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秀娜

我的家鄉沂蒙山(劉篤龍/攝影)
2013 年11 月27 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東省農科院,考察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發展情況時強調,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十年來,山東省農科院強化改革創新,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研發推廣了一大批新品種、新技術,為山東成為全國首個農業總產值過萬億的省份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特別是2020 年以來,山東省農科院啟動實施“三個突破”戰略,選擇招遠、費縣、鄆城三個示范縣(市),集全院之力創新實踐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模式。
這批鄉村振興的科技合伙人,腳踏實地,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澆灌村民的致富之路。在田間地頭,他們找到了施展才華的舞臺,踐行著科技報國、科技強農的錚錚誓言。科技服務于鄉村,讓山東鄉村振興事業風生水起、有聲有色,讓鄉村振興科技引領型樣板有模有樣、清晰可見。
下面就讓我們走近他們,聆聽他們在田間地頭寫就的故事。

2022 年10 月11 日,薛艷芳(左一)與掛職招遠付家村的“第一鎮長”宮永超(左二)、穗豐合作社社員就玉米品種和技術進行交流
今年37 歲的薛艷芳,戴一副眼鏡,文雅清秀。在單位,她是嶄露頭角的青年博士專家;在她掛職的招遠張星鎮穗豐種植專業合作社,她是忙碌在田間地頭皮膚曬得黝黑的科技工作者。老百姓喜歡她、尊敬她。
2021 年6 月,在山東省農科院玉米所工作的薛艷芳響應關于人才下鄉的號召,主動請纓到離家很遠的穗豐種植專業合作社工作,從此開始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日子。
經過深入調研了解,薛艷芳發現當地仍然沿襲著傳統“大投入、大產出”的種植管理模式,缺乏一整套成熟系統的玉米小麥種植技術。她和玉米栽培育種創新團隊在招遠率先創新實踐了“三田合一”模式,即將科研試驗田、技術示范田與生產樣板田進行集中布設。通過品種篩選實驗,篩選出適宜當地的高產玉米品種魯單510 和魯單9088。

玉米試驗播種
通過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穗豐合作社連片全程機械化種植魯單510 和魯單9088累計8600 余畝。在2021 年氣候不利的情況下,高產攻關田魯單510 平均畝產高達980.9 公斤,奪得該年度國家黃淮海區夏玉米品種第一位。
“薛博士太敬業了。”穗豐合作社理事長楊穗山贊揚道,“技術問題薛博士說了算,她是我們合作社最有發言權的人。”有了合作社社員的信任,薛艷芳更加不敢懈怠,關鍵環節親力親為,經常和工人一起早晨6 點上工,下午干到天黑才收工。農忙時,常常隨身帶幾塊餅干在地頭上吃,吃完接著干活。

2022 年6 月21 日招遠穗豐種植專業合作社與相關單位聯合舉辦招遠夏玉米“三田合一”機播現場觀摩會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1 年夏播玉米,通過品種技術雙落地薛艷芳幫穗豐合作社實現平均畝增產約200 斤,合作社增效20 多萬元。2022年夏播,薛艷芳聯合創新團隊又集中示范了魯單系列玉米新品種以及玉米苗帶清茬種肥同播等關鍵技術。通過測土配方,減少磷肥、鉀肥投入,使合作社及周邊農戶的肥料投入成本降低約10萬元。

賈春林(左一)幫助坡里何莊村用小草培育出大產業
2022 年10 月25 日上午8 時,對掛職鄆城縣雙橋鎮坡里何莊村的“第一村主任”賈春林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鄆城縣旺坡種植專業合作社轟鳴作響了13 個小時的空氣能烘房風機漸漸停了下來,“終于烘完了,可以打開門了”,賈春林興奮地說。開門散熱兩個小時后,首批調試加工的寵物草糧試驗樣品正式出爐。
“產品色澤油光鮮綠,干草芳香味濃,莖葉完整無雜草,達到了一級干草產品的等級。”國家兔產業技術體系濟南試驗站站長孫海濤研究員如是評價。“冬前第一茬飼草品質好、適口性強,又適逢鮮草下市青黃不接的時候,還能賣個好價錢。”休閑農業研究所所長樣板工程執行專家管聰說。
樣品出來的第一時間,賈春林現場連線山東潤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本新,在視頻查看了產品之后,郭本新表示將以不低于20元/公斤的價格全部收購。按照最低收購價計算,第一茬畝產干草可達195 公斤,產量喜人。以每公斤20 元的價格進行收購,每畝地一茬飼草產出為3900 元,去掉成本,每畝純收入2800 元,60 畝年前純收入14.8 萬元。此外,2023 年6 月份前還可再收兩茬,每畝總效益可達5000 元。
“感謝賈春林專家引薦來的好項目。”手捧著剛出爐的第一茬草產品,坡里何莊黨支部書記朱仰文懷著激動的心情說,“有了休閑農業研究所的幫助支持,我對這個項目更有信心了!”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2021 年6 月。山東省農科院休閑研究所黨總支副書記賈春林到坡里何莊村掛職。村莊急需找到一條致富路。賈春林經過細致考察,發現坡里何莊村是“國家級森林鄉村”,有大量果樹,可以發展林下種植寵物飼草。寵物飼草是一個新興行業,發展前景廣闊。作為山東省農科院草業工程與技術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學科帶頭人,賈春林在國內率先開展寵物飼草新品種選育和生產、加工、利用技術研發,在寵物飼草種植方面有豐富技術。
硬技術用在了最需要的地方,催生出了最絢麗的致富之花。

下田探看
劉鈺,是山東省農科院農藥科學研究院的青年專家,也是山東省農科院“三個突破”第二批脫產掛職中的唯一一名女性。

坡里何莊第一茬苜蓿收獲
2021 年9 月,她主動請纓到費縣朱田鎮擔任“第一鎮長”。當時她的兩個孩子,一個11 歲,一個6 歲,正是需要陪伴的時候。但是她還是堅定地選擇要脫產掛職。“因為我出身于農村,對于農村、農民具有一種天然的情感連接,最為關鍵的是,也想抓住這個機會,真正學以致用。”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3 個月的時間,劉鈺就把朱田鎮全部的村跑了一個遍。朱田鎮很多村鎮干部都為她的敬業精神點贊。在對全鎮合作社以及產業布局、發展方向、技術需求等方面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后,石溝村就成了她的“突破點”。
石溝村緊鄰費縣西外環,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同時有大小三條河流經過,水資源豐富,全村土地面積6300 畝,其中耕地僅有3500 畝,多數為丘陵。劉鈺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為石溝村選定了葡萄種植作為產業發展方向。

劉鈺查看葡萄長勢
相對傳統的農作物種植,種葡萄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如何調動村民參與進來的積極性?劉鈺主動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劉鈺與合作社簽訂了“專家-農民”利益共同體,個人出資5 萬元建設兩個示范棚,并邀請山東省農科院葡萄研究院的專家張慶田在石溝村設立專家工作室,對合作社成員進行全流程保姆式教學。
在劉鈺“現身說法”的帶動下,2022 年,石溝村8 名村民和村集體共同投資120 萬元建成了占地30 畝的高標準葡萄種植園。
“今年,我們葡萄園種植的葡萄全部都賣出去了,價格都不錯,村集體以及種植葡萄的村民都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提到這個,劉鈺臉上洋溢著無比燦爛的微笑。
在掛職期間,劉鈺遇到了很多幫助自己的人。她最感謝的是石溝村“第一書記”焦鵬。她是科技專家,焦鵬是“第一書記”,兩人密切合作,探索出了一條“科技專家+‘第一書記’+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新模式。這個模式最大的特色就是與“第一書記”充分合作,將科技、人才、資金等資源統合在一起。
“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單打獨斗不行,必須與多方協作,才能取得最大的功效。”劉鈺表示。
[資料]
山東省農科院“三個突破”戰略
2020 年至2023 年,山東省農科院先后選派97 個創新團隊、543 名科技特派員到示范縣(市)掛職服務,建設利益共同體、科創聯合體、專家工作室等各類載體400 余個,破解產業關鍵難題268項次,示范推廣新品種590 項次,示范應用新技術495 項次、新裝備123 臺(套),輻射帶動優質作物種植面積720 余萬畝,創造直接經濟效益40 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