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繼芳

胡曾鈺
抗日女英雄胡曾鈺,1921年4月5日出生在無錫堰橋胡家渡一個貧苦農民家庭。9歲那年,積勞成疾的父親因無錢醫治含恨離世,母親帶著她和2個年幼的哥哥,靠給人洗衣服、做針線活艱難度日。懂事的胡曾鈺白天上學,晚上幫母親織漁網、納鞋底掙錢補貼家用,用她稚嫩的雙手為母親分擔著家庭的重擔。就這樣,全家靠節衣縮食和兩個哥哥打工,資助她勉強讀完了初中的課程。
1937年11月25日,無錫淪陷。日軍飛機經常到堰橋一帶狂轟濫炸,胡曾鈺家僅有的兩間房屋也被炸毀,全家一路流落到八士橋的姨母家。1938年,17歲的胡曾鈺先后在方村小學和梅村小學當起了教員。她目睹了國土遭蹂躪,生靈被涂炭,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早已在心中生根發芽。
1939年5月,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江抗”)到八士橋一帶開展抗日救亡活動,胡曾鈺積極參加抗日宣傳。她辦墻報、刷標語、印發宣傳品,在學校里教唱《新四軍軍歌》《大刀進行曲》等抗日歌曲,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9月,“江抗”奉命撤回路西,胡曾鈺借口外出求學,瞞著母親參加了“江抗”宣傳隊,隨軍來到常熟的陽澄湖畔。為了適應游擊斗爭需要,她和“江抗”宣傳隊的同志經常打扮成老百姓,深入群眾中做民運工作。她和戰友們一道吃蘆葦根、睡蘆葦蕩,同敵人周旋,扛土槍參戰,經受了嚴峻的斗爭考驗,一步步走向成熟,不久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1年9月,由“江抗”改編的新四軍6師18旅奉命轉移到蘇北地區,開辟江(都)高(郵)寶(應)抗日根據地。11月,胡曾鈺隨18旅52團轉戰高郵,被分配到二區辦事處負責民運工作。第二年7月,二區劃分為二、三兩個區域,胡曾鈺擔任三區區委宣教科科長,負責在長林溝兩岸的郭家莊、孫家垛、韓家莊、項薛舍、劉家垛一帶開展工作。當時高郵各區都有地方勢力“聯莊會”,其中三區的“聯莊會”勢力頗為強大,有步槍400余支,人員上千人。有一次,“聯莊會”頭子牛正倫等人在四異鄉召開三區各“聯莊會”會議,企圖聯合起來對付新四軍。胡曾鈺得到消息后,與三區區委組織科長陳志農立即趕到開會地點,闡明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指出國難當頭應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共同抗日。他們經過面對面的說理斗爭,粉碎了“聯莊會”中頑固分子破壞抗日的陰謀;之后,又逐步爭取、改造了“聯莊會”中有影響的人物,使三區“聯莊會”逐漸轉化為抗日民族武裝。
胡曾鈺經常起早摸黑走村串戶,關心群眾的冷暖疾苦。當地的貧雇農常遭受日偽軍的燒殺搶掠,又受地主的殘酷剝削,生活極端貧困。胡曾鈺按照黨的政策,動員地主、士紳讓租讓息,使她管轄的幾個村莊的農民生活都得到了改善,群眾性的抗日活動也隨之積極地開展了起來。胡曾鈺在三區工作僅一年的時間,就同當地群眾結下了魚水深情,群眾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她,老年人把她當自己的女兒,婦女們把她當親姐妹,孩童們尊她為老師。
1942年9月,敵人集中兵力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分塊“清剿”。11月初,興化、高郵、樊川、三垛等據點的日偽軍水陸并進,分五路對樊北地區進行“清剿”。8日早晨7點左右,宿營在吳陳舍的三區機關及游擊連五六十人發現東北方向有敵人汽艇,遂向項薛舍轉移。上午10點左右,到達項薛舍還未安頓下來,南路“清剿”的敵軍又包抄了上來。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胡曾鈺主動請戰,帶領一個班的戰士掩護區機關轉移。胡曾鈺最后撤退到莊子東野麥田時,腿部中彈倒地。兇殘的敵人猛撲上來,對她連刺數刀。她頓時倒在了血泊中,壯烈犧牲,年僅21歲。事后,當地群眾和胡曾鈺的戰友眼含熱淚將她的遺體安葬于野廟義冢地。
解放后,為了紀念抗日英烈胡曾鈺,當地人民政府將她犧牲和戰斗過的地方命名為“曾鈺鄉”、“曾鈺村”、“曾鈺河大橋”、“曾鈺小學”、“曾鈺路”等。江蘇省民政廳、高郵市民政局、漢留鄉民政部門及許多知名企業和愛心人士出錢出力,修建了胡曾鈺革命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以此來紀念這位巾幗英雄,用烈士的精神教育激勵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