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干部干、群眾看,干部一身汗、群眾不點贊,這是很多基層干部的困惑。群眾參與熱情低,基層治理力量弱,鄰里之間普遍現象是“大門一關,百事與我不相關”,社會建設和人居環境改造缺乏共識、缺乏資源、缺乏動力、缺乏保障,存在著基層治理單元劃分不合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全覆蓋和群眾主體全面參與有難度、資源服務平臺下沉不夠、社區治理合力不足等問題。武昌區“帶土移栽”廈門共同締造治理經驗,并從解決群眾房前屋后的小事逐步深入,探索深化共同締造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體制機制創新。
做法
黨的組織和政府服務往“下”走,助力治理“一貫到底”。堅持重心下移,將黨支部建在小區上,全區527個小區(片區)靈活劃分為25845個“小鄰里”,2.5萬余名鄰里長管起了百姓身邊事,248家下沉單位與社區開展共建項目1000余個,5.1萬余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推動黨的組織延伸到最末梢。搶抓打造國家級試點機遇,加快構建無差別綜合窗口運行標準體系,上線“鄂匯辦·武昌旗艦店”,探索武昌特色“自助辦”“就近辦”應用場景,讓群眾辦事體驗“優起來”。
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往“外”走,推動服務“一統到邊”。做實群團組織建設和“五社聯動”機制,推動群團組織扎根社區,向小區延伸,孵化社會組織2325家,推動社會組織參與治理。探索樓宇自治機制,實現50座甲級商務樓宇黨建全覆蓋,成立樓宇理事會,共謀共建“共享停車”“白領食堂”等項目,實現“豎起來的社區”共治共享。深化新就業群體引領關愛機制,打造15個新就業群體服務驛站,創建商戶暖“新”聯盟、新就業群體友好型商圈(街區)。
居民協商共建共治共享往“深”走,實現居民自治與政府治理“一體融通”。完善民意表達和回應機制,形成“小區治理月月談”“睦鄰議事會”等務實管用的共商共議機制;依托“民呼我應”平臺,開發試點群眾訴求辦理“一單直達”,及時回應群眾訴求。探索群眾參與機制,鼓勵居民籌資籌勞,形成了“三微三治”、共同締造工作坊、積分管理等有效做法。完善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組建6000余人的“平安合伙人”隊伍,整合各方力量,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000余起,成功調處率達99%。
啟示
武昌區深刻把握共同締造理念和方法,充分認識到“為了人民更要學會依靠人民”,通過優化治理單元、轉變治理方式、轉變治理主體來破解治理難題。
依靠人民,要推動治理單元由“管理”到“共治”轉變。要形成共同締造的體制機制,避免政府的管理服務和居民自治“兩張皮”,首先必須精準定位治理單元,在共同空間、共同利益基礎上凝聚共同精神,讓居民有適當的“自治”空間,實現居民自治與政府管理有機融合。在治理單元內,通過建強小區綜合黨委,完善積分兌換、服務回饋、社區直評等激勵保障機制,激發黨員參與治理內生動力,以黨員“公轉”帶動群眾“自轉”。
依靠人民,要推動治理方式從“自上而下”轉變為“自下而上”。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是政府主導、自上而下、縱向到底的單向管理。武昌區在實踐中充分認識到,要解決群眾問題,必須通過創新群眾參與機制、激發群眾參與活力,將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正確的政府決策,并到群眾中廣泛宣傳解釋,將決策化為群眾的共同行動,以“民聲”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