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金,高欽華,史秀花
1. 莒縣人民醫院健康查體科,山東日照 276500;2. 莒縣人民醫院供應室,山東日照 276500
院內感染問題一直是全國各地區醫療機構的重點關注課題之一,其控制效果也是判斷醫療質量的核心參考因素。根據統計研究指出,導致院內感染的誘因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環境、患者自身、醫護人員,其中的環境誘因指的便是醫療機構環境當中所分布的病原體,根據其實際分布情況分為空氣環境、醫療物品表面附著等多種類型[1]。其中手術器械是醫療物品表面污染的重要源頭,而這也與手術器械的應用途徑有關。醫療機構需要經由消毒供應室對各類手術器械進行回收,對其中可重復使用者給予清洗、消毒、滅菌等處理,在隨后的使用中再給予發放,以達到醫療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的。但如果消毒供應室工作質量不佳,便會導致院內交叉感染的問題,嚴重者甚至可能誘發全身性感染,使患者的病死率大幅提升[2]。因此,需通過精細化質控管理的方式,對消毒供應室各工作環節給予細化、優化,以更加嚴謹、規范地實施操作,全面提升手術器械的消毒滅菌質量,降低院內風險事件的發生概率[3]。本研究選取2022 年1—12 月莒縣人民醫院消毒供應中心20 名工作人員,對比探討常規管理模式與精細化質控管理模式的實施效果與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20 名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管理方式進行分組,對照組10 名,男6 名,女4 名;年齡25~53 歲,平均(39.83±3.55)歲;工齡2~10 年,平均(5.15±1.07)年。對照組10 名,男5名,女5 名;年齡24~55 歲,平均(39.91±3.57)歲;工齡2~11 年,平均(5.18±1.05)年。兩組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并分別抽取1 500 件手術器械進行清洗消毒工作。
納入標準:為本院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同意參與配合本管理研究工作。排除標準:科室實習輪轉人員;規培生;中途退出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管理模式干預,內容為:按照院內標準完成器械的發放、回收等工作,按照規定詳細記錄器械發放、回收的科室、時間等信息,班次采取輪班制,不設定固定工作人員,定時對管理人員進行考核,如考核成績不佳予以培訓。
觀察組采取精細化質控管理模式干預,具體措施為:
①建立精細化質控管理小組。在消毒供應室內建立精細化質管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并要求本科室主任醫師、感染預防科主任醫師等作為顧問,共同制訂精細化質管工作方案。建立科學的輪班制度,并做到責任到位,對各科室手術器械的回收、分類、清洗、消毒滅菌、檢查、二次包裝、發放等流程均設置責任人,各流程間做到無交叉,避免出現科室內污染問題。工作方案制訂后,按照排班制度開展培訓,使基層護理人員熟悉精細化質管的具體實施方法,明確各環節工作目標。
②器械回收的精細化質管方法。根據科室的不同指定專職人員負責回收,在回收后需清點器械的數量、種類等,并觀察其表面是否殘留附著的血跡、污染物、銹跡等,對高感染風險科室及相關器械予以單獨回收。在回收器械轉運至消毒供應室后,還需由專人負責核對具體數量,確認高感染風險器械的情況,待確認無誤后方可進入,并在網絡系統中錄入具體的時間和信息,方便后續工作的溯源管理。
③清洗消毒的精細化質管方法。需在科室內設立清洗、消毒、滅菌的操作區域,各操作區域間需完全隔離,并嚴格按照順序流通器械,不可逆流程方向傳輸任何器械,以避免產生其他操作區污染問題。各操作區人員也不得擅自交叉流動,需經過嚴格消毒處理,且穿戴防護衣物后方可流動,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叮囑操作人員完成清洗環節時需徹底拆除醫用器械,將其分解為基礎零件,并單獨給予消毒、滅菌。切勿貪圖方便而忽視細節。對于含有死角的器械,則需使用超聲清洗設備處理,并在清洗后給予質量評估,確保清洗到位。告知清洗消毒人員關于尖銳、鋒刃等結構的器械的清洗消毒要求,同時注意防護工作。要求消毒人員針對器械的不同種類,結合顏色給予標注,以便快速確定后實施相應的操作。另外,嚴格要求清洗消毒人員完成滅菌、烘干操作后,于器械關節、軸承等位置涂抹醫用潤滑油,要求涂抹均勻,以保證其后續使用時的靈活性。組長不定期開展抽查工作,檢查清洗消毒后的合格率,在發現問題時立即查找相關緩解的責任人員,及時糾正錯誤,并督促其更改操作規范。
④二次包裝的精細化質管方法。專職人員負責檢查消毒滅菌后器械的完整性,對其中已經磨損明顯的零件給予替換,按照規定要求專職檢查人員利用使用光學放大鏡檢查器械表面,確定是否殘留蛋白質、血漬等污染物,如器械尚未達標則發回清洗環節再次處理。待完成檢查環節后,按照規定完成器械的封包工作。封包后還需給予外包裝高溫滅菌處理,滅菌后在外側粘貼條碼,操作者須嚴格按照規定做好標記,標記內容包含器械型號、規格、數量等基礎信息。二次包裝后,需定時檢查其密閉性,避免受到外界空氣中病原體的污染,尤其在發放前需確定每個包裝和信息的完整性,如發現尚未登記信息的器械包,須立即返回初始步驟檢查,確定封包操作的責任人。
①兩組手術器械消毒滅菌合格率統計。利用生物監測儀對兩組手術器械消毒滅菌合格率進行檢測,同時統計兩組手術器械包裝、回收發放的合格率。②工作質量評估。通過院內自主擬定評估問卷對兩組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工作管理質量予以評估,內容涉及:清潔質量、消毒滅菌質量、包裝質量、回收發放質量,各個方面評分0~10 分進行判定,0 分為質量差,隨著評分的增加,質量提升,10分為質量最佳,評分與工作質量呈正相關。③風險事件發生率統計。統計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處理兩組手術器械過程中出現風險事件的概率,包括銳器傷、缺失記錄、化學指示卡遺忘等。
采用SPSS 28.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n)和百分數(%)表示,行χ2檢驗或Fisher 精確概率法。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器械消毒、滅菌、包裝、回收發放合格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器械消毒滅菌合格率比較[n(%)]
觀察組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工作各環節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工作人員工作管理質量比較[(±s),分]

表2 兩組工作人員工作管理質量比較[(±s),分]
?
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處理觀察組手術器械時出現風險事件的概率低于對照組,但兩組差異不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工作人員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
消毒供應中心是負責對醫院內各類可重復使用醫療器械給予管理的重要科室,其不僅需要完成回收、發放的管理操作,還需要針對使用后的器械實施清洗、消毒、滅菌、維護等干預,以此確保其在再次使用時不會造成院內感染的問題。有鑒于其工作內容的特殊性,因此各醫院均將消毒供應中心作為獨立科室看待,其所在區域獨立于臨床科室、檢驗科室、住院、生活等之外,以避免工作中發生交叉感染的問題[4-5]。除此之外,還需通過科學的管理制度,以確保消毒、滅菌等工作的質量,使手術器械使用時的感染率大幅降低。消毒供應中心所負責處理的手術器械種類、涉及科室種類等均相對較廣,加之近幾年醫療壓力的不斷增加,縮短了手術器械的使用間隔,也給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傳統的管理方式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就需要借助精細化質控管理理念的介入,從細節處全面控制院內感染的問題[6-7]。
從本研究結果可見,運用精細化管理的觀察組消毒合格率為99.67%、滅菌合格率為99.33%、包裝合格率為99.67%、回收發放合格率為99.47%,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在于精細化管理能夠更好地做到崗位責任制,并進一步細化清洗、消毒、滅菌、包裝等步驟的操作質量,合理規劃各操作區域的分布,嚴格遵照流程開展工作,各流程間無不交叉,也不會出現逆流程方向操作的問題[8-9]。并更加嚴謹地把控包裝質量,確保手術器械表面不會出現污染物的殘留[10-12]。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各項管理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風險發生率為0%,明顯低于對照組20.00%(P<0.05)。由此證實觀察組精細化管理模式對提高管理質量有明顯效果,能有效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保障器械清洗、消毒、包裝等符合相關規定,減少院內感染問題。
綜上所述,消毒供應室針對手術器械實施滅菌消毒處理時開展精細化質控管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消毒滅菌質量,降低風險事件的出現,預防院內感染問題,值得運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