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秀娜
2023 年7 月1 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播出了一期特別節目。山東省、市、縣、鄉、村五級黨組織的71 位書記,來到革命老區沂蒙山腹地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西墻峪村,共話鄉村振興。
美麗的西墻峪村,獲得了廣泛關注。西墻峪村的黨支部書記王成成因此也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這位“90 后”退役軍人,用4 年時間將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打造成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村。
在沂蒙大地,還有很多像王成成一樣的“領頭雁”,他們帶領村民,充分利用紅色文化以及本地特色優勢資源,讓老百姓脫貧致富,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民居墻上生動別致的創意景觀
“我們村,我來的時候,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 萬元左右;現在已經增長到人均可支配收入2.8萬元。村集體收入由不足10 萬元,增長到30 萬元?!痹凇秾υ挕窓谀恐?,王成成分享了西墻峪村的發展歷程。
2019 年6 月,26 歲的王成成參加沂水縣退役軍人公開選拔農村黨組織書記考試,于當年8月成為院東頭鎮西墻峪村黨支部書記。
上任后,如何讓西墻峪村快速脫貧致富成為擺在這位“90 后”面前的最大難題。西墻峪村位于院東頭鎮政府西南10 公里,距離縣城35 公里,是偏遠山區村,全村共有229 戶,622 口人,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多是老人,除了種地之外,鄉親們幾乎沒有什么收入來源。

大姜田地里,王成成撫著綠葉慢慢走過,在農村長大的她對于莊稼蔬菜有種特殊的感情(盧鵬/攝影)

西墻峪村高標準建設的民宿

西墻峪紅色記憶館
4 年來,王成成一門心思撲在西墻峪村,終于為村莊找到了“紅色文化+綠水青山”的發展方向,發展農家樂8 家、精品民宿12 套、旅游商品經營平臺1 處。如今的西墻峪村早已成為鄉村振興樣板村,獲評省級景區化村莊、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以西墻峪為中心的民宿區,還被授予山東省旅游民宿集聚區。

朱村打造的“好望角”旅游景點頗受年輕人喜愛
在沂蒙大地上,像王成成這樣的鄉村振興“領頭雁”還有很多。比如,臨沭縣曹莊鎮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濟欽。從2011 年上任至今,他就用實干擔當的精神讓“中國紅村”朱村聲名遠播。通過結合紅色資源打造鄉村旅游,王濟欽帶動老百姓走上富裕路,紅色的朱村完成了一場由內而外的蝶變。王濟欽剛上任時,朱村的年人均收入不足8000 元,如今的朱村,早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振興示范村,年人均收入超過2.8 萬元。“領頭雁”的力量,不容小覷。
一條小河潺潺南去,在臨沂沭河西岸,有一個古老的村莊。這就是朱村——一個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威震敵膽、名揚魯南的村莊。
在這個村子,流傳著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谷諔馉帟r期,24 名年輕的八路軍為保護村民生命財產安全,不惜獻出生命。朱村人民不忘救命之恩,每年把第一碗水餃送給烈士。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在這里得到完美的詮釋。
如今,戰火紛飛的年代早已遠去,當年浴血奮戰保衛下來的家園上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

柳編藝人向游客展示柳編技藝(許傳寶/攝影)

游客參觀朱村沂蒙支前紀念館參觀(許傳寶/攝影)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朱村,觀看這個抗戰初期就建立黨組織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區群眾生產生活。總書記叮囑當地干部,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繼續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支持,形成促進革命老區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
紅色文化成為朱村發展的源動力。從2012 年開始,朱村就開始建設紅色朱村文化旅游項目,修建了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并相繼建成了沂蒙支前紀念館、朱村村史檔案館、導沭整沂館等多個紅色展館。據王濟欽介紹,村里組建了專業的講解員隊伍,還創作了情景劇《第一碗餃子敬英烈》,把紅色故事搬上舞臺,深受游客喜愛。旺季時,村里每天接待游客超8 萬人次,僅2022年大年初一一天,村里就接待游客超10 萬人次。
王成成擔任黨支部書記的西墻峪村也有豐富的紅色文化。作為遠近聞名的“抗日堡壘村”,西墻峪村積極爭取資金實施“紅色記憶”工程,建成文化廣場、紅色村史館,修繕將軍故居、藏英洞,全力打造黨性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這些“紅色資源”在“講故事、學理論”活動中發揮作用,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

沂蒙支前紀念館前,展現軍民魚水情的雕塑向游客講述朱村的紅色歷史
“走東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編花籃……”在朱村,幾乎人人會柳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編在此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從傳統的籃子、筐子,到兼具實用與美觀的現代家居裝飾品,柳編“傳承人”通過拓展設計理念、優化編織技術、精選原材料,使這一古老的傳統技藝得以薪火相傳。
如今,柳編成了朱村的富民產業。“每個月的收入超3000 元?!编嵐鹩⒃诩议T口一邊用杞柳條編織小筐,一邊和鄰居話家常,“每天下午都會有柳編公司的業務人員來集中收貨。此外,我們村成立了柳編合作社、打造起朱村柳韻田園綜合體,柳編制品不愁銷,日子也越過越好。”
如今,朱村不僅自己富了,還輻射帶動周邊的村莊致富。目前,以“中國紅村”朱村為核心的老區“好日子”鄉村振興示范區已經建成。該示范區實施“一村帶九村”,不僅在朱村建設了“五館四區三基地”,發展起鄉村旅游產業,還帶動周邊9 個村居,多方合作發展起現代農業、旅游民宿等特色產業,讓村民有營收、能掙錢,讓老區人民在好日子的路上越走越快。
不僅在朱村,在整個沂蒙大地,通過深挖特色資源來致富的鄉村越來越多。
臨沂市蘭山區柳青街道夏家村大力發展玫瑰、非洲菊、百合等鮮花種植產業,種植面積達1.5萬余畝,產品遠銷海南以及北京、天津等江北各大城市,實現年產值5 億元,人均增收3 萬余元,鮮花種植產業鋪就了村民們的鄉村振興路。

羅莊區高都街道一家食用菌種植基地,工人正在搬運即將出售的菌包(許傳寶/攝影)
臨沂市蘭山區半程鎮鄧家莊村利用當地政府提供的“沂蒙鄉村振興合伙人”綜合服務平臺,積極引進外部企業資金和科技人才,流轉土地建設養殖大棚,以“集體+農戶+企業+人才”的合作發展模式,建成了集喂料、飲水、通風、降溫、光照以及雞蛋收集、傳輸、分級為一體的全自動化雞蛋生產系統,每年實現生產無抗富硒“合伙人”雞蛋1200 余噸,實現銷售收入1500 余萬元,帶動130 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臨沂市蘭山區柳青街道夏家村玫瑰種植基地,工人正在包裝剛剛采摘下來的玫瑰花(許傳寶/攝影)

蘭山區銀城社區鄉村振興青年人才服務站,李國棟直播團隊主播梁晶(中)和伙伴正在直播售賣工藝實心竹(許傳寶/攝影)

蘭山區半程鎮鄧家村蛋雞養殖場,工人在擺放雞蛋等待運輸(許傳寶/攝影)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因為它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谝拭僧數靥厣?,充分利用當地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經濟,為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奠定了基礎。用好資源,才是高質量譜寫鄉村振興“共富曲”的關鍵。

羅莊區高都街道一家食用菌種植基地,技術員張曉卉正在大棚內查看金耳的生長情況(許傳寶/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