏產品,提升地方產品的知名度。也可以將當地銀杏景觀、銀杏文化與旅游生態相結合,積極宣傳推廣,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三是通過新聞媒體平臺,專家講座等方式,提高公眾對銀杏價值的了解程度。
政府部門作為官方機構,在積極營銷宣傳的過程中,積極做好引導和監管工作,提升消費大眾對銀杏產品質量安全的信任度,同時也努力樹立地方特色銀杏品牌產品。
中國有豐富的銀杏資源,但銀杏產業的發展總體上缺乏宏觀調控和指導,研究和生產水平低??v觀國際上銀杏產業發達的國家都在銀杏終端高端產品上,獲得了高額的利潤回報。
必須要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和交流,有效挖掘銀杏產業價值鏈上的終端產品加工環節,如增加銀杏藥品和化妝品的生產,國內銀杏產品也要與國際接軌,依靠高新技術對銀杏進行研究開發,促進銀杏產業的穩步高質量發展。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積極拓展延伸銀杏產業鏈,將銀杏種植、銀杏醫藥、銀杏加工、銀杏文化旅游有機融合。例如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抓手,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挖掘銀杏尤其是古銀杏林的觀賞旅游價值,提升知名度[13]。銀杏產業是一個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于一體的產業。發展銀杏產業,對于改善生態環境、幫助農民群眾脫貧致富、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均極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