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22年,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試點工作在仙桃全面鋪開,此時工作的要點和細節皆制定好一整套可“按圖索驥”的“標準尺子”,但在實際工作中,用這把尺子的刻度“生搬硬套”下來,卻多發“水土不服”。
每一個社區、每一個村都有差異性,想實現“流水線量產”顯然不可能。尤其是農村常住人口逐年減少,有的村莊甚至“人走房空”,不能等同視之;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群團都有各自的“分內事”,各忙各的往往效果欠佳。
試點之初的仙桃,鉚足了勁兒往前沖,拿著標準背書全面應用,各地各部門抓緊響應,但工作落地之后,問題、爭端、困難不時涌現,各方的期待值均無法兌現,事情進展與預期目標存在差距。
做法
織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治理體系,農村建立鎮、村、組、戶四級組織架構,城市建立街道、社區、小區、樓棟、中心戶五級組織架構,探索黨建引領基層微治理,統籌各方力量,推動基層治理從“單兵作戰”向“協同善治”加速轉變;實行區域化聯動,整合數據端資源,探索組建黃鱔產業共富聯合黨委、環漁泛農旅融合示范帶大黨委等組織,有效推動村組抱團發展、共創共富;發揮組織紐帶功能,引導1.9萬余名群眾“入會入社入隊”,推動資源服務下沉,提供“家門口”的交流平臺。
推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建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備案和履行機制,創新構建以積分為基礎的各類評比制度,由“命令任務攤派”向“積分兌換激勵”轉型,實現居民自治;探索“法警司村+”聯調聯動機制,推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完善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功能,通過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線+鄉風文明線,讓德治落地生根。
推動共建共治共享。建立“三長一員”政府治理與群眾自治聯動機制,提升城鄉治理質效,在城區設立街長、樓棟長、小區長和志愿服務隊員,推動全民參與城區29個街區共建共管;在農村設立河湖長、溝長、渠長和志愿服務隊員,引導3萬余名志愿者參與河湖治理保護。共建美好家園,凝聚創建合力。推進“戶戶走到”全覆蓋包聯機制,帶動2.1萬余名黨員干部全面下沉村(社區)認崗認事認親,用好“三張清單”有效載體,共解急難愁盼問題。立足于村集體和群眾“雙增收”,探索“股份+積分”利益聯結機制,村民以宅基地、房屋及資金入股享分紅收益,以志愿服務享積分兌換激勵,有效促進產業轉型、集體增收、群眾致富,共享發展成果。
啟示
一線調研指導實踐,群眾思路引導實踐。共同締造的“仙桃藍本”持續吸納更廣泛的人民群眾的呼聲,切實開展針對性個性化創新方案進行應用,如今已成為街頭巷尾老百姓關注的“頭等大事”,仙桃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群眾獲得感倍增。
推進全員“入會入社入隊”,推動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共同締造“大合唱”。共同締造從政府“一頭熱”向百姓“一群熱”轉變,將百姓情懷、人民想法作為行動指導,也將群眾力量、群團組織納入“締造方陣”,讓締造方向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共同締造沒有標準答案。真正能夠反映“民意”、解決“民憂”、打動“民心”的工作重點,其實更需要“私人定制”和“對癥下藥”,突出問題從群眾中來,把脈癥結到實踐中去,用好共同締造“指揮棒”,政府意志和人民愿景就會在攜手共進路上趨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