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玄

彭市鎮位于天門市境中南部,地處漢江北岸,東鄰麻洋鎮,西與岳口鎮相連,南依漢江。為切實提升人居環境整治成效,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彭市鎮黨委、政府結合本地實際,緊扣“規劃引領,重點整治”建設理念,全力打造美麗鄉村示范帶、循環圈,積極踐行“五共”理念,發揮好黨員干部帶頭示范引導作用,充分發動群眾參與,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
堅持黨建引領,增強紅色“向心力”
基層黨組織是共同締造的主心骨,只有確保基層黨組織處于治理核心地位,才能最大程度保障村民利益和惠民政策有效落實,激發村民主動參與基層治理。彭市鎮在全鎮構筑鄉鎮黨委、村黨組織、村集體組織、黨員中心戶、群眾五級聯動體系,廣泛凝聚和發動群眾、村組干部、鄉土人才及在外成功人士參與到村級發展中來,廣納民意、集中民智,形成“支部推動、黨員帶動、群眾行動”的黨建引領模式。
推進“黨建+”,發動黨員群眾“共同干”。以“黨建+”模式助推中心工作,以黨旗為引領,支部為堡壘,黨員為先鋒,匯聚人人參與的磅礴力量。組織各支部在每月黨日活動自選動作中增加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成立“黨員先鋒隊”,開展村莊清潔志愿活動,引導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以點帶面,提升基層黨組織戰斗力。按照“抓兩頭促中間”的工作思路,采取“先進帶后進”的工作方式,以羅橋村、文明新村為核心,幫帶周邊薄弱村,構建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區域性黨建協同體,推進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連線成片,打造沿江公路共同締造示范帶。近5年來,新建沿江公路沿線 10 個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實現沿線紅色陣地提檔升級全覆蓋。堅持黨建引領美麗鄉村建設,常態化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打造以沿江公路為軸線,羅橋村、文明新村、長江村為核心的共同締造示范帶。
踐行“五共”理念,用好治理“指揮棒”
開展共同締造,最首要的是轉變思維,最關鍵的是發動群眾,最難的是長期堅持。只有把群眾作為共同締造的主體力量,最大限度地宣傳、組織、凝聚和服務群眾,才能以干群合力“小點滴”展現為民造福“大作為”。
堅持決策共謀,激發治理活力。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保障黨員群眾知情權、決策權、監督權,召開灣組會、板凳會,聽民意、聚民力。結合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發動群眾共同參與。截至目前,共收集意見建議 283 條,解決實際問題 236 個。
堅持發展共建,推動責任共擔。為解決農村屋后雜亂的通病,由黨員干部每人聯系 10 戶群眾,充分發動群眾以“三清四拆”為重點開展村莊環境整治工作。通過干部帶頭拆、黨員主動拆,隨著一次次“敲門”、一句句耐心講解,村民自發參與進來,家家戶戶迎著朝陽,掃前院、清后院,實現了從“不讓干”到“看著干”再到“一起干”的轉變。共清理房前屋后垃圾、雜物等約130噸,清理小溝小渠37000米、疏洗坑塘19口,無償清理柴垛(草垛)973處、破舊圍墻1600米,拆除亂搭亂建351處。
堅持建設共管,凝聚發展合力。堅持“三分建、七分管”的管理理念,各村以小組為單位明確劃定公共環境責任分區,實行網格化管理,設立黨員責任區,確保潔美環境常態化長效化。結合村莊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按照“美觀+實用”的原則,統一規劃,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空閑地,重點打造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健全和完善“一約四會”制度,督促村民自覺管理房前屋后環境衛生,營造“人人都是宜居環境守護者”的良好氛圍。
堅持效果共評,健全激勵機制。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持續開展“十戶聯創”活動,用“身邊事”教育引導“身邊人”。推行“人居環境整治積分兌換制”,對群眾房前屋后整治情況進行量化評比給予積分獎勵,并通過積分兌換生活用品。設立文明“紅黑榜”,利用公示欄和微信群,“線上線下”齊發力,將村民從“局外人”變成鄉村治理“主人翁”。
堅持成果共享,擦亮幸福底色。堅持“支部引領、黨員帶頭、人人參與”,鼓勵和支持村民成立合作社,發揮黨員種植大戶帶頭示范作用。持續開展“為民服務辦好十件實事”活動,通過黨員群眾定事、黨支部帶頭干事、黨員群眾評事,推動實事成果惠入千家萬戶。截至目前,全鎮各村共完成實事 185 項。
凝聚干群合力,攜手共繪“同心圓”
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突出為民辦實事這條主線,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多方聯動,凝心聚力,最大限度激發群眾主人翁意識,凝聚美麗鄉村建設和共同締造的合力。
面對面聽民意。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的事大家定。通過“板凳會”“夜話會”等形式,以面對面拉家常的方式,聽取群眾煩心事、揪心事。采取“支部聯系黨員、黨員聯系群眾”的工作機制,切實解決群眾反映的大事小事。
心貼心聚民力。辦法一起想,事情一塊干。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由黨員干部帶頭,引導群眾自發參與到村莊清潔、溝渠疏洗、河湖保潔等志愿服務中來,充分發揮群眾在共同締造中的主體作用。
實打實惠民生。以群眾滿不滿意、高不高興、答不答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居環境整治、垃圾清運、污水處理、廁所革命等群眾房前屋后的實事小事做起,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羅橋村積極探索以積分制為基礎的獎勵、評比制度,提高群眾“主人翁”意識;及時開展“清潔戶”“美麗庭院”示范戶等創建評選活動,樹立“獎優罰劣”鮮明導向,突出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激發群眾參與整治的內生動力,逐步實現群眾由“要我管護”到“我要管護”的思想蛻變,做到環境整治齊參與,美好家園共締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