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廣文( 湖南 郴州 )
劉衡曾是湖南省郴州市湘南學院一名資深的攝影教師,在攝影界取得過不俗的成績。自 2013年起,學美術出身的他又回到了本專業,用書寫與繪畫相結合的方式,以身邊常見的各種廢棄材料(包裝紙、舊書紙、KT板等凡能書寫的材料),從篆書入畫擴展到各種書體結構地進行各種漢字主題的研習與實踐。從此他與一間斗室、一杯清茶、一支毛筆、數斗翰墨為伴,自覺自醒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地走上了愿意為之犧牲一切的一個人的“詩意棲居”。
十年來,我斷斷續續為他拍攝一幅又一幅他的漢字裝置藝術影像,見證了一位癡迷于書寫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漢字”學的學者的執著與虔誠,尤其是他對古文字圖像結體的解讀,已上升到了藝術精神的高度。
漢字是華夏文明的基因,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由野蠻走向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面形式,它改變了人類文化傳承口耳相傳、交流信息結繩記事的原始狀態,并最終成為約定俗成、便捷可靠的符號。
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到行書的不同書體的演變,從早期的“古漢字”到最終的“方塊字”,漢字歷經了形態與結構變化的漫長發展過程。其中奧妙,與書寫的物質變遷、技術要求等相關,其美學思維,當與漢字創生的原初情境息息相關,最根本還在于漢字造字的美學原則。
聯合國將每年農歷節氣“谷雨”這一天定為“聯合國中文日”,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頡的貢獻,推廣中文在聯合國工作中的運用。因此,一種文字的使用也是民族尊嚴以及國家主權的體現。全球有很多語言文字,每個民族都有使用自己語言文字的權利同時也是人權的內容之一。現在聯合國,只有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語言才能成為其工作語言,漢語位列其中,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20世紀50年代,印度總理尼赫魯對他的女兒說的話:“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你要好好學習。我說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魯迅先生在《自文字至文章》說:“誦習一字,當識形音義三: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三識并用,一字之功乃全。”臺灣作家余光中先生也曾說,“中文乃一切中國人心靈之所托,只要中文長在,必然漢魂不休。”
現在使用漢字國家還有日本、韓國、朝鮮。但書寫漢字作為公文案牘、詩意抒懷,古往今來只有在中國一脈相承,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一筆黑墨,行云流水,濃淡相間,虛實結合,留白守黑,書寫出無數人類文明的藝術瑰寶。
中國“漢字”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最優雅的文字。每個漢字都是一首詩、一個故事、一段歷史,還是一種哲學。這些內容,與其他文字不同,是深刻地蘊涵在漢字的訓釋之中,包含著深刻的文化屬性。
時至今日,漢字書寫的案牘功能在日漸被電腦取代,作為書寫漢字的書法藝術在中國也僅限在師范學校教學和書法愛好者中使用傳承。
當我們閃回到劉衡和他的漢字裝置藝術本身。面對創作多達數萬件的漢字紙片,他構思的每一個漢字裝置藝術專題,不可能像傳統的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展覽一樣在展廳中展出來。為了能用一種表現形式實現他創作漢字書體編排的藝術表現,于是他在簡陋的工作室、圖書館大廳、博物館、報告廳、體育館、露天廣場等任何一個空間場地布展,將一個又一個專題裝置其中,演繹一個又一個“裝置藝術”空間,“驚鴻一現”一個又一個漢字裝置藝術實景。最后用影像記錄的形式將這些他奇思妙想的文字空間定格成影像切片,以此來收藏展示世界上最古老、使用人最多、范圍最為廣泛的中國“漢字”的藝術魅力,讓時間和空間在這一瞬間構畫成立體的古代哲學家老子“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常善救人,故無棄人”的哲學理念。
劉衡先生對“古漢字”這一份中華文明瑰寶的尊崇與景仰和他這種執著自覺、堅守傳承的精神,值得世人大大的點贊。
古漢字創作、裝置藝術實景布展/劉衡
場景攝影、文字撰寫/ 曹廣文

漢字臉譜 攝影 曹廣文
臉譜最早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動中,后于800多年前定型于中國戲劇,至今大約有300多種。在歷史長河中經過無數人長期的努力實踐,臉譜藝術才發展到今天五彩繽紛、燦爛輝煌的頂峰。作者在書法作品的書頁上,用水墨寫就近似殷墟甲骨文的紙頁并裝置在一個小劇場,再用一個真實的臉譜在鏡頭前虛晃一下,拍下這一動靜結合的藝術瞬間。

女子部首 攝影 曹廣文
女子初文始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象形字。其古字形似一個屈膝、兩臂交叉在胸前的人。本義即為女性、女人,與“男”相對,后延伸至以女兒作為人的妻子。作者用篆書寫就眾多女子部首的文字,鋪滿一個展廳的空間并拍下這一瞬間。

嘆為觀“字” 攝影 曹廣文
嘆即贊嘆、嘆賞。觀止,即看到了盡頭。“嘆為觀止”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觀止矣”,指贊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這幅以“嘆為觀‘字’”為題的裝置場景,旨在形容漢字之美、書寫之美、心境之美,皆為觀“字”所至。

追蹤溯祖 攝影 曹廣文
中華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約5000多年前的伏羲氏時期。最早姓起于母系,氏起于父系,后來姓和氏不分,統稱姓氏或姓。自古以來,華夏子孫均以姓氏作為家族延續的標志。姓產生后,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改變,而氏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出現一個人的后代有幾個姓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是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符號。作者將書寫好的百家姓的甲骨文在一間展廳內布置成他需要的畫面并定格成影像。

天工開物 攝影 曹廣文
《天工開物》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科學著作,問世于江西,于明崇禎十年(1637)第一次刊印。全書有上、中、下三篇合計18卷,主要內容包括種植碾磨稻谷,養蠶繅絲制衣,生產鹽糖用品,鑄造陶器和金銀銅器,制造舟船車輛、家用農具、石灰煤炭、油類和紙張等,描繪了一百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作者用包裝紙寫就天工開物內容文字,在一間農耕博物館油炸坊實景展廳布展。

象甲風云 攝影 曹廣文
象棋:先秦用象牙做的棋子,黑白各六枚,是古代弈之一種,亦曰象戲,相傳戰國時已有之。其后北周武帝制《象經》集百僚解說。據傳《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以寓兵機。宋司馬光作有《古局象棋圖》。作者用甲骨文將象棋的三十二枚棋子寫在廢舊包裝紙上,然后在一個形似楚河漢界的庭院里將其擺成對弈的戰局,演繹他內心里的“象甲風云”。

保家衛國 攝影 曹廣文
抗美援朝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的階段。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作為新生共和國的立國之戰,中國人民志愿軍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浴血奮戰,用197653位烈士的鮮血,將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打到了三八線板門店的談判桌上。中國人民自此以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屈辱。作品的主題正是為了忘卻的紀念,牢記英雄,珍惜和平。
上善若水 攝影 曹廣文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上篇》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顧無尤。”古人注重個人道德修養,尤其推崇做人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與世無爭的境界。作者將大量與“上善若水”相關的內容書寫成古文字,形成一個其水無量則其心無量的理想哲學空間。

神奇的“打”字 攝影 曹廣文
“打”字在漢字中雖僅為一個動詞而已,但漢字文化卷帙浩繁,一個打字就可組詞造句成萬千詞匯。作者用粉筆在小黑板上以“打”字造句,寫就數萬句與打字有關的句子,然后裝置在他的工作室里,洋洋自得、孤芳自賞地記錄下這一瞬間。

飛揚的漢字 攝影 曹廣文
隨著作者創作書寫的漢字畫卷的增加,其裝置空間也越來越隨心所欲,只要有一個空間,他就可以裝置起來。若空間狹小了,他就隨手將書卷往空中一揮,漢字隨著思緒飛揚,展覽的空間得到了延伸。這一瞬間被定格了下來。

古漢字與絲綢的對話 攝影 曹廣文
“漢字”起源于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后期出現的“甲骨文”,歷經五千年文明史的演變,漢字也一直在傳承,變化成現在可以輸入電腦的簡體字,如今古漢字已成為古文字學家和書法愛好者用于研究和藝術創作的對象。絲綢是中國的特產。在古代,絲綢就是以桑蠶絲為主的織造紡織品,是中國古代人民發明并大規模生產的絲綢制品,開啟了世界史上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這條商貿之路史稱“絲綢之路”。作者將古漢字和古絲綢制品裝置在同一空間,產生了強烈的視覺碰撞,用以表現中國古文字和絲綢的文明史源遠流長。