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過度包裝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前不久,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國家郵政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多個部門印發《深入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行動方案》,對電商平臺企業及大型品牌電商企業快遞包裝綠色轉型作了重點部署。
這幾年,我國不斷推動快遞包裝減量化、標準化、循環化,持續降低行業能耗、推動綠色發展。截至目前,行業基本實現電子運單全覆蓋,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已超過90%,包裝箱瓦楞紙減量達40%,重金屬和溶劑殘留超標包裝得到有效遏制。盡管快遞包裝綠色治理有了一定成效,但這只是包裝“瘦身減負”的量變,包裝成本高、末端回收難的突出問題并沒有解決。相比快遞如今“月均百億”的業務量,可循環包裝的使用占比仍然偏少。
拆個包裹“里三層外三層”,快遞包裝“瘦身”難在哪?
分析其原因,似乎各方都有難處。在快遞企業看來,如何包裝是寄件人的權利,不能因為寄件人過度包裝而不提供寄遞服務,能做的只有不再二次包裝。電商平臺從業者則認為,暴力分揀、野蠻派送現象仍時有發生,要確保商品無損送到消費者手上,包裝就不能含糊;如果用環保包裝材料,不僅成本高,堅固度也不太穩定。
針對主體多、鏈條長、領域廣這些特點,推進快遞包裝綠色治理,單靠一個部門、一個行業或一個企業,恐怕遠遠不夠,需要各相關部門、各企業加強互動銜接,形成良好協同機制。
(摘自《經濟日報》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