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祁陽市的浯溪碑林,是中國最大露天摩崖石刻,集中保存了唐朝至民國書畫摩崖石刻505方,是名副其實的書法寶庫、文學殿堂、歷史檔案館。
今年56歲的楊鐵軍是祁陽市浯溪碑林風景名勝區(陶鑄故居)管理處文物科負責人,30多年來,他和父親楊仕衡接力守護碑林。據其介紹,浯溪碑林最高的石刻位于30米懸崖峭壁上,字徑2.3米。最低的在溪畔崖腳,字徑1厘米。“最出名的是《大唐中興頌》,因元結的文絕、顏真卿的字絕、摩崖石刻的石絕,譽稱‘摩崖三絕。”
據老祁陽縣志記載,浯溪碑林有歷代摩崖石刻280方。當時,這些石刻大多掩蓋在荊棘雜草中。1979年楊仕衡接手保護工作后,以浯溪碑林為核心,帶領團隊籌建浯溪文物管理所,開始搶救性發掘、保護石刻。
“缺少經費和專業工具,我父親團隊3人不分晴雨,靠著幾根繩索在懸崖峭壁探碑。每找到一處,他們都很激動。”楊鐵軍說,父親多方論證,恢復了諸多石刻碑文本來面目。
受父影響,楊鐵軍1987年底加入碑林守護。“最初協助父親尋找石刻,后來主要是觀察記錄、拍照存檔、清理青苔,研究石刻保護方案。”楊鐵軍透露,團隊最終找到并清理浯溪摩崖石刻505方,比老縣志記載的石刻多225方,文體有頌、銘、賦、記、詩、詞、聯語,字體有篆、隸、楷、行、草體,作者薈萃了唐代以來400多位名家。
為研究浯溪崖壁記載不詳的石刻,楊鐵軍和父親多次赴國家、省文物局向專家請教,到國家圖書館查閱資料,與“土專家”交流意見。父子倆人在全國報刊上發表浯溪摩崖石刻研究論文近200篇。楊仕衡還出版了《浯溪解讀》。
“浯溪碑林摩崖石刻。僅清代就有5位越南官員在這里留下5方詩刻,見證了中越之間的友好情誼。”楊鐵軍認為,解讀和宣傳浯溪碑林,是對其最好的保護。
如今,浯溪碑林石刻成為人們研究歷史、學習書法的重要陣地,不斷走向世界。
(據中新社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