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貿一體化”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抓手,其核心是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實現更高水平開放和更高質量發展。12月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明確關于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要求加快推進“內外貿一體化”,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內外貿一體化”有了更加明確的部署和要求。去年初,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銜接更加有效,實現內外貿高效運行、融合發展。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對標國際先進水平,調整完善國內相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促進內外貿標準銜接、檢驗認證銜接、監管銜接,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對“內外貿一體化”有更明確的部署和要求。
“內外貿一體化”使企業“出口轉內銷”渡難關。當下,外向型企業正面臨海外需求收縮、訂單量減少、收匯風險增加等不利因素的考驗。“出口轉內銷”成了企業在危機中尋求出路的新途徑,使外貿企業拓展銷售渠道,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實現國內國際市場一體化協同發展。“內外貿一體化”給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提供了極佳的機遇,關鍵要看外貿企業能否抓住。當然,“出口轉內銷”也面臨著在知識產權、法律上的風險,企業必須評估是否涉及知識產權等。
“內外貿一體化”須搞好內外貿規制的銜接。“內外貿一體化”除了同線同質同標外,稅收規則、市場準入規則、檢驗檢測的標準規則都要一體化。但當下還存在著內外貿規則和制度體系銜接不暢、市場渠道缺乏、轉型成本較高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內外貿一體化”的推進。因此,要推動健全有利于內外貿一體化的法律法規體系,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積極開展國內國際標準轉化,補齊國內標準短板,提高標準技術水平,持續提升國內國際標準一致性。
“內外貿一體化”須發揮試點城市的引領作用。今年初,商務部等14部門確定了在北京、上海等9地開展內外貿一體化試點。從試點地區的試點情況來看,重點圍繞培育一批內外貿一體化經營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融合發展的產業集群,解決了一批市場主體內外貿一體化經營遇到的實際問題。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為促進內外貿融合發展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消除了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和內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顯性和隱性壁壘。
“內外貿一體化”須搭建內外貿供需對接平臺。平臺以內貿流通體系中各類交易市場為基礎,發揮跨境電子商務功能,建設面向國內外市場的商品集散中心和商貿集群。加強內外貿信息和數據共享,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大力支持國內品牌企業和產品“走出去”,多渠道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品牌影響力。在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尤其是服務領域制度型開放。推進內外貿監管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讓消費端選擇更理性消費。
總之,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關鍵在于敢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各地都應結合實際抓緊“動”起來,以更高效的資源流動和要素配置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