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紅梅

毛澤東和錢學森(左)
1955年,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沖破美國的重重阻撓回國之后,先后受到毛澤東的六次接見。錢學森說:“每一次都給我指明了繼續前進的方向,每一次都給我增添了攀登高峰的力量。我之所以有今天,都是毛主席、共產黨給的。”
1956年1月25日下午,毛澤東召集第六次最高國務會議,討論《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參加討論會的除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外,一些科學家也受到邀請,其中就包括剛剛回國的錢學森。
會議按計劃只安排一個下午,但發言的人非常踴躍,不得不延長到晚上。因為事先未準備晚飯,就臨時決定先休會,吃完點心后再繼續開會。正當錢學森在休息室休息時,毛澤東走進屋子來到他面前。在交談中,毛澤東囑托錢學森要多培養一些青年科技人員,因為現在國家非常缺乏科技人員。
隨后,毛澤東還就“基本粒子是否可分”問題詢問錢學森:“你們科學家說的,基本粒子不可再分啦!我看基本粒子也是可分的,你信不信?”錢學森不敢說信,也不敢說不信,因為當時物理學家認為基本粒子是不可分的。但后來物理學發展證明毛澤東的“基本粒子可分說”是正確的。錢學森說過:“毛主席對物質無限可分性的問題,從唯物辯證法的高度,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毛主席預見了20年后高能物理的發展。”
這是錢學森第一次受到毛澤東的接見,雖然時間比較簡短,但對錢學森影響非常深刻。多年后錢學森還清晰地記得毛澤東對他說:“要懂得新生的、最有生命力的東西,總是在同舊的、衰亡著的東西斗爭中生長起來的。”
1956年2月1日上午,錢學森應邀參加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分組討論會。在討論會上,錢學森從科技工作者的角度,結合在美國的留學經驗,對我國培養科學研究人員的優勢和劣勢進行了客觀的分析。
這天晚上,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宴請參加會議的全體委員。在宴會廳內,黨和國家領導人同各界人士歡聚一堂。錢學森拿著請柬走到自己所在的第37桌,但第37桌并沒有自己的名字。正在納悶之際,工作人員將錢學森領到第1桌,只見錢學森的名字放在毛澤東的右邊。
錢學森開始有點疑惑,就在此刻,毛澤東在全場掌聲中走到第1桌,熱情地招呼錢學森:“學森同志,請坐這里。”錢學森坐在毛澤東身邊,感到無上光榮。錢學森事后才知道,是毛澤東在審看宴會名單時,親筆把他的名字從第37桌勾到第1桌。席間,毛澤東對錢學森說:“聽說美國人把你當成五個師呢!我看呀,對我們來說,你比五個師的力量大多啦!我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論》,用來指導我國的經濟建設。”在交談中,毛澤東說得最多的,是新中國的建設事業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再次囑托錢學森多多培養年輕科技人員。
1958年10月27日下午,毛澤東在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陪同下,參觀自然科學成果展覽。在參觀過程中,毛澤東看到錢學森并主動交談。毛澤東說:“你在青年報上寫的那篇文章我看了,不錯啊。你是學力學的,學力學而談農業,你又是個農學家。”錢學森趕忙謙虛地說:“我不懂農業,只是按照太陽能把它折中地計算了一下,至于如何達到這個數字,我也不知道。”毛澤東隨后又說:“你的看法在主要方面上是對的,現在的灌溉問題基本上解決了,豐產的主要經驗就是深耕、施肥和密植。”
毛澤東肯定了這次展覽,尤其是在技術科學展覽館,看到重量輕、強度高、經濟且便于安裝的建筑材料后高興地說:“如果全國都是這樣,那就太好了。”參觀結束后,毛澤東勉勵大家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努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錢學森后來回憶說,毛主席這次的教導“撥正了我做科技工作的方向”。
1964年2月6日,毛澤東邀請竺可楨、李四光、錢學森到中南海紫云軒暢談科學工作。毛澤東和錢學森談到反導彈問題時提出:“搞少數人,專門研究這個問題。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總要搞出來。”
事實上,早在1964年1月2日之前,毛澤東就指示聶榮臻,“我們要從防御上發展,要研究反導彈武器”。聶榮臻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找錢學森等人進行初步研究,決定先收集資料,但不要忙于成立班子。1 月24 日,聶榮臻向毛澤東報告:“防彈道導彈是個高度復雜的技術,當前蘇、美等國都把發展有效的反導彈手段看成是打破核僵局的關鍵,建議成立一個組,由錢學森負責,探討發展反導彈的任務、技術途徑、核技術力量培訓等問題。”于是,就有了2 月6 日毛澤東和錢學森的談話中談到的反導彈問題。
3月23日,國防科委為了貫徹落實毛澤東的指示精神,安排錢學森負責主持召開彈道導彈防御技術討論會。會議決定在國防部五院二分院成立“防御規劃小組”和“反導規劃小組”,開展反彈道導彈的研制任務。后來,整個反導彈工程被稱作“640工程”,并于1964年8月由中央專委列為國家重點任務。
“640工程”極其龐大,與國內技術水平和經濟力量不相適應,加之十年內亂,研制工程步履艱難。1982年航天部決定下馬“640工程”,但是通過多年探索,攻破不少關鍵技術,尤其在預警雷達系統和測控等航天技術方面取得較大發展,這為后來人造衛星、載人航天以及航天測控網的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2月26日是毛澤東的生日,一向反對過生日的毛澤東,心情特別好,讓工作人員給他列出宴請名單,用自己的稿費慶祝。錢學森也在邀請之列,并且和毛澤東同在一張桌子,在這張桌子就座的還有陳永貴等人。
宴會開始后,毛澤東舉杯幽默風趣地說:“今天既不是祝生日,也不是祝壽,而是實行‘三同’。我用自己的稿費請大家吃頓飯。我的孩子沒有來,他們沒有資格。這里有工人、農民、科學家、解放軍,不光是吃飯,還要談話嘛!”毛澤東又對著錢學森說:“你是導彈專家,依靠你,使我國的原子彈早日爆炸。”錢學森謙遜地說:“我不敢稱為專家,距黨和人民的要求還差得遠哩!”
這次會見對錢學森來說特別重要,因為當時“兩彈一星”中的兩彈已研制成功,而且如何將這兩彈結合起來的重任也落在了錢學森肩上。更為重要的是,此次接見具有特殊的時代背景。錢學森回憶毛主席將他和陳永貴安排在一桌,是毛主席對他“進行無產階級政治教育”,由此深刻地領會毛主席的意思。他說:“我領會毛主席的意思,是教育我一定要向勞動人民學習,拜勞動人民為師,認真改造世界觀。”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5月1日晚上9時,在“東方紅”樂曲聲中,毛澤東、周恩來及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等登上天安門城樓,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在活動中,毛澤東和錢學森進行了親切的交談,并且要讓錢學森“走到群眾當中去,同群眾結合”。周總理還特意向西哈努克介紹了錢學森、任新民這兩位火箭專家。
這是錢學森最后一次受到毛澤東接見。此后在人大或黨代會上,他都能夠見到毛澤東,卻沒有談話。而毛澤東對錢學森也是分外地惦念,1975年1月四屆全國人大召開前夕,周恩來到長沙向毛澤東請示工作。當時周恩來遞交一份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名單,毛澤東說:“不看了,但是我想起兩個人,一個是錢學森,一個是侯寶林,請你查查人大代表里有沒有。如果沒有,就把他們補上。”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與世長辭。錢學森內心萬分悲痛,9月13日、15日、17日三天都參加了毛主席守靈,9 月16 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終身不忘毛主席的親切教誨》,深情地回憶了受到毛澤東六次接見的情形。9 月18 日,錢學森又參加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毛澤東主席追悼大會。
錢學森的一生對中國科學、國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他在總結時說,自己只是恰逢其時,真正的成就要歸于黨、歸于集體。而這背后就有來自毛澤東的支持和關心,尤其是在六次接見過程中的交談,使錢學森受到極大的鼓舞和激勵。正如錢學森所說:“每一次都給我指明了繼續前進的方向,每一次都給我增添了攀登高峰的力量。”

油畫 偉人雄立婁山關 徐淑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