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安徽省美術館 )
2022年5月25日,安徽省美術館開館,并在開館當日隆重推出七大開館展覽。作為新建館,安徽省美術館(以下簡稱“省美術館”)白手起家沒有家底,引進展覽自然成為常設展覽不可或缺的有益補充。恰逢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省美術館引進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以下簡稱“央美”)“青春萬歲—新中國美術的青年時代”(以下簡稱“青春萬歲”)展覽作為開館展。該展覽一經推出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并引發熱烈反響。
在籌展的合作過程中,省美術館秉承了“拒絕拿來主義”的態度,力爭在展覽陳列中突出本館特色。
引進展具有主題明確、展覽大綱完整、布展流程規范的特點,但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展覽內容的再策劃。央美“青春萬歲”展覽項目自2013年推出以來,已經巡展十年,在大綱文本內容上相當成熟。但從引進方的角度來看,省美術館既希望引進展能保證以往的展覽品質,又力圖能夠“穩中求變”有所突破。因此,在引進展覽的意向階段初期,兩館就開始了反復溝通展覽項目的“改造”。
本次展覽聚焦于新中國美術的“青年”時代。“青年”有多重含義,不僅指藝術家的青年時期、青春眼光;也意指新中國的精神寫照,新中國美術中富有青春朝氣、富有創造力的一面。所以展覽旨在構建“時代”與“青年”的關系上,并呼應各時期美術作品的文化、社會、時代三重屬性,立體展現美術作品除藝術價值以外的社會價值、時代意義。
策展團隊根據核算的展廳面積、展線長度,最終確定展覽構成和展品數量(整個展覽分兩期呈現,共展出200余件央美館藏精品,創造了央美美術館巡展項目的最大規模),也根據實際情況將大綱的內容做出了相應的調整,最終確定展覽共分三個板塊,分別以“新中國與新青年”“青春記憶與自我覺醒”“青春實驗與自我確立”的主題呈現。
第一板塊“新中國與新青年”展示的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藝術上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兩條路徑確立的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面貌。原本的板塊標題是“新時代與新青年”,這里的“新時代”一詞指的是與“舊中國”相對而言的“新中國”。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因此現在“新時代”是一個特指的概念,而原先展覽標題的表述就很容易讓人產生歧義,于是策展團隊將原標題變更為“新中國與新青年”。

拄棍的老人王大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紙上鉛筆 76.1cm×61.3cm 1955年 靳尚誼
在展品選擇上,策展團隊加大了這一板塊原有展品的比重。他們希望通過美術作品系統呈現出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新面貌,串聯起從抗美援朝到農業、工業、國防、文藝等各方面社會主義建設的珍貴歷史畫面,喚起觀眾對于“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勞動精神”的敬仰之情。
除此之外,策展團隊鎖定了該板塊的亮點部分,就是集中展出11位“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成員(靳尚誼、王恤珠、魏傳義、何孔德、詹建俊、汪誠一、侯一民、高虹、俞云階、陸國英、任夢璋)以及6位留蘇美術家(全山石、李天祥、林崗、鄧澍、伍必端、蘇高禮)的作品。這些作品是推動新中國現實主義美術進程的重要舉措—“請進來和走出去”的產物,既體現了革命現實主義的人民性特征,也融入了革命浪漫主義的精神理想。
較之第一板塊,第二、三板塊的展品體量略小。但在美術作品選取方面,雙方策展團隊也極為慎重,力求將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現在觀眾面前。在第二板塊“青春記憶與自我覺醒”中,觀眾可以看到更多基于本土文化的生發與自我觀念的表達。這些作品的時代筆觸發生了從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的過渡變化。我們選取這一時期的代表畫家如陳丹青、孫景波、楊飛云、王沂東、史國良、吳長江的作品。
而第三板塊“青春實驗與自我確立”展現的則是中國藝術發展的多元探索,藝術創作逐漸轉向了更為日常化、生活化的圖像表達。我們集中呈現了這一時期的代表畫家如徐冰、王華祥、蘇新平、方力鈞、劉小東、喻紅的作品。

川(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布面油彩 130cm×140cm 1988年 喻紅
引進展最容易做的變化是展覽的形式設計。形式設計要兼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立足于展廳的實際情況,既要賞心悅目又不能擾亂展覽內在的線索。在服從內容的前提下,策展團隊需要利用視覺的沖擊力與心理的感染力,營造展場獨特氛圍。
在硬件設施方面,我們將“青春萬歲”展廳設在省美術館第五層8、9號展廳,展廳高度約3.9m,面積約1100㎡,并且配備有可釘可掛的活動展墻。“青春萬歲”一期展品體量較大,總共遴選了93位藝術家的109件作品,其中油彩37幅,版畫33幅,國畫26幅,雕塑8件,其他5件(包括水粉、水彩、素描等)。為了能在有限的展廳內更好地呈現展品,策展團隊對于展品的編排進行了反復的推敲,最終確定用“回”字形的呈現方式來布置整個展線。同時,為最大化的利用展廳現有資源,策展團隊在展場的設計上也做了減法。除特殊造型工藝需要的形象墻外,展廳基本使用白色活動展墻。

展廳實景圖
因第一期展出的內容是“新中國與新青年”,作品多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在色彩的選擇上,我們選用了代表青蔥歲月的綠色和類似老照片中帶有懷舊印記的暖黃色作為形象墻的主色彩。這些色彩穿插在展場之中,使得展覽中充滿著懷舊的氛圍感。
在形象墻的制作方面,我們對墻體中心部分做了鏤空處理,一方面可以增加展場的“通透感”,另一方面策展團隊將鏤空的部分的紋樣設置為展品的創作年份,更好地契合了展覽內容。配以專業照明燈光后,這些數字正好可以投影在展廳地面上,這也是展陳設計的一個“巧思”。
在積累了一期布展經驗的基礎上,為確保二期的展出效果,給觀眾帶來更優質的觀展體驗,我們綜合考慮了展廳實際情況等因素,在保留原有展墻、展線布局的基礎上,適當壓縮了展品數量,展出了89位藝術家的95件作品,其中油彩38件,版畫22件,雕塑11件,國畫22件,水彩1件,綜合材料(不銹鋼條鑲嵌)1件。
根據二期展出的內容“青春記憶與自我覺醒”“青春實驗與自我確立”,我們大膽地調整了形象墻的色彩,采用了近年來備受追捧的蒂芙尼藍以及色彩飽和度更高的黃色進行搭配,用色彩變化來呼應展覽內容的時代特色,使得展覽的氛圍更加鮮活。主形象墻的制作沿用了鏤空處理,并根據觀眾的反饋,在主形象墻側面增加一面打卡區域。

起家(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布面油彩 140cm×348cm 1957年 詹健俊
在兩期展覽中,策展團隊都巧妙地借助輔助展品來契合展覽的“青春”主題。除了展品外,展場中還展示了充滿了青春記憶的文字與照片。總體來說,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青春萬歲”展覽既維持了“央美”一貫的學術水準,同時又體現了省美術館獨有的展陳巧思。
杜尚曾經說過“一幅有名的作品,取決于討論它的次數”。優秀展覽被大眾熟知接受,除了出色的展覽內容和形式設計,還需要有一套完備的宣傳推廣方案。
引進展通常來說都是具有良好群眾基礎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都較高。引進展的宣傳推廣因而需要更加突出“新”意,堅持宣傳的質量與數量兩手抓,以提高宣傳的精準度與效果。
作為開館展覽,展覽之初的宣傳必然會與開館宣傳“綁定”。策展團隊在展覽的宣傳策劃上做了充分的準備,展覽的海報、宣傳冊、推文、視頻介紹等都已提前準備并預留發布檔期。同時,策展團隊在宣傳策略上做了大膽的嘗試,即在開館之前,館方不對外進行任何開館預熱,也不公布具體展覽訊息,以增強展覽的神秘感,提升觀眾的好奇心。這樣的策略使觀眾對展館以及展覽的開放更加期待。于是,很多自媒體開始自發“探館”“探展”,并在各大新媒體平臺發布視頻、圖文消息等引起關注。熱心觀眾通過這些“非官方”渠道的宣傳,也參與到了美術館的開館展覽討論中,于是,省美術館還未開館就引發了觀展熱。
在正式開展后,策展團隊利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推廣等方式,提高展覽在網絡上的曝光率,同時根據實際的需要,有效安排展覽的宣傳推廣,使展覽始終保持著熱度。語音導覽、視頻看展、名人專訪等各類形式的宣推活動穿插進行。不斷挖掘展覽內在深度,加強展覽專業性深度宣傳。據統計整個展覽期間省美術館館方發布的推文26篇,語音導覽35條、專訪視頻3個。與此同時,展覽配套相關的公教活動也同步展開,這不僅增加了展覽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而且增強了觀眾對展覽內容的理解和認知,還提高了展覽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女大半身像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布面油彩 105cm×67cm 1956年 全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