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瀟雨
“‘呱呱呱’是斑嘴鴨嬉戲時的叫聲,‘啪嗒啪嗒啪嗒’是天鵝展翅飛離水面時的聲音,身子黝黑、肚皮雪白的是灰雁,腿腳甚長、猶如大鵬展翅的是東方白鸛……”立于濕地恢復區的最東緣,吳立新時而微閉雙眼聽取周遭鳥兒發出的動靜,時而仰頭觀察頭頂掠過鳥兒的種類和數量。從1989 年初次踏上這片濕地,到成為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后簡稱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的高級工程師,吳立新從事鳥類巡護工作已經34 年了。

萬頃蘆葦蕩是鳥類最安逸的家(劉月良/攝影)
2021 年10 月19 日,國家公園管理局批復同意開展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黃河入海口時更是特別強調要抓緊謀劃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這給包括吳立新在內的所有關心黃三角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建設的人提出了新的期盼與要求。高質量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保持生態原貌、增加生物多樣性,他們下足了功夫,也做足了準備。
吳立新所在的大汶流管理站是保護區管委會下屬的三個管理站之一,位于黃河之南,是生態旅游的主戰場,也是珍稀鳥類安家的首要選擇。“2003年第一巢東方白鸛和2019 年的第一只丹頂鶴幼鳥都是在這里發現的。”吳立新說。
按照計劃,保護區進行的第一項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是治理外來物種——互花米草。這是一種號稱綠色沙漠的水生植物,根系非常發達,容易堵塞潮溝,進而使鹽地堿蓬這樣的原生植物慢慢退化,貝殼類的底棲生物逐漸減少。“為此,我們采用了‘刈割+翻耕’純物理的方式來治理互花米草,也許人力、物力、財力均花費較大,但為了保護鳥類的生存環境,我們別無選擇。”截至目前,保護區內的互花米草治理任務已經全部完成,共計13.1 萬畝。恢復鹽地堿蓬1.5 萬畝,修復海草床750 畝,集中撫育野大豆1 萬畝,黃河三角洲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都有所提升。“今年,黃河口還迎來了火烈鳥、白鵜鶘、青頭潛鴨等新朋友,這都說明濕地環境改善成效斐然。”
在吳立新的辦公室里,我們看到了按時間排列的、成千甚至上萬份巡護監測報表,他積累的大量鳥類基礎數據和珍貴影像資料,為國家公園的創建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們是鳥類巡護監測的最基層、第一線,要為上級提供最新的巡護監測數據,而且是動態數據。”據吳立新介紹,大汶流管理站所轄區域內共有五條巡護線路,他一天巡一條,很少有休息的時間。34 年,他每年完成巡護監測報表約160 份,每天平均巡護近100 公里,風雨無阻,初心未改。
在吳立新的陪伴下,走在他熟悉得不能更熟悉的巡護線上,我們幸運地遇見了一場絕美的日落。看夕陽慷慨地落滿水面,聽鳥兒的嘰喳聲逐漸歸于沉寂,吳立新用手指向大海的方向,“那邊就是河海交匯處,黃藍分界,涇渭分明”,眼中全是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

2016 年,吳立新鏡頭中的鳥兒。只是當時的拍攝設備不算先進,照片也不算清晰(吳立新/攝影)

望遠鏡是吳立新最順手的工具(吳立新/供圖)

追趕落日的天鵝(楊超/攝影)

治理互花米草,恢復濕地原貌(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供圖)

萬頃碧波擁抱奔涌黃河(趙英麗/攝影)
所謂“黃藍分界,涇渭分明”,指的是在黃河匯入渤海時,在海面形成的一道明顯的黃藍分界線,它是世界獨特的自然奇觀,也是黃河口國家公園“陸海統籌”最鮮明的標志。
2021 年10 月12 日,中國宣布正式成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和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而與此前的五家相比,黃河口國家公園在自身生態類型上有本質區別。“獲批設立后,黃河口國家公園將成為我國第一個陸海統籌型國家公園。”保護區管委會科研中心副主任王安東說。
除了河海相接,黃河口作為陸海統籌型國家公園的核心價值還體現在諸多方面。“它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典型草甸、鹽生草甸、草本沼澤、沿海灘涂等豐富的濕地生態系統類型在黃河口范圍內都能看到。”同時,它還是國際候鳥遷徙關鍵區域。
在鳥類保護的路上,王安東頗有心得,23 篇論文、4 部專著、4 項發明專利……一系列成果,書寫著他的工作足跡。“黃河口國家公園橫跨東亞—澳大利西亞和環西太平洋兩條鳥類遷徙路線,是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鶴全球第二大越冬地、丹頂鶴重要越冬地和集中分布區、卷羽鵜鶘東部種群最大的遷徙停歇地,在全球候鳥保護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面對鳥類監測中存在的看不全、看不清、數不對等難題,王安東研發的以多維協同全光計算成像為主要手段的濱海濕地鳥類監測新技術,為棲息地營造、恢復和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作為我國首個陸海統籌型國家公園,創建工作中的難題不勝枚舉。保護區專門成立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工作專班,針對濕地生態修復問題實施引水提水、水系連通等工程。近3 年,濕地生態補水量達3.6 億立方米,濕地生態功能明顯改善,河流生態系統更加健康。

哺育(王玉文/攝影)
從2019 年9 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將全面啟動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開始,到2023 年9 月黃河口國家公園通過國家林草局組織的最后一次國家公園設立報批材料專家論證會,4 年的時間里,創建工作幾經波折,但在山東省自然資源廳自然保護地管理處三級調研員王玉華心中,黃河口國家公園的藍圖已經逐漸清晰。

濱海濕地上的迎賓紅毯(劉永民/攝影)

大自然慷慨饋贈這片最年輕的土地(魏麟鑫/攝影)

鳥兒也趕“晚高峰”(王國章/攝影)
“總面積3518 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護區面積1841 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區面積1677 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371 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147平方公里。”王玉華詳細介紹道。面對如此廣袤的劃定面積,僅“確權海域、鹽田、養殖坑塘面積就達3.4 萬公頃,且存在合同期限最長到2035 年的棘手問題”。統籌考慮黃河口國家公園范圍內矛盾沖突實際情況,“目前已將確權海域全部定為開放式、無設施、定期捕撈,并約定2023年底前全部退出;鹽田、養殖坑塘于2025年底前全部退出。”核心保護區范圍內采礦權也已全部退出并恢復生態,一般控制區依法設立的油氣設施應加強監督管理,嚴禁發生擴大用地、用海范圍和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確保低碳綠色生產。“退養還濕、退耕還濕、退油還濕,我們盡全力恢復生態系統,還原生態原貌。”王玉華說。
創建國家公園,除了能最大限度發揮生態保護修復功能,還能充分體現其自然教育功能。
11 月12 日,“沿著黃河遇見海”黃河口國際觀鳥季在東營開幕。這是東營精心打造的一張生態文明與文旅深度融合的靚麗名片,也是一次充分發揮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功能的生動實踐。未來,山東將持續發揮國家公園公益屬性,完善自然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多元化自然教育展示平臺,突出自然教育主題,創新自然教育方式,宣傳生態文明思想,提高公眾自然保護意識和生態保護意識。“要讓綠色發展理念入腦入心,讓創建國家公園成為促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的有效途徑。”王玉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