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麥青,文 杰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北京 100193)
2022 年肉雞消費市場低迷,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我國肉雞行業受到較大沖擊,企業經營面臨巨大壓力,種業企業積極應對,產能呈 “先減后增” 態勢,到2022 年末,整體生產能力已基本恢復至2022 年初水平。由于美國因禽流感疫情多次暴發影響了全球祖代雞種源供應,以及2022年第二季度受新冠疫情影響國際航班減少,導致從2022 年開始我國可進口的祖代種雞大幅度減少。而首批3 個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新品種祖代市場份額穩定在1/3 左右,有利支撐了白羽肉雞產業應對國際祖代雞種源供應受阻的風險,可以有效的保障未來2 年內國內對白羽肉雞父母代種苗的需求。
2022 年,我國肉雞生產高位回落,降至2020 年水平,雞肉產量自2018 以來首次下降。全年肉雞出欄118.5 億只,同比減少5.6%;雞肉產量1887.6 萬t(不包括淘汰蛋雞雞肉),同比減少7.2%,雞肉產量被巴西超越,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白羽肉雞出欄量約60.9 億只,同比減少7.7%,雞肉產量約1191.0 萬t,同比減少8.5%;黃羽肉雞出欄量約37.3 億只,同比減少7.9%,雞肉產量約471.1 萬t,同比減少8.1%;小型白羽肉雞出欄量約20.4 億只,同比增長6.7%,詳見表1。

表1 全國雞肉生產量測算 [1]
2018 年之前,我國肉雞產業經歷了5 年的低迷期,商品肉雞出欄量從2012 年的95.7 億只縮減到87.9 億只(2017 年),雞肉產量從2012 年的1385 萬t 縮減到1327 萬t(2017 年)。
2018 年之后,在產業復蘇的基礎上又疊加豬肉供應短缺和民眾消費轉型,雞肉生產量連續4年增長。截至2021 年,肉雞累計出欄量增加42.8%,雞肉產量累計增加53.3%,出欄量和肉產量均達到歷史最高。2022 年上半年雞肉產量隨著豬肉產量的增加持續縮減,到下半年才逐漸企穩。
雖然2022 年雞肉產量有所下降,但整個產業已經通過產能縮減重新恢復了活力,回到了正常盈利區間。相對較高的飼料和能源價格擠壓了雞肉生產的盈利能力,但在食品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消費需求偏向成本更低的動物蛋白。而基于對經濟前景改善的預期,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生產問題的緩解,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2023 年雞肉消費需求保持強勁。
依據農業農村部 “肉雞生產信息監測” 統計,2023 年雞肉產量恢復增長。到第三季度末,出欄量同比增長5.0%,肉產量同比增長7.8%。其中,白羽肉雞增長幅度更加顯著,出欄量同比增長8.5%,肉產量同比增長10.1%;黃羽肉雞縮減速度明顯放緩,出欄量同比減少0.9%,肉產量同比增長1.8%,詳見表2。

表2 2023 年肉雞出欄量評估 單位:億只
按肉雞生產規律推算,主要品種白羽肉雞和黃羽肉雞種雞存欄和商品雛雞銷量的增長將帶來市場供應增加。依據業內對小型白羽肉雞生產情況的估計,2023 年其出欄量仍能保持8%~10%的增長率。整體看來,全年肉雞出欄量和肉產量將上升,預計全年肉雞出欄量增長6%~8%,雞肉產量將增加10%~12%(表3)。

表3 2023 年肉雞產肉量評估 單位:萬t
我國肉雞品種類型主要是白羽肉雞、黃羽肉雞和小型白羽肉雞。據肉雞產業統計監測數據顯示,2022 年三種類型的商品肉雞出欄數量占比分別是51.4%、31.4%和17.2%;提供的雞肉產量占比分別是63.1%、25.0%和11.9%。黃羽肉雞根據生長速度又可分為3 種類型,即快速型、中速型和慢速型。2022 年,3 種類型的市場份額(按照商品雞雛銷售量計算)分別是23.8%、30.3%和45.9%,詳見表4。

表4 全國肉雞出欄量構成 [1]
近年來雞肉生產結構整體變化趨勢是向著更高生產效率轉變,白羽肉雞穩定的占據了60%左右的產量份額;小型白羽肉雞作為生產效率略低于白羽肉雞的品種,但其產量份額在不斷的增加;而作為優質雞肉的代表黃羽肉雞,因其生產效率較低,產量份額不斷的被小型白羽肉雞和白羽肉雞侵占。
根據對公開信息跟蹤,截至2023 年第3 季度末,肉雞上市企業白羽肉雞商品肉雞雛累計供應量同比增加11.4%,約占全國銷售量的13%;雞肉生產量同比增加6.2%,約占全國產量的15.2%;黃羽肉雞商品活雞銷售量同比增加10.9%,約占全國出欄量的45.6%。表明肉雞產業的集中度在繼續提高,大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擴充。
2023 年度前三季度累計更新祖代種雞99.2萬套,比去年同期增加34.7%;其中國內繁育更新約63.5 萬套,占64%。三季度末,祖代在產存欄114.0 萬套,同比減少15.8%;后備存欄67.5萬套,同比增加55.6%;總存欄量高于年均線5.3%。父母代在產存欄4582.9 萬套,同比增加20.0%;累計更新4928.1 萬套,同比增加7.6%;總存欄量高于年均線8.0%。累計銷售商品代雛雞54.6 億只,同比增加12.9%,詳見表5。

表5 白羽肉雞種雞存欄變化 [1]
黃羽肉雞種源均來自國內培育,祖代存欄一直高于生產需求量。2023 年三季度末,祖代在產存欄157.9 萬套,同比增加2.8%;后備存欄67.9萬套,同比增加2.8%;總存欄量高于年均線4.3%。父母代在產存欄3640.5 萬套,同比減少6.2%;累計更新4857.6 萬套,同比減少2.2%;總存欄量低于年均線0.5%。累計銷售商品代雛雞28.3 億只,同比減少4.9%,詳見表6。

表7 肉種雞各代次的單位產能 [1]
由于美國禽流感疫情多次暴發阻礙了對全球的祖代種源供應,以及2022 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國際航班減少,導致2022 年我國進口的祖代種雞數量大幅度下降,其中有5 個月的時間更是完全中斷,全年通過貿易進口的祖代種雞數量僅為34.3 萬套,較上一年減少了52.5 萬套。所幸國內自主培育品種正式投入使用,及時擴產為我國白羽肉雞祖代種雞更新提供了有力支撐,全年提供31.3 萬套,較上一年增加了18.1 萬套。國外品種在國內的繁育的祖代數量也有所增加,全年累計更新量為30.8 萬套,較上年增加6.1 萬套。因此,2022 年白羽肉雞祖代種雞總更新量為96.3 萬套,較上年減少22.7%;其中貿易引進占比為35.6%,國外品種國內繁育占比為31.9%,國內自主培育品種占比為32.5%,詳見表8、表9。

表8 全國白羽肉雞祖代更新結構 單位:萬套

表9 白羽肉雞國內外品種祖代更新結構
雖然2022 年白羽肉雞祖代種雞更新量有大幅度減少,但通過延長使用,祖代種雞總的存欄數量沒有下降,年平均存欄量較上年增加3.8%,在產平均存欄量較上年增加6.6%。而從5 月份開始,祖代種雞進口受阻造成了后備存欄量不斷下降,一度降低到40 萬套以下,是繼2015—2018年因禽流感封關影響之后后備祖代存欄數量最低值。國內自主品種及時加大擴產速度,到10 月份之后,后備祖代存欄量開始回升,至年底后備祖代存欄量為45.5 萬套,較年初減少41.4%。
在生產者的努力下,通過延長在產種雞的使用時間,保證了國內對父母代種雛的需求,全年祖代種雞的使用周期延長了24~620.5d。使用周期的延長雖然提供了更多的父母代種雞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產效率,單套在產種雞每月供應的父母代雛雞數量從4.67 套下降到4.44 套,降幅為4.8%。
按照雞肉消費量變化趨勢預計2023 年雞肉需求量將增加10%左右。依據種雞標準生產性能和周轉規律估算,2022 年需要更新祖代種雞約150.8 萬套,實際祖代更新量為標準需求的63.9%;在產祖代種雞需要保持104 萬套以上,實際數量比標準需求多出16.4%,雖然單位供種能力有所降低,但仍能滿足國內對父母代種雛的需求。
黃羽肉雞的種源主要來自國內自主培育的配套系以及地方品種資源的雜交利用。截至2022年,共有70 個配套系和119 個地方品種資源可供利用。國內的黃羽肉雞種業公司多數同時從事黃羽肉雞的育種工作,祖代種源一般都來源于公司內部,很少對外銷售,因此在黃羽肉雞中育種群、曾祖代和祖代群體沒有明確的劃分,并一直保有龐大的存欄數量和較快的更新速度。2022 年我國黃羽肉雞祖代種雞數量保持穩定,較上年增加1.6%;在產平均存欄量和后備平均存欄量保持平穩,較上年減少0.5%。
黃羽肉雞祖代的實際使用周期要比常規標準短很多,一般使用周期為350~370d,2022 年祖代平均使用周期為368d,僅比2021 年縮短了1d。單套在產種雞每月供應的父母代雛雞數量變化也不大,從3.58 套微增至3.60 套。
按照雞肉消費量變化趨勢以及種雞標準生產性能和周轉規律估算,2022 年需要更新祖代種雞約114.0 萬套,并保持78.9 萬套以上的在產祖代種雞。2022 年實際祖代更新量為標準需求的203.8%,在產祖代存欄量比標準需求多出91.0%,均超過標準需求。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生產者的種源為自主培育和繁育,引種難度小、費用低,且黃羽肉雞父母代補欄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季節效應,以及種雞代次可以降代使用等因素,生產者為了滿足供應需求往往保留較大的存欄量。
由于消費需求和市場環境的變化,白羽肉雞的產量從2018—2021 年連續增長了4 年,到2021 年產能達到了歷史最高點,父母代存欄接近7500 萬套,在產存欄量超過4600 萬套,產業綜合收益不斷降低,一度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虧損。因此,白羽肉雞父母代生產從2021 年第3 季度開始了產能調整,截至2021 年父母代存欄量已下降至6800 萬套以下,在產存欄量也降至3900萬套以下,并且父母代生產者的補欄積極性持續降低,每月補欄的父母代種雛從2021 年7 月前的550 萬套左右,到2022 年4 月份下降到不足400 萬套。這種情況到2022 年5 月份祖代種雞引進受阻后得到改觀。在產業收益逐漸好轉,以及對祖代產能減少的擔憂下,生產者開始擔心父母代供應和雞肉生產會出現缺口。從2022 年5 月份開始父母代的補欄量就恢復到550 萬套以上,并且持續提高,到第四季度上升到了600 萬套以上。這種“前低后高” 的補欄形勢,造成了2022年父母代存欄量全年呈持續走高,但在產存欄量相對偏低,難以提高的產業局面。全年父母代種雞平均存欄量同比減少2.4%,在產存欄同比減少8.5%,后備存欄同比增加6.5%,更新量同比增加2.0%;全年銷售商品代雛雞量同比減少8.9%。
由于父母代補欄出現了 “前低后高” 這種特殊的補欄形勢,父母代種雞的使用周期在2022年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上半年平均使用周期為432.6d,低于常規標準;而下半年的平均使用周期為457.2d,高于常規標準;但全年使用周期較上年減少15d,降低3.4%。到12 月份時使用周期已經延長至474.5d,超過常規標準26.5d,并且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2023 年第3 季度。2022年單套在產種雞每月供應的父母代雛雞數量得到了小幅提升,從16.5 只增加至16.6 只。
按照雞肉消費量變化趨勢分析,2023 年雞肉需求量預計增加10%。按照父母代種雞標準生產性能和周轉規律估算,2022 年需要更新父母代種雞5864.2 萬套,并保持4465.8 萬套的在產父母代存欄量。而2022 年實際父母代更新量為標準需求的111%,超過標準需求量;在產存欄量雖然低于標準需求約5%,但2022 年的父母代更新在第四季度有很大的提升,因此,2023 年上半年的商品雛雞供應出現了部分缺口,二季度之后在產存欄量就達到標準需求量之上,能夠滿足雞肉生產需要,而到三季度在產存欄超過2021 年的峰值,出現歷史新高,產能超過實際需求,四季度大概率會回落下降。
由于2019 年之后黃羽肉雞的銷售渠道不斷縮窄,消費市場不斷萎縮,雖然生產者也在不斷調整降低種雞存欄水平,但產能仍一直處于過度飽和的局面。2022 年父母代種雞平均存欄量降至2018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在產存欄同比減少3.6%,后備存欄同比減少1.7%,更新量同比減少0.2%,全年商品代雛雞銷售量同比減少4.9%。
由于父母代產能一直處于過飽和狀態,黃羽肉雞父母代種雞的使用周期從2019 年以來一直大幅低于常規標準,雖然近2 年有些回升,但依舊偏低。2022 年平均使用周期為392d,同比延長2.4%,仍低于常規標準56d。使用周期雖有小幅延長,但單套在產種雞每月供應的父母代雛雞數量并沒有得到提升,反而從8.5 只下降至8.4只。
按照雞肉消費量變化趨勢分析,2023 年黃羽肉雞市場份額繼續減少2%。按照父母代種雞標準生產性能和周轉規律估算,2022 年需要更新父母代種雞4105.0 萬套,并保持2899.9 萬套的在產父母代存欄量。而實際父母代更新量為標準需求的158.6%,在產存欄量也比標準需求多出34.5%,均超過標準需求量,生產能力充足。
白羽肉雞的祖代種雞標準單位產能為每套種雞可生產45~50 套父母代雛雞,父母代種雞標準單位產能為每套種雞可生產130~140 只商品雛雞。近年來白羽肉雞需求量快速增長,生產者們不斷延長種雞使用周期,因此實際單位產能均超過生產標準。
黃羽肉雞祖代種雞理論產能為每套種雞可生產40~45 套父母代雛雞。黃羽肉雞基本都是國內培育的品種,國內企業多是邊選育邊生產,獨立的祖代擴繁群比例較低,因此祖代的存欄量一直偏高,而實際利用率偏低,實際單位產能普遍低于理論產能。黃羽肉雞父母代種雞理論產能為每套種雞可生產120~130 只商品雛雞。而實際生產中由于市場因素,實際使用周期縮短,未達到理論利用周期,影響父母代種雞產能的發揮。
在肉雞遺傳改良計劃有力的推動下,我國白羽肉雞的自主培育在2021 年取得了重大突破,有3 個品種通過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的審定,從2022 年開始正式推廣應用。
2022 年我國白羽肉雞祖代引進受多種因素影響,更新數量降至歷史最低水平,為我國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品種提供了很好的推廣機會。白羽肉雞祖代更新結構正式從之前的主要依靠國外引進祖代及部分依靠國外曾祖代種源進行國內自繁的二元結構,轉變為 “國外引進祖代、曾祖代種源,國內繁育和國內自有品種供應” 的三元結構。2022 年國內自主培育白羽肉雞品種提供祖代數量約31.3 萬套,其中 “圣澤901” 19.4 萬套、“廣明2 號” 6.3 萬套、“沃德188” 5.6 萬套,自主培育品種占比達到32.5%,較2021 年提高了約22 個百分點,詳見表6、表7。
截至2022 年,通過國家級鑒定的地方雞種達到119 個;通過國家級審定的配套系70 個,培育品種5 個。新增國家級遺傳資源和品種6個,其中配套系4 個(光大梅嶺4 號肉雞、東禽1 號麻雞、裕禾1 號黃雞、富鳳麻雞)、地方品種2 個(雁蕩麻雞、祁門豆花雞)。通過國家審定的配套系中來自廣東和廣西兩省的數量占全國總數的58.57%,其中廣東省26 個,廣西省15 個;其他省份29 個,占全國總數的41.43%。新審定配套系和新發現的遺傳資源為我國黃羽肉雞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種源基礎。
其中推廣量較大的品種有溫氏矮腳黃雞、雪山雞、金陵花雞、新廣麻雞、鴻光黑雞、天農麻雞、潭牛雞等。
小型白羽肉雞在早期又稱為 “817 肉雞” 或肉雜雞。早期的小型白羽肉雞僅依靠獨特的制種模式進行商品雛雞生產,并沒有固定的種源供應。隨著小型白羽肉雞市場份額的逐漸提升,穩定的種源和質量保障成為行業內的共同意愿。到2018 年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有限責任公司培育出首個通過國家審定的小型白羽肉雞配套系,之后山東益生種畜禽股份有限公司在2021 年培育出“益生909”。這2 個品種的培育成功,推動了小型白羽肉雞產業各個環節標準化、規范化的發展。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新一輪 《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 年)》,把小型白羽肉雞與白羽肉雞和黃羽肉雞并列,這將進一步提高小型白羽肉雞在我國肉雞生產中的地位,對促進我國肉雞產業的均衡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依據市場調研反饋,2023 年小型白羽肉雞生產延續擴張趨勢。
我國肉雞產業發展進入新一輪的快速增長周期,種業格局受多方面的影響,也在迅速調整。雖然也面臨著各種挑戰,但雞肉在整體肉類消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為滿足人民動物蛋白需求做出重要貢獻。肉雞是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的重要畜禽品種,在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和雙碳目標實現的約束下,大力發展肉雞產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