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魁

2022年,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內地和香港的企業有136家,美國企業有124家。盡管這只是一個按營業收入規模排名的榜單,并不代表每個企業真正很強,但其中許多的確是很具全球競爭力的跨國公司,也被公認為世界一流企業。
對上榜的中美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行一些比較分析,可以發現,中國企業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由于2022年公布的榜單實際上顯示的是2021年的經營數據,中國企業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遠低于2022年,所以這些數據有較強說服力。
總體而言,中國大陸上榜企業平均營業收入利潤率為5.1%,總資產收益率為1.2%,凈資產收益率則為9.5%,美國上榜企業分別為11.0%、3.2%和21.9%。中國大陸上榜企業有10家銀行,其利潤占上榜中國大陸企業全部利潤近42%;126家中國大陸非銀行上榜企業平均利潤為26億美元,而117家美國非銀行上榜企業平均利潤為92億美元。
在營業收入利潤率最高的50家企業中,美國有23家,包括微軟、甲骨文、Meta(臉書改名后的公司)、Alphabet(谷歌的母公司)、蘋果、高通、思科、輝瑞、英特爾、強生等企業;中國大陸只有6家,其中5家是銀行,其他1家非銀行企業是騰訊。在凈資產收益率最高的50家公司中,美國有25家,相當一部分企業也正是營業收入利潤率最高的那23家企業;中國大陸有3家,分別是中國醫藥、聯想集團、山東鋼鐵。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金融業之外的這些大企業排頭兵,與美國金融業之外的大企業排頭兵相比,經濟效益有很大差距。而中國這些大企業排頭兵,其中許多還被認為是中國相應行業的龍頭企業,以及盈利能力很強的企業,并被遴選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或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譬如中國石油、國家電網、中國建筑、中國寶武、中國移動、上海汽車、航天科技、中國中車等上榜企業,以及中國核工業、航天科工、中國船舶、安徽海螺等上榜企業,要么在一流示范企業名單上,要么其子企業在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名單中。
即使對同行業的企業進行比較分析,效益差距同樣明顯。金屬制品行業具有很強的可比性,因此這個行業在中國和其他國家一樣都具有很高的市場化程度。在金屬制品行業,中國大陸上榜世界500強的企業有19家,但平均利潤額只有11億美元,凈資產收益率排名最高的山東鋼鐵為40.3%,中國寶武為6.1%、河北鋼鐵集團為2.0%、首鋼集團為1.1%;美國上榜企業只有1家,即紐柯鋼鐵公司,其利潤總額為70億美元,凈資產收益率達到48.7%;其他國家的上榜企業也有較好的效益指標,譬如盧森堡的安賽樂米塔爾的凈資產收益率為30.5%,韓國浦項制鐵為13.6%,日本制鐵為19.9%。一些人可能會認為,中國金屬制品行業的產業集中度較低,存在過度競爭情況,從而導致利潤率太低。但從單個企業的產量規模來看,中國企業普遍更高一些,而且各有其比較穩定的客戶群體和市場范圍,經過2016年前后結構性改革期間的“去產能”之后,并不存在明顯的產能過剩和嚴重的價格競爭等情況,所以,很難從產業組織角度來完全解釋利潤率的巨大差距。
可能電信行業更具可比性,該行業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大陸和美國企業數量相差很小,各為3家和4家。該行業的對外開放程度不高,本國用戶人數對企業規模和效益的影響非常大,這方面中國企業更有優勢。從設備先進程度和技術迭代角度來看,中國企業也不處于劣勢。
不過,在網絡通訊設備行業,中國上榜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高于美國上榜企業。該行業上榜企業只有2家,恰好中美各1家,中國華為的凈資產收益率為27.0%,美國思科為25.7%。這都是很不錯的收益率指標,而華為還高一些。
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經濟效益
根據工信部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中心等機構發布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報告(2022)》,2021年已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的企業,營業收入為3.7萬億元,利潤總額為3800億元;截至2022年年中,其中有76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上市。無論從經營狀況、綜合實力、發展勢頭來看,還是從在細分行業中的地位來看,這幾百家上市企業都是全部中小企業和全部專精特新企業中的表現優異者,其中,許多是國有企業集團的下級公司。
不過,若與國外同類企業相比,就略遜一籌。根據德國隱形冠軍之父西蒙的統計分析,德國有1307家隱形冠軍企業,其稅前和稅后的營業收入利潤率分別為11%和8%,遠高于德國工業企業為3.3%、德國最大500家家族企業為6.6%、世界500強企業為4.7%的平均稅后營業收入利潤率;其稅前總資產收益率達到14%、稅前凈資產收益率達到25%。如果將中國719家上市與掛牌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視為自己的隱形冠軍企業,大致是不錯的?,F在可將它們與德國1307家隱形冠軍企業進行比較,我國專精特新企業總資產收益率為4.01%,德國的是14%。可見,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創造經濟效益的能力,明顯高于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業。
對這些企業創新能力進行衡量,則可從更深層次來認識它們創造經濟效益的能力。德國隱形冠軍的研發投入強度達到6%,是一般德國公司的2倍,其創新效率是大企業的25倍,而且許多隱形冠軍企業并不申請專利;即使在成熟行業,隱形冠軍的創新也層出不窮,而且它們特別重視持續改良式創新。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創新方面也有優良表現。一項統計分析顯示,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于2021年共有專利申請48.18萬件,平均每戶98件,不過這還是明顯低于德國隱形冠軍每戶大約200件的水平;其中有效發明專利平均每戶只有13件;專精特新小巨人在A股上市和新三板掛牌的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的中位數達到5.6%,遠高于中證1000企業的3.7%和創業板全部企業的4.8%。
可以看出,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的上市和掛牌公司,研發投入強度已接近德國隱形冠軍企業,不過所積累的專利數量則少得多。此外,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專利質量,或者技術含量和有用性,可能也不太高。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與安永研究所分析了中國719家上市或掛牌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有效發明專利,發現只有8家企業有專利自引用行為,這8家公司的自引用率平均值為0.35,最大值為0.5,其中7家公司僅有1次自引用,另一家公司有2次自引用。這可能從一個側面表明這些發明的價值偏低。
(摘自“澎湃新聞”)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更多要依靠創新驅動,因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企業家精神。要在這個意義上理解民營企業家創辦的企業。企業家精神,簡而言之就是創新精神,不僅民營企業需要,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同樣需要。
——劉世錦《供給側改革要充分發揮企業家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