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升,劉 達,譚 超,劉美婷,劉志敏,程 濤
(1.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廣州 510635;2.廣東省水動力學應用研究重點實驗室,廣州 510635;3.河口水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廣州 510635)
近年來,隨著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等重點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廣東省級水網主骨架加快形成,省級水網正高質有序推進,市縣級水網成為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關鍵一步[1-3]。為全面貫徹黨中央關于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的部署[4-6],奮力實施廣東省“851”水利高質量藍圖,銜接廣東省級水網規劃建設成果,充分發揮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效益,以廣東省云浮市為例,從市縣級水網建設基礎條件、面臨的挑戰、建設思路等幾個方面分析研究云浮市現代水網建設,助力云浮市水利高質量發展[7-8]。
云浮市位于廣東省中西部,西江中下游的右岸,河流眾多,水系分散,全市分為西江干流下游水系、珠江三角洲水系及粵西諸河水系。主要河流有西江干流(長112 km)、羅定江(長193 km)、新興江(長109 km),另外還有黑河、建城河、南山河、泗綸河、集成河、千官河、羅旁河等28條集雨面積超100 km2的河流(見圖1)。

圖1 云浮市水系示意
云浮市現有水庫242座,總庫容為6.18億m3,中型水庫12座,小型水庫230座。云浮市現狀主要供水水源為西江、南江和新興江,全市供水規模大于1萬m3/d的水廠共有20座,中心城區已基本實現管網連通,其他鄉鎮設有鎮辦自來水廠,從當地山塘水庫或小河流取水。“十三五”期間,全市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基本完成,農村供水保障能力明顯提高。
云浮市城市防洪標準市級達到100年一遇、縣級達50年一遇、圩鎮達10年一遇以上,達到了國家防洪標準。“十三五”期間,云浮市基本完成新興縣鳳凰水閘重建工作、北峰山水庫除險加固工作,拆除嚴重影響河道行洪和生態安全的水電站11座,改造水電站攔河壩4座,完成山區五市中小河流治理任務1 040.46 km,經過治理的河流河岸穩固、行洪暢通,全市防洪減災工程建設成效顯著[9]。
云浮市覆蓋全市江河湖庫及小微水體的河湖長體系基本建成,設立了行政村以上河長1 117名,其中市級河長6名、縣級河長42名、鎮級河長399名、村級河長670名,實現了全市河湖管護全覆蓋。“十三五”期間,通過開展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常態化規范化開展河湖“清四亂”“五清”專項行動等一系列工作,云浮市的河道水更清、岸更綠,水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盡管近年來通過推進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中小河流治理、河湖“清四亂”“五清”專項行動等工作,云浮市水網建設基礎已經取得較大成績,但與“系統兼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暢通、調控有序”的國家現代水網建設要求相比、與水利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云浮市水網在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水資源節約利用能力、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生態保護治理能力、智慧水利及標準化運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眾多短板,亟待統籌規劃,系統解決[10-11]。
一是供水水源單一,抗風險能力較低。云浮市現狀供水水源以西江為主,以中小型蓄水工程為輔,城市供水水源單一,缺乏應急備用水源,抗風險能力較差[12]。二是城鄉供水發展不平衡,供水系統有待完善。盡管廣東省已完成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工作,但云浮市農村供水仍以分散式供水為主,部分供水缺乏消毒、凈化設施,供水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此外城鄉供水干管為單一管路,供水管網大部分為串聯網式,無法形成環狀供水,部分縣區農村供水能力不足。三是供用水矛盾日益突出。云浮市中心城區現有的供水格局弊端已不單單是降雨年際豐枯和時空分布不均的問題,而是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環境承載力不再協調,水資源與環境的承載力難以為繼的問題。
一是綜合用水水平不高。2022年全市萬元GDP取水量為98.4 m3,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1 m3。二是農業節水工程體系不完善。云浮市灌區配套不完善,引水樞紐簡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方面投入的資金非常有限,大量工程缺乏加固、改造,全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32。三是工業用水水平尚需提高。2022年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17.6 m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4 m3。四是管道老化、管網漏損率較高。全市供水管網老舊,全市平均管網漏損率較高,生活工業耗水率超過30%,超出“水十條”的要求,存在較為嚴重的水資源浪費問題。
一是防洪能力有待提高。目前西江防洪工程體系尚未完全形成,云浮市西江沿岸防洪仍需依靠沿江堤防,防洪壓力極大,羅定江、新興江、南山河等市內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防洪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工程隱患多,中小河流治理有待完善。部分水利工程存在運行時間長、設備老化等問題,急需除險加固。據初步統計,全市在完成列入中央規劃和山區五市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后,還有約758.8 km中小河流需要治理。三是現狀排澇標準與城市發展不匹配。云浮市西江干流沿江兩岸的澇區,受洪水倒灌影響,極易形成內澇等,現狀治澇標準偏低,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一是水污染防治形勢嚴峻,水質達標基礎不牢固。全市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處于快速推進階段,河流水環境治理壓力持續增加,西江部分支流水質近幾年出現反復惡化趨勢,如南山河永豐橋斷面的水質指標(氨氮和總磷)在部分月份存在明顯升高,急需深入推進污水整治工作。二是農村水系整治壓力大。畜禽養殖業尚缺少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環保意識差,排污隨意,亟需進一步強化水環境系統治理,加強推進農村污水整治防治工作,確保重點污染河湖水質穩定改善。
全市農村供水工程管理現狀尚未建立健全的運營管護、水價定價體制機制,工程專業化管理比例較低,供水信息智慧化管理仍存在明顯短板,一體化、專業化、智慧化管理能力有待加強。
在節水優先前提下,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不斷優化水資源配置布局,依托西江、南江、新興江等主要江河,以及金銀河水庫、向陽水庫、合河水庫、共成水庫等主要中型水庫,構建布局合理、水源可靠、豐枯互濟、多源互補的城鄉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加快健全完善水網布局,建設系統完備、安全高效、綠色智能、調控有序的云浮水網。
通過推進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云浮分干線、郁南千官供水分線,持續優化水庫空間布局,構建水資源配置骨干網,加快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第二水源,逐步推動形成城鄉供水工程多水源互濟互通的供水格局,提高供水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城市供水主管網升級改造,降低管網漏損率,提高用水效率。
以流域為單元構建江河安瀾的防洪減災網,在重點完善西江防洪體系建設基礎上,高質量推進中小河流系統治理,加快推進西江干流治理工程(云浮段)、南江中游羅定段治理工程、新興縣新興江干流及城防工程防災減災達標加固項目、郁南縣南江河(郁南連東堤段)綜合治理工程等51.73 km主要江河堤防達標建設。協調推進中心城區擴容提質、云浮新區防洪排澇體系、珠江—西江經濟帶水利項目建設;加強山洪災害防治,提高城鄉排澇能力;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建立防汛非工程措施體系,強化山洪災害監測預警,減少洪澇災害損失。
以碧道建設為牽引推動水安全補短板和水污染治理,打造安全行洪通道、自然生態廊道、文化休閑漫道和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高水平建設云浮碧道。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水網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管理全過程,因地制宜對已建水網工程實施生態化改造,推動小水電綠色轉型升級,高水平建設生態水網工程。開展重點河湖生態治理保護,實施金銀河水庫、東風水庫等水源保護工程,強化西江云浮段、南江、泗淪河等江河源頭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生態敏感區生態保護與修復。
加快推進“三同五化”農村供水網絡體系建設,逐步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大力推進廠網延伸合并,擴大供水范圍和提升供水能力,提高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的比例。加快推進已劃定的“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著力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清理整治。實施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補齊中型灌區完好率低、設施不配套等短板,提高用水效率,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高效推進云浮市智慧水利融合工程建設,推進水利工程智慧化建設、改造與優化升級,聚焦南江數字孿生流域和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云浮分干線數字孿生工程試點,開展智慧化模擬,支撐精準化決策,建設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智慧水利體系,讓防災減災調度更主動、江河流域管理更精細、水利工程服務更精準,支撐全市水利高質量發展。
扎實推進標準化建設和改造,探索建立有利于供水工程長期發揮效益的運營管護體制機制,逐步實現農村供水縣域統管。落實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運行管護職責,加強培訓教育,提高專業化管理水平。以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為主線,建立集成式的農村供水信息管理系統,全面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
推進跨行業跨領域融合發展,加強水網工程與農業農村、水運、航運、能源、市政、文化旅游等跨行業跨領域的協同融合發展,構建水產業轉化平臺,融合發展云浮精品生態漁業,加快發展飲用水、酒類、醫用針劑、軟飲料等云浮涉水產業集群,大力開發云浮水源山抽水蓄能電站等綠色能源經濟,做大做強南江、新興江、南山河等涉水文旅產業,充分發揮市域水網整體效能和綜合效益。
基于云浮市水網建設基礎,分析市縣級水網建設面臨的挑戰,針對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能力、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生態保護治理能力、智慧水利及標準化運行管理等諸多短板,提出建設云浮市現代水網的規劃思路,對其他市縣級水網建設規劃、水利高質量發展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