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難想象,這屆觀眾已經不僅開始跟著電視節目學習,還認真做起了筆記——重要事件串聯人物生平,成長軌跡一目了然,韓愈的傳世之作與后世影響更是詳略得當,要點清晰。而筆記的對象,正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最近播出的一檔全新文化綜藝節目《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截至目前,《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四期首重播累計觸達觀眾22億人次,首播觀眾規模排名第一。
講的是“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作為語文課本里的常駐嘉賓,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他們和他們的詩作、文章我們再熟悉不過。就拿“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來說,《馬說》里“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等許多名句至今仍是不少人的“肌肉記憶”,更別說還有《師說》《祭十二郎文》等千古名篇,其影響力直達其他幾位宗師。
但這些經典名句從何有感而發,這些傳世之作又是如何而來?幾期《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看下來,一一有了解答。不得不承認,《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不僅視角獨特,細節也尤為豐滿而鮮活,讓本以為會枯燥的傳記式講述一下子擁有了奪人眼球的吸引力。
對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百姓生活的“神還原”
與此同時,在溯源的過程中,觀眾也逐漸明白,這不僅是對宗師們一生的回望,更是對一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的“神還原”,細致描繪出文人大家筆下的唐風宋韻,讓節目的文化內核更深厚多元。例如在講述歐陽修生平時,看到北宋時期的人們將冰塊存在木質箱子改良而成的冰鑒中,制作特色消夏飲品“香引子”,就有不少觀眾感慨“漲知識了”“古代人的智慧就是?!?。
正如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所說,“唐宋八大家”雖然是散文八大家,但是他們的貢獻并不止于散文。因此,《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作為全新切口、創新講述的又一靈感迸發的文化產物,不僅僅走進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更不斷拓展文化版圖的“內容可供性”,從而為人們提供文化接觸的多種可能。
打造多重交融的“媒介奇觀”
某種程度上,對于文化節目來說,內容創造力往往決定其文化空間,內容表現力則凸顯了節目的文學質感。無論是置身店肆林立、人流如織的“大唐東西市”,還是暢行于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的北宋街市,亦或是在XR技術營造的擬真畫面中品味“萬千孤獨”,《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的表達與呈現極盡創新。節目播出后,不少觀眾由衷贊嘆節目賞心悅目,不僅“以新穎巧妙的方式,帶領觀眾了解宗師的一生及其文學成就,娛樂中有普及”,更直言“不愧是央視,節目質感拍得比一些古裝正劇還好”。
極富知識點的內容,讓《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一開播就獲得廣泛的關注與熱議,而“沉浸式實景演繹+電影化拍攝+XR創新呈現”,使得“思想+藝術+技術”再度展現出更強烈的藝術表現張力同時,也強調了一種文化節目的大眾化路徑——將觀眾從“旁觀者”變成“見證者”、甚至是“參與者”。
(綜合央視、影視前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